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毅,冉 兵,王 建,陳 榕,付 敏,楊 俊,溫新院,鐘 瓊,陳新榮,劉 勇,鄧 欣,吳 韻,魏 俊
(1.贛南醫(y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2.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疼痛科;3.贛南醫(yī)學院疼痛醫(yī)學研究所;4.贛州市疼痛醫(y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贛南醫(yī)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6.贛南醫(yī)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江西 贛州 341000)
高度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Highly migrate lumbar disc herniation,HLDH)指突出的椎間盤向頭端或尾端移位超過上位椎弓根下緣3 mm或下位椎弓根中點以下[1-2]。脫垂游離的椎間盤組織難以自行吸收,且對相應神經(jīng)根造成廣泛壓迫,手術完全取出是治療該疾病的關鍵[3]。脊柱內鏡技術因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靶向減壓精準、康復快的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4]。但HLDH因椎間盤組織移位距離大、游離和碎裂組織多,術中對工作通道位置放置要求高,傳統(tǒng)影像學介導下脊柱內鏡(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療HLDH仍有難處[5-6]。CT導航輔助外科手術近年來被逐漸應用,其優(yōu)點在于可在術中適時提供橫斷位解剖圖像,為精準手術提供了便利,目前少量研究應用CT-PELD治療LDH[7]的報道,但尚無研究評估CT-PELD治療HLDH的報道。本研究擬通過比較CT-PELD與傳統(tǒng)后路開放手術(Open discectomy,OD)治療HLDH的療效與安全性,評估CTPELD技術治療HLDH的優(yōu)劣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腰腿痛就診于醫(yī)院脊柱外科門診或疼痛科門診(兩者門診量相當),且最終診斷為高度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于疼痛科住院的HLDH患者行CT-PELD手術(CT-PELD組),脊柱外科住院HLDH患者行OD手術(OD組)。其中CTPELD組47例,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齡(49.34±13.40)歲,平均病程(10.34±31.74)個月,脫垂節(jié)段:L2/3 1例、L3/4 5例、L4/5 27例、L5/1 14例,向上脫垂9例,向下脫垂38例;OD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齡(47.70±9.83)歲,平均病程(9.00±23.18)個月,脫垂節(jié)段:L2/3 1例、L4/5 22例、L5/1 18例,向上脫垂7例,向下脫垂34例。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和NR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患者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存在明顯的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伴相應節(jié)段神經(jīng)損傷癥狀(神經(jīng)支配區(qū)域肌力或淺感覺下降),且患者有手術要求者;由我院疼痛科、骨科、影像科各1位副高及以上職稱醫(yī)師應用椎間盤脫垂Lee分型標準確診高度脫垂椎間盤突出患者。
1.3 排除標準合并有腰椎不穩(wěn)、腰椎滑脫、腰椎骨性狹窄、馬尾神經(jīng)損傷等脊柱疾病者;有脊柱手術史者;合并神經(jīng)、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或其他可能累及脊柱的疾病者,比如腫瘤、結核等;有多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其他手術禁忌證者。
1.4 術前準備入選患者術前均完善腰椎MRI等影像學及其他各類檢查,明確診斷及確定手術節(jié)段,術前完善相關知識宣教、模擬手術訓練及交待術后注意事項。
1.5 手術方法患者術中采用俯臥位,腹部墊枕,暴露腰部術野,生命體征監(jiān)測,常規(guī)消毒、鋪巾。
