董皓陽
摘?要?《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阿長的行為動因較多被歸納為鄉(xiāng)村女性習慣和迷信思想浸染,而從個體心理學角度解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分析阿長的個人特質,會發(fā)現(xiàn)應對個體自卑感,尋求補償感、認同感與超越感是影響阿長行為的另一原因。幼年的“我”不能理解阿長行為動因與行為邏輯,人到中年、飽經(jīng)世故的“我”終于達成對“往日阿長”的理解。理解使得阿長形象的書寫超越了個體的“自卑”,阿長形象客觀上也成為舊中國女性的一種集體寫照。
關鍵詞?《阿長與〈山海經(jīng)〉》;自卑感;個體心理學
《阿長與〈山海經(jīng)〉》作為具備多重教學功能的經(jīng)典教科書選文,歷來多有論者撰文解讀。錢理群先生認為《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教學重點應為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教師可采用體會“貶詞褒用”、辨析“大詞小用”、感悟“神來之筆”三種辦法引導學生理解“我和阿長的關系”“我對阿長的情感變化過程”和文章末段祈愿文字[1];孫紹振先生強調通過“關鍵詞”的“還原”和“比較”進行文本細讀,概括“我”對阿長情感變化的四階段[2];王志蔚老師從創(chuàng)作心理學角度分析魯迅創(chuàng)作《朝花夕拾》時孤寂、苦悶的心理,從而推斷魯迅其時的創(chuàng)作是通過回歸童年體驗以釋放精神壓力的自然選擇,《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創(chuàng)作包含了追憶往事和進行創(chuàng)作時“過去和現(xiàn)在的雙重情感激起”[3];湯汝昭老師通過梳理文章中的民俗敘寫,強調民俗文化的“規(guī)范、控制作用”在鄉(xiāng)土社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帶來的女性認同缺失造成了“阿長悲劇”,展現(xiàn)出魯迅對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存在狀態(tài)的思考[4]。
從阿長形象上看,論者大多聚焦于阿長“母性”“愛”等特質,更有論者指出阿長生活在以迷信思想為主流的舊社會,處于其中而被同化,因此“神力防長毛”等荒誕故事是把少年魯迅當做交心同伴后的自然流露,是以平等方式看待少年魯迅的愛的表現(xiàn)[5];從寫作手法上看,則有欲揚先抑、抑中有揚以及抑與揚同時而并置,共同形成了文本的內在張力三種看法;從主題闡釋上看,較為集中的觀點是認為阿長是地位低微的下層勞動婦女,幼年作者對她的態(tài)度是不滿、感激并存,成年作者對她的態(tài)度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欣其善良”。
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以往的解讀是以“我”為主的。換言之,被定位為配角的阿長被遮蔽了,或讓位于親情、母愛的主題,或讓位于魯迅書寫童年的“真實”“真誠”,她的個人特質未能有效凸顯,她內在的自卑情結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決定著個人生存的目標。個體在自卑感中不斷追求認同,實現(xiàn)超越[6]49-52?!卑㈤L的自卑情結也源于此——追求認同感、獲得超越感,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或許更能貼近阿長的個人特質。
一、命途多舛:自卑感的來源
在阿德勒看來,人類生活的所有問題都可歸納為三類——職業(yè)問題、人際問題和婚戀問題,自卑感便產(chǎn)生于這人所共有的三大問題。自卑感一經(jīng)形成就需要合適的心理補償來消除:“個體在自卑感的壓力下,或者因無望和渺小感到痛苦時,靈魂會調動一切資源來處理‘自卑情結”[6]49-52,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我們可以從作者的敘述和阿長的行為中分析出阿長自卑感的四個方面:相貌自卑、職業(yè)自卑、姓名自卑以及家庭自卑。
在外貌上看,阿長相貌平平,甚至可以說是其貌不揚:“她生得黃胖而矮”,名字中的“長”并不是用來形容她的相貌;在講述長毛故事時,她并不出眾的長相讓“我”認為她“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據(jù)此,相貌自卑不言自明;職業(yè)自卑與姓名自卑則有著內在關聯(lián):阿長的職業(yè)是女工,“說得闊氣一點”是“大少爺”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似乎略帶些客氣”地稱呼她為“長媽媽”,不過要而言之,她只是來周家“補缺”的老媽子;無人關注她姓甚名誰,因此,她只有一個“補缺”得來的“名不副實”的稱謂——“阿長”。由于地位卑微,阿長無法為自己“正名”,只能在“職業(yè)環(huán)境”中默默接受,但她并不麻木,她曾向“我”訴說過自己的姓名:
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后來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阿長的生平經(jīng)歷不為人所知,“我”只知道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圓滿?!拔医K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經(jīng)過后人的考證,我們能夠粗略地看到她的家庭狀況,了解她的家庭自卑:長媽媽(?一1899),浙江紹興東浦大門溇人,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的夫家姓余,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叫五九,是做裁縫的,“長媽媽只是許多舊式女人中的一個,做一輩子的(鄉(xiāng)下叫作‘做媽媽),平時也不回家去,直到了臨死”,長媽媽患有羊癲病,一八九九年四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樹港看戲,鴻壽堂徽班,長媽媽發(fā)病,辰刻身故”。[7]青年守寡、未生育子女、缺乏正常家庭生活體驗,以幫工為生,患羊癲病,在面對人際、職業(yè)與婚戀這人生三大問題時,她總沒有選擇的余地??梢哉f,阿長命途多舛的一生總與自卑感為伴。幸運的是,作為“我”的保姆,阿長在“我”身上獲得了補償感、認同感與超越感。
二、求助于“我”:自卑感的補償
幼年的“我”實在不大佩服有許多缺點的阿長。首先是因為她“切切察察”,喜歡咬耳朵、傳閑話、搬弄是非;其次是因為她處處約束,不允許“我”玩耍;再次是因為她的睡相不好,總在床上擺成“大”字,占滿了大半的床鋪,并且不愿改正;最后是因為她“懂得許多我所不耐煩的規(guī)矩”和“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并要求“我”遵守、照做。值得注意的是,阿長的這些行為并非全然受生活環(huán)境浸染和迷信思想影響,也含有尋求自卑感補償?shù)囊蛩亍0⒌吕赵凇蹲员芭c超越》中概括道:“每一個舉手投足之間顯示自己優(yōu)越性的個體,都需要特別努力地隱藏他的自卑感”“因為自卑感總會帶來緊張,個體總是會采取某種能產(chǎn)生優(yōu)越感的行為作為補償”。[8]47-50
阿長的“自卑感”在文中多有特寫。她的“切切察察”,對“我”的約束與控制,以及應對母親“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時的“不開口”,都是為了應對自卑感而勉力凸顯個人重要性和優(yōu)越性的外在表現(xiàn)。在向“我”講述長毛故事時,她嚴肅地強調自己的“有用”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那里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么?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于是,“我”在那一刻對她“偉大的神力”產(chǎn)生了“空前的敬意”,在“我”這里,阿長獲得了超越感。此外,阿長向“我”交代新年規(guī)矩(說“恭喜恭喜”、吃“福橘”)時的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也表明她急于尋求祝愿: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彼帜闷鹉情僮觼碓谖业难矍皳u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p>
夢里也記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我忽而記得了——
“阿媽,恭喜……?!?/p>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
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復合描寫透露出她的緊張,為什么這樣急切地向一個小孩子尋求祝愿呢?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闡釋,阿長從“鄭重”到“惶急”最后“歡喜”的情感變化都是源于內心的自卑,“自卑造成的緊張需要在某種行動中釋放”[8]47-50,緊張背后是對認同感與超越感的不懈追求。在“我”看來,這是“元旦辟頭的磨難”;在阿長那里,新年是否得到“恭喜恭喜”是關乎一年運氣的大事,獲得超越感的目標被具體化為“我”新年的第一句話“阿媽,恭喜恭喜”,阿長借此獲得了處理自卑情結的補償感,也從中完成了自我的確證。
三、理解:超越自卑
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正常家庭生活、未感受過親情溫暖的阿長,因保姆這一特殊身份,在與幼年的“我”朝夕相處時得到了家庭生活的補償?!冻ㄏκ啊返氖灼豆贰へ垺な蟆废蛭覀兘淮恕拔摇迸c阿長結怨的緣由:阿長一腳踏死了“我”心愛的隱鼠還謊稱隱鼠是被貓吃去,這種做法使“我”消失了對她的敬意: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后。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然而,當“我”從遠房叔祖那里聽說了帶插圖的《山海經(jīng)》之后,便日思夜想,求而未能得,直到引來了阿長的關注: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或許是出于本心的善良,阿長不忍看到“我”念茲在茲的愁苦;或許是出于內心的歉疚,她希望能夠滿足“我”的愿望,作為隱鼠事件的補償;或許二者兼有??傊?,通過買來“我”朝思暮想的“三哼經(jīng)”,阿長重新獲得了“我”的敬意和認同: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如前文所述,為應對個體的自卑感,阿長在“我”身上尋求補償感、認同感和超越感。與此同時,“我”的童年總伴隨有阿長的身影,由此形成雙向的寄托、依賴,在《朝花夕拾》中多有提及:
在《五猖會》中父親突然要求“我”背完書后才準去玩:“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二十四孝圖》中:“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痹凇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中,阿長給“我”講“美女蛇”的故事, 在聽說“怪哉蟲”的故事時,“我”也想到阿長:不知從那里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由此可見,幼年的“我”將阿長當做家人,認可她會講故事,但她“不識字”,不能解答“我”的問題、滿足“我”的好奇心。概而言之,那時“我”并不真正理解阿長,不能理解她的處境、地位,也不能理解她的自卑。
《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提到“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9]。同屬于“從記憶中抄出來”之列的這篇《阿長與〈山海經(jīng)〉》作于1926年3月10日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我”的寓所。其時,經(jīng)歷了兄弟失和、女師大風潮、與現(xiàn)代評論派文人論戰(zhàn)等事件的“我”已經(jīng)46歲。面對童年記憶,阿德勒曾指出:“經(jīng)歷本身的重要性遠遠不及其在記憶中的分量,因為后者凝聚形成個體賦予生命的意義”[8]17。人到中年的“我”,在精神的跌宕中回憶童年,閱歷的增長和見識的豐富終于使“今日之我”達成了對“往日阿長”的理解,其中蘊含的無限寬容、同情和悲憫,化成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顯然,阿長的自卑感并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屬于千千萬萬與阿長類似,相貌平常、地位卑下、家庭不幸、終生操勞的中國女性的,她們無從尋求對自卑的補償感,也無從尋求超越感,“長媽媽”的形象,客觀上也成為舊中國女性的一種集體寫照。
綜上,從心理學角度詮釋《阿長與〈山海經(jīng)〉》,分析阿長的個人特質,既能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重審經(jīng)典選文提供新視角,也能為中學生理解寫人記事散文的人物形象提供必要支持,從而在“教”與“學”兩個層面把握經(jīng)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怎樣讀和教《阿長與〈山海經(jīng)〉》[J].語文學習,2008(09):59-62.
[2]孫紹振.關鍵詞還原和分析——以《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例[J].語文學習,2005(02):36-38.
[3]王志蔚.《阿長與〈山海經(jīng)〉》:魯迅的情感記憶及其結構[J].上海魯迅研究,2019(04):95-104.
[4]湯汝昭.民俗的敘寫、控制與認同缺失——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重讀發(fā)微[J].中學語文,2019(25):50-55.
[5]汲安慶.“脫褲子防炮擊”語含調侃嗎——與錢理群、孫紹振等教授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2009(05):42-44.
[6][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M].李歡歡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7]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編委會.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一輯[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87-288.
[8][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汪小玲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7-50,17.
[9]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36.
[作者通聯(lián):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