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要說什么運動在中國最火,相信很多人都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跑步。而跑步人群中,占比最高的當屬中年人。早起跑步,跨越城市參加馬拉松,也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
理工男的詩和遠方
很多人的跑馬都是從減肥開始的?;楹?0年,蔣鵬從眉清目秀的帥小伙變成了低頭看不到腳尖的油膩大叔,“三高”接二連三找上門來,伴隨著“重度呼吸障礙”。醫(yī)生開出處方:要么減肥,要么戴呼吸機睡覺。
終日躲在電腦背后的“碼農(nóng)”被迫走出戶外,先是快走,逐漸慢跑,每日堅持,風雨無阻。效果喜人,幾個月之內(nèi)就瘦了30多斤;而連自己都想不到的是,本來連買瓶醬油都恨不得開車的他竟然愛上了跑步。
這個理工男以一貫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計算心率、呼吸,觀察肌肉的變化和身體的反應,控制速度和節(jié)奏以及參賽的頻率。他甚至專門設計了EXCELL表格,來記錄每次訓練的效果、每次比賽的成績,甚至,每一雙跑鞋的征途和壽命,用大數(shù)據(jù)作全面客觀的評估。
經(jīng)過4次不懈報名,蔣鵬終于成功中簽“東馬”,于2019年3月3日赴日參賽。當日東京大雨傾盆,數(shù)十萬男女老少舉著雨傘穿著雨衣走上街頭,載歌載舞表達對比賽的聲援,與來自全世界的35000名參賽者真誠互動,場面十分感人。同年9月29日,柏林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馬拉松,蔣鵬和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選手們一起,在絢爛的秋色中跑過德國雄偉壯麗的歷史建筑,移步換景。跑馬,成了他探索世界的別樣方式。
以“上馬”為起點,奔向倫(敦)馬、紐(約)馬、芝(加哥)馬和波(士頓)馬;他的終極目標,就是以自己的節(jié)奏,用15年時間跑完100個馬拉松,躋身“百馬俱樂部”。姍姍來遲的馬拉松,讓四平八穩(wěn)的刻板生活有了心跳的韻律,讓這個理工男也擁有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黃浦江畔的“兄弟連”
長款白襯衫,搭配不對稱牛仔裙,一雙修長結實的腿,一頭飄逸的長發(fā),從事金融行業(yè)的閆冬是個不折不扣的時尚女生。性格爽朗的她被團友們親昵地喚作“冬哥”。她在浦東CBD的辦公室里貼了一幅字:“時間太短,浪費不起”。她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體驗有趣的、快樂的事情,比如“戈賽”。
“玄奘之路戈壁挑戰(zhàn)賽”是在EMBA學員群體中開展的一場體驗式文化賽事,設在甘肅和新疆交界的莫賀延磧戈壁。閆冬2017年5月進入復旦EMBA學習。要參賽必須經(jīng)過嚴格選拔,成績要求“破4”,于是就有了她人生第一個全馬,她在“上馬”中跑出3小時49分的好成績。2018年5月“戈賽”正式啟動?!案曩悺北纫话愕鸟R拉松更具挑戰(zhàn)性:強度更大,全程114公里,相當于連續(xù)3天跑完3個全馬;難度更高,地形極度復雜,充滿各種危險;早上去賽場要穿羽絨服,到了中午短袖短褲跑步又熱又曬,還不能洗澡,沒有補給,全程自己背著水袋包和能量膠狂奔……不僅考驗參賽者個人的實力,更考驗整個團隊。
但對閆冬來說,她只覺得新鮮好玩。早上7點出發(fā),中午跑到營地,掀開大帳篷門簾,瞬間穿越到“神話世界”——午餐意外的豐盛,各種沙漠美食應有盡有,居然還有三文魚。沒有餐桌,所有的人沿帳篷邊席地而坐,個個灰頭土臉,露出兩只亮晶晶的眼睛。一手執(zhí)馕,一手烤羊肉,大口吃肉,大碗喝湯。外面漫天狂風呼呼地刮著,飛沙鉆進帳篷撒進湯碗,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最終,閆冬團隊取得了第四的成績,10個隊友也結下了深厚的戰(zhàn)友情誼,成為親密的兄弟姐妹。
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跑得更遠。通過“上馬“,閆冬加入了幾個跑團。這個80后的單身妹子在志趣相投的“兄弟連”中找到了歸屬感,在跑步中樂享精彩人生。
“霸王龍”的健康生活
李玨第一次參加比賽是稀里糊涂被朋友拉著一起去。號令槍響,一雙長腿竟然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就像踏上了風火輪,她越跑越快,把同伴盡數(shù)拋下,一騎絕塵,輕松拿下女子組的第三名。一眾跑友被驚得目瞪口呆,從此,“霸王龍”的稱號不脛而走。
李玨是有運動天賦的,中學時800米已穩(wěn)坐年級前三,常代表學校去市里參加比賽;上大學后,更是被選拔去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工作多年疏于運動,在一次體檢中查出了脂肪浸潤、脂肪肝,為改善體質,她開始打太極和跑步。起初也就跑2公里,然后4~5公里,漸漸加碼。
現(xiàn)在,跑步已經(jīng)融入她的日常生活。習慣了每天日出前做晨禮,早起跑步毫無壓力。5點多起來跑上10公里,回來還能從容地吃早餐。因工作原因,她需要經(jīng)常出差,行李箱中運動服和跑鞋必不可少。她在馬路上跑,操場上跑,山里跑,湖邊跑,海灘跑,濕地跑……不僅因地制宜,增加適應性,還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抵消了差旅的枯燥和疲勞。
跑步激發(fā)了“霸王龍”的能量。在她的影響下,很多同事、朋友都開始跑步,跟著她鍛煉。
馬拉松是中年人的自我救贖
馬拉松賽事火爆的背后,折射出我國跑步人口的急劇增長,而這其中又以中年人參與跑步的熱情最高。中年人,是跑者隊伍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
一般來講,步入中年后的人大都已成家立業(yè