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張菓
編者按:由厲華、鄭勁松、鄭小林編著,重慶出版集團出版的《紅巖家書》,是重慶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本期推出“紅巖家書”專題第二輯,呈現黃顯聲、江竹筠、藍蒂裕、羅世文4位紅巖英烈的獄中家書,傳承和弘揚偉大的紅巖精神。
黃顯聲(1896—1949),字警鐘,中共黨員,遼寧岫巖人。他是九一八事變后抗日義勇軍的首倡者和組織者,曾任東北軍五十三軍副軍長等職。他堅決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主張聯(lián)合紅軍一致抗日。1937年底,他在武漢同周恩來取得聯(lián)系,進行聯(lián)合抗日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1938年,黃顯聲正準備去延安,被特務張碧天告密,國民黨軍統(tǒng)局以“聯(lián)共反抗中央”的罪名將其逮捕,先后關押在武漢、息烽、重慶等地,長達12年之久。1949年11月27日,黃顯聲殉難于白公館,時年53歲。
黃顯聲:“生死存亡在所不計”
“生死存亡在所不計”,這是身陷囹圄的黃顯聲在獄中寫給兒子黃耀華的家書中所表明的原則和立場。
為抗戰(zhàn)而坐牢,為聯(lián)合抗日而坐牢,為“聯(lián)共反抗中央”罪而坐牢,黃顯聲沒有錯,他是光明正大的。面對全民抗戰(zhàn)的烽火,懷著抗日必勝、中華民族必將走上獨立解放道路的絕對信心,黃顯聲才能夠對生死在所不計。
如何看待生命?怎樣才能使有限的生命過得有價值、有意義?黃顯聲將軍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表明:“我現在雖然坐牢,并未犯法,是為團體、為國家、為義氣而坐牢,問心不(無)愧。將來生死存亡在所不計?!秉S顯聲一生都在服務社會、貢獻力量給國家、為大眾的利益而奮斗,黃顯聲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做到“為團體、為國家、為義氣”。
黃顯聲雖然沒有犧牲在抗日戰(zhàn)場上,但他卻在億萬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抗日的豐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時,他打響反抗侵略的第一槍;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他積極推進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在國民黨的集中營,他一身正氣“虎入籠中威不倒”;在威逼利誘的監(jiān)禁中,他告訴兒子自己“是為團體、為國家、為義氣而坐牢,問心不(無)愧。將來生死存亡在所不計”。
生死存亡在所不計!這就是一個革命者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的錚錚誓言。
江竹筠(1920—1949),中共黨員,四川自貢人。1939年,江竹筠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在黨內擔任重慶新市區(qū)區(qū)委委員。1943年5月,她接受組織安排與中共重慶市委第一委員彭詠梧假扮夫妻,建立起中共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1944年,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學,以普通學生身份從事黨的工作。1947年她參與、領導了重慶育才中學等學校的學生運動。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賣被捕,江竹筠被關押進重慶渣滓洞看守所。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犧牲于重慶,時年29歲。
江竹筠:“孩子們決不要驕(嬌)養(yǎng),粗服淡飯足矣”
當得知丈夫殉難的噩耗后,江竹筠在給譚竹安(江竹筠丈夫前妻的弟弟)的信中寫道:“現在我非常擔心云兒,他將是我唯一的孩子,而且以后也不會再有?!薄耙院笠膊粫儆小?,這是怎樣的決絕和堅定?為了革命工作,為了實現自己追求的理想,江竹筠做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
彭云是江竹筠和彭詠梧愛情的結晶。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江竹筠無疑是非常幸福的。但在那個年代,多子多福的觀念被大多數家庭認可,江竹筠和彭詠梧當然也如此希望。但在彭云出生后,她卻毅然選擇做了絕育手術,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犧牲?