1.5.1 CT-PELD組CT掃描目標椎間盤,根據(jù)椎間盤節(jié)段、個體局部解剖空間、突出物位置及與神經(jīng)根關系,確定手術入路[椎間孔入路(圖1)、椎弓根上緣入路(圖2)、椎板間隙入路(圖3)、椎板入路(圖4)或雙通道入路(圖5)],設計最佳穿刺點、穿刺角度及深度,對側設計椎間盤造影術穿刺入路。經(jīng)椎間孔入路(圖1)手術通道設計需考慮椎管內遠端脫垂椎間盤組織取出可能性,大多需套管內環(huán)鋸切除部分上關節(jié)突腹側骨質。向下脫垂嚴重病例,必要時可去除少部分椎弓根上緣,經(jīng)椎弓根上緣入路達到更下層目標摘除可能(圖2);如椎間孔入路條件不佳,應盡可能考慮椎板間入路,經(jīng)椎板間入路依據(jù)椎間盤脫垂位置與神經(jīng)根及硬膜囊的關系考慮神經(jīng)根腋下入路(圖3)或肩上入路,如入路安全間隙狹小,可考慮去除黃韌帶和部分椎板進入椎管,或經(jīng)椎板入路(圖4),必要時亦可以考慮雙通道入路(圖5)。1%利多卡因局麻,分別取12#*150 mm穿刺針沿設計路線穿刺達目標點,CT掃描確定無誤后,椎間盤造影可注射碘海醇+亞甲藍混合液(8∶2)2~3 mL,顯示椎間盤破損區(qū)域及脫垂椎間盤組織(圖1d、圖2c、圖3d、圖4e)。放置導絲,刀片切開皮膚7 mm,沿導絲分別置入1~5級擴張管及工作套管,CT掃描證實工作通道位置(圖1c、圖2b、圖3b、圖3c、圖4c、圖4e、圖5c、圖5d、圖5e)。內鏡下摘除脫垂及盤內破損嚴重椎間盤組織,射頻止血,注意遠端脫垂組織取出,如不確定,可在手術結束前,再次CT掃描確定遠端是否存在殘留脫垂組織,如有,可根據(jù)CT指引位置取出,術后拔出工作通道,局部縫合,敷料覆蓋,CT掃描確認手術效果(圖1e、圖2d、圖3e、圖4f、圖5f),患者送返病房。必要時術后1周內行MRI檢查明確手術影像效果。
圖1 經(jīng)椎間孔入路
圖2 經(jīng)椎弓根上緣入路
圖3 經(jīng)椎板間隙入路
圖4 經(jīng)椎板入路
圖5 經(jīng)雙通道入路
1.5.2 OD組以相應棘突為中心,取腰椎后正中入路切口長約5 cm,縱行逐層切開,顯露棘突、椎板和關節(jié)突,確認責任椎間盤節(jié)段椎板間隙,行椎板開窗、咬除黃韌帶,暴露椎管,牽開、保護硬膜囊及神經(jīng)根,顯露椎間盤致壓突出物,尖刀切開突出物外層組織,用髓核鉗取干凈突出物及椎間盤內游離髓核,探查神經(jīng)根管通暢,無狹窄、壓迫,充分止血;反復生理鹽水沖洗術口,切口內置引流管1根,縫合切口各層,術畢。術后腰部保護,局部功能鍛煉指導。
1.6 評價指標應用數(shù)字模擬評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術后3月、術后6月、術后12月和末次隨訪疼痛情況。術后12月改良MacNab療效評定標準評估兩組患者術后整體優(yōu)良率,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記錄兩組圍手術期相關并發(fā)癥及術后復發(fā)率等。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四格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CT-PELD組患者腰椎間盤脫垂方向及手術入路選擇見表1,脫垂椎間盤節(jié)段與手術入路關系見表2。CT-PELD組內鏡下發(fā)現(xiàn)脫垂突出物為多塊組織的發(fā)生率為74.47%(35/47),CT-PELD組術后即刻CT掃描證明脫垂突出物均清除干凈。CT-PELD組和OD組末次隨訪時間分別為(20.83±9.36)月、(22.90±8.56)月。CT-PELD組與OD組 手 術 時 間 分 別 為(119.79±28.71)min、(87.39±16.63)min,住院天數(shù)分別為(11.53±4.59)天、(15.59±6.48)天,住院費用分別為(23 573.08±6 771.64)元、(12 915.16±5 824.4)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CT-PELD組患者脫垂方向與手術入路關系/n=47,例
表2 CT-PELD組椎間盤節(jié)段、脫垂方向與手術入路關系/n=47,例
表3 CT-PELD組和OD組手術相關信息/±s
表3 CT-PELD組和OD組手術相關信息/±s
組別CT-PELD組OD組t P末次隨訪時間/月20.83±9.36 22.90±8.56 1.078>0.05手術時間/min 119.79±28.71 87.39±16.63 5.417<0.000 1住院天數(shù)/天11.53±4.59 15.59±6.48 3.375<0.000 1住院費用/元23 573.08±6 771.64 12 915.16±5 824.45 6.772<0.000 1
2.2 兩組術后NR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段的NRS評分均較術前減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1周OD組患者疼痛NRS評分高于CT-PEL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兩組術后3月、術后6月、術后12月及末次隨訪疼痛NR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6)。