丈夫犧牲后,江竹筠最牽掛的就是兒子彭云。從在萬縣堅守崗位到被關押獄中,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保存有她寫給譚竹安的7封信,每封信中她都一再強調了對兒子的撫養(yǎng)教育:“孩子們決不要驕(嬌)養(yǎng),粗服淡飯足矣?!?/p>
江竹筠被捕后,不論國民黨特務怎樣威逼利誘,她就是不回答特務的問題,頭也不抬、緊閉雙眼、咬緊牙關——忍!當特務徐遠舉用彭云需要母親照顧對她實施勸降時,江竹筠突然“哇”地失聲痛哭起來,兒子是她的希望,是她堅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提及兒子,江竹筠的內心在痛苦地撕絞,她想念兒子,她想擁抱兒子,她也不想讓兒子失去父愛后又失去母愛。
“不交代,就是不交代!”這是江竹筠在悲憤欲絕中給特務的回答。她戰(zhàn)勝了自己的情感,超越了內心的痛苦,她絕不愿意放棄革命。
藍蒂裕(1916—1949),中共黨員,重慶墊江人。1939年,藍蒂裕到重慶海員工會擔任《新華日報》發(fā)行員,秘密從事黨內交通聯(lián)絡工作?!巴钅鲜伦儭卑l(fā)生后,他先后到北碚、江北等地,以教書為掩護,開展農民運動。1948年12月,藍蒂裕去當時的梁平縣太平寨傳達上級指示后,因留下研究營救獄中同志,被叛徒出賣被捕,后轉往重慶渣滓洞看守所。1949年10月28日,藍蒂裕被殺害于大坪刑場,時年33歲。
藍蒂裕:“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
《示兒》一詩是藍蒂裕烈士在獄中寫給兒子藍耕荒的一首遺詩。詩的原稿已經被敵人焚毀,好在這首詩被從渣滓洞脫險的傅伯雍記在心里,最終“帶出”呈現給世人。這首詩圍繞兒子“耕荒”名字展開,字字表現了革命者的豪情與無畏,句句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厚愛和囑托。藍蒂裕雖然犧牲了,他卻為后人留下了一封非常珍貴的詩化的紅色家訓。
藍耕荒沒有辜負父親藍蒂裕的期望:他有父親那樣的執(zhí)著,做了半輩子的園林綠化管理工作而不后悔;他有父親那樣的情懷,能夠兢兢業(yè)業(yè)地把個人的一切奉獻給國家而感到充實;他更有父親那樣的無私無畏,敢于在工作中堅持原則而不徇私情。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踐行了父親的遺愿:“把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為美麗的園林!”
2009年,在父親犧牲60周年時,藍耕荒寫下《寫給我的爸爸藍蒂裕》一文寄托思念。文中寫道:“又是一年一度桂子飄香的季節(jié),親愛的爸爸,我又回到您的身邊。又聽到您在《示兒》中的囑托和希望,又看見您走向刑場的大義凜然?!蔽闹?,他也回應了父親的期許:“如今遍地的荊棘已被鏟除,再也沒有滿街的狼犬。我們用變秋天為春天的精神,讓祖國綠樹成蔭,鮮花燦爛?!?/p>
羅世文(1904—1946),中共黨員,四川威遠人。羅世文歷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書記,中共川陜省委黨校校長等職務。1937年底回成都,他受命組建新的四川省委,先后任省委書記、中共川康特委書記、《新華日報》成都分社負責人。1940年在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搶米事件”中被捕,先后被囚禁于貴州息烽監(jiān)獄和重慶軍統(tǒng)集中營。1946年8月18日,軍統(tǒng)特務謊稱將他送去南京釋放,卻秘密將他押往重慶歌樂山松林坡戴笠停車場槍殺,時年42歲。
羅世文:“(堅)決面對一切困難,高揚我們的旗幟!”
1946年8月,國民黨特務謊稱將羅世文和獄友車耀先送去南京釋放。羅世文預感到最后的時刻到了,便用鉛筆在一本俄文書的扉頁上寫下了一封遺書,后由難友藏在皮鞋夾底中帶出。
“(堅)決面對一切困難,高揚我們的旗幟!”這是羅世文的人生態(tài)度和革命信念,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沒有改變過。
羅世文被國民黨特務逮捕,輾轉被關押在重慶望龍門看守所、貴州息烽集中營、重慶渣滓洞看守所等地。在被關押的近7年時間里,羅世文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著出獄,但作為一個革命者,他絕不會放棄自己的信仰而加入國民黨。在獄中,他從不隱瞞自己的政治身份,數次嚴詞拒絕國民黨方面拋出的高官厚祿,堅定地帶領難友們同敵人展開斗爭。
之所以給組織寫下短短幾十字的遺信,是因為對敵斗爭經驗豐富的羅世文預感特務將他和車耀先轉移南京的通知其實是“兇多吉少”。所以臨行前,他做出這么簡短而有力的交代,“老宋處尚留有一萬元,望兄等分用”。
奉資萬元做黨費,作為一個清正廉潔的革命者,羅世文把全部的心血和生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生命的最后,雖遺憾未能為母親盡孝,但他無悔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奉獻自己的生命,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像他一樣的革命者前赴后繼,才使得千千萬萬的兒女能夠承歡母親膝下,使千千萬萬的母親才能老有所養(yǎng)。
“心緒尚寧,望你們保重奮斗!”一個真正的革命者,面對死生之間的巨大考驗,如此從容淡定,令人深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