圖6 兩組術前、術后不同時間點NRS評分比較
2.3 兩組術后優(yōu)良率比較術后12月改良MacNab療效,CT-PELD組:優(yōu)38例、良5例、可4例,OD組:優(yōu)22例、良14例、可5例,兩組優(yōu)、良比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7,P=0.016);CTPELD組、OD組療效優(yōu)良率分別為91.5%、87.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24,P=0.569)(圖7)。
圖7 改良MacNab療效評分組間對比
2.4 手術相關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比較CT-PELD組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半月、11月復發(fā),2例再次行CT-PELD后癥狀均緩解;1例患者術前足背伸肌力Ⅱ級,術后足背伸肌力稍改善,但仍影響行走。OD組術后2例復發(fā),其中1例再次行OD手術后疼痛緩解,1例反復臀部疼痛伴右下肢輕度疼痛不適,未予處理;2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腦脊液漏,術后予以補液、臥床休息等對癥處理后好轉;1例患者術后第4天手術傷口感染,經(jīng)抗感染治療后痊愈。兩組并發(fā)癥及復發(fā)與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LDH是臨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HLDH由于脫垂突出物大,對神經(jīng)根壓迫程度重且致壓范圍廣,常引起較重的臨床癥狀,嚴重時可伴發(fā)“馬尾綜合征”,對于HLDH且癥狀典型患者目前大多建議手術治療[1-2]。傳統(tǒng)開放手術雖然療效滿意,但由于HLDH患者突出物向頭端或尾端游離范圍遠,對神經(jīng)根致壓范圍廣,為有效解除神經(jīng)根受壓,術中為暴露突出物遠端術野,常需切除大范圍椎板、甚至部分小關節(jié),容易帶來脊椎穩(wěn)定性降低[8]。
隨著經(jīng)皮脊柱內鏡技術的廣泛應用,部分學者開始嘗試應用PELD治療HLDH,但大多存在樣本量少,術式單一,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無對比研究[9-11]等問題。部分研究對于PELD是否可有效治療HLDH仍存在爭議[5-6],內鏡下有限的術野及鏡下器械相對局限的作用范圍、椎體后緣關節(jié)突以及椎弓根的骨性組織阻擋、出口神經(jīng)根和伴隨血管的安全性、突出物在椎管內向頭端或尾端高度脫垂、突出物為多塊游離組織等因素均會造成療效和安全性的下降。如果充分發(fā)揮CT引導下內鏡技術在手術入路精準設計、預判優(yōu)勢;術中工作通道精確引導到位;術中依據(jù)工作通道開口與脫垂突出物位置關系明確鏡下操作重點;手術結束前,CT掃描明確是否存在遠端殘存突出物,如有,可針對性鏡下處理,避免突出物殘留影響療效,理論上CT-PELD對治療HLDH有療效和安全性保障。
本研究結果顯示,CT-PELD組和OD組患者術后NRS評分均較術前均降低(P<0.01),疼痛癥狀明顯緩解,2組對比,OD組術后1周疼痛NRS評分明顯高于CT-PELD組(P<0.01),術后3月、術后6月、術后12月及末次隨訪疼痛NR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12月CT-PELD組療效優(yōu)良率為91.5%,高于OD組的87.8%,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除術后1周NRS評分CT-PELD組較OD組明顯改善,反映CT-PELD組微創(chuàng)優(yōu)勢,其他觀察期NRS評分、療效和復發(fā)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CT-PELD在治療HLDH具備局麻、微創(chuàng)優(yōu)勢的同時,可以達到常規(guī)開放手術同樣效果,但CT-PELD組 療 效 優(yōu) 占80.85%(38/47)較OD組53.66%(22/41)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CT-PELD在患者癥狀改善方面效果更佳。兩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與文獻報道無特殊,OD組出現(xiàn)硬膜囊破裂和感染病例,說明HLDH患者手術的復雜性。OD組住院費用及手術時間均較CT-PELD組更低(P<0.01),但住院天數(shù)更長(P<0.05),反映OD組常規(guī)手術在費用和手術成熟度上的優(yōu)勢,但畢竟非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恢復更慢。
國內外專家一直在致力于探索PELD技術治療HLDH。LEE等早期研究報道,PELD經(jīng)椎間孔入路治療HLDH患者,手術療效不佳發(fā)生率(21.1%)比近端脫垂患者更高[1],建議此類患者行開放手術,主要存在問題是遠端游離突出物去除困難。本研究統(tǒng)計,脫垂突出物為多塊組織發(fā)生率為74.47%(35/47),大多數(shù)HLDH患者不可能靠鉗夾突出物根部組織將遠端突出物完全清除,且常見遠端突出物包含較為致密組織(圖3f)。要有效解除HLDH病因,除不斷提高內鏡下操作經(jīng)驗,針對遠端游離突出物,鏡下利用彎曲髓核鉗和拉鉤等特殊器械外[12],工作通道放置合理是保障手術成功的前提,它能保證游離突出物在內鏡下有效視野內和器械有效作用范圍內。
隨著PELD技術水平提高,各研究團隊針對HLDH特殊性,對內鏡工作通道入路進行了不斷改良。對于向下脫垂的HLDH,有人采用經(jīng)椎弓根上緣入路或經(jīng)椎弓根入路。經(jīng)椎弓根上緣入路工作通道加大頭傾角度,經(jīng)打磨上關節(jié)突基底部、椎弓根的上緣和內側緣進入椎管[12-14],YING JW等對比椎間孔入路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椎弓根入路遠端游離物清除更加徹底[13];經(jīng)椎弓根入路利用磨鉆或環(huán)鋸在椎弓根處打一工作通道進入椎管,可以較椎弓根上緣入路進入更下位置,但存在影響后期椎弓根穩(wěn)定性可能[15-16]。針對向上脫垂HLDH,椎間孔入路工作通道如向頭端翹,存在出口神經(jīng)根擠壓可能,有研究團隊行椎板間入路或椎板入路可以直接接近游離突出物遠端[17-19],其中椎板入路可避免黃韌帶切除,但需骨動力鉆頭磨除椎板。對于椎間盤層面突出不嚴重,而遠端突出物到下位椎體下緣的腰4/5 HLDH,有少量病例研究從腰5/骶1椎板間隙入路[20]。如椎間盤層面突出也嚴重患者,為避免單通道術野和處理范圍的局限性,有研究報道了雙通道入路技術[21-22]。以上研究均為單一技術方案報道,各技術入路各有優(yōu)缺點,適應范圍有差異,尤其臨床HLDH患者突出節(jié)段、相應骨性解剖結構差異及上下脫垂距離不同,如何在保持微創(chuàng)優(yōu)勢同時,更有效解決問題,應該個體化設計手術入路等方案。CHOI KC等[23]探討了不同類型HLDH手術方案研究,治療139例脫垂型DH患者(其中向上HLDH 32例,向下HLDH 13例),療效優(yōu)良率為90.6%,認為PELD治療HLDH如選擇合適的通道入路方向和技術策略,可以有良好效果。WU CHRISTOPHER等[24]通過L1~L5節(jié)段經(jīng)椎間孔入路,L4/5、L5/S1節(jié)段運用椎板間入路,治療58例HLDH患者,術后5年隨訪,療效優(yōu)良率為91.3%(53/58),均達到較高治療效果,但CHOI KC及WU CHRISTOPHER團隊分別報道了10例(n=139例)、2例(n=58例)患者術后有突出物殘留,說明了HLDH治療的復雜性[23-24],PELD對該病的治療仍需不斷完善。
本研究充分發(fā)揮CT引導及完善PELD技術體系下優(yōu)勢,在手術入路設計中考慮突出物脫垂方向、距離,與周圍骨性結構和神經(jīng)血管位置關系。預判神經(jīng)耐受安全性、器械去除致壓物可能性及最大程度保留生理結構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個體化設計合理入路(表1、表2);術中反復CT掃描確保工作通道精確引導到位;術中椎間盤造影,注射亞甲藍盡可能使遠端突出物顯影,同時依據(jù)CT顯示工作通道開口與脫垂突出物位置關系,明確鏡下操作方向和目標;手術結束前,CT掃描明確是否存在遠端殘存突出物,避免突出物殘留影響療效。文獻報道,PELD治療HLDH優(yōu)良率在78.9%~91.4%[5,23-25],本研究優(yōu)良率為91.5%,且術后未發(fā)現(xiàn)突出物殘留,并發(fā)癥與文獻報道相比無特殊,說明CT-PELD技術的優(yōu)勢。另本研究有一半多病例選擇了保留黃韌帶下經(jīng)椎板間隙入路(24/47),經(jīng)后路對游離突出物能更有效去除,尤其適合L4/5、L5/S1患者,這與WU CHRISTOPHER等[24]研究結果相同。
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病例數(shù)不多,且沒有中、長期的影像對比研究,后期將進一步增大樣本量,有機會行多中心研究,并完善中、長期的影像對比進行穩(wěn)定性評估。
與常規(guī)開放手術比較,在合理、個體化設計手術入路基礎上,CT-PELD治療HLDH雖費用更高、手術時間更長。但具有微創(chuàng)優(yōu)勢,能達到常規(guī)開放手術同等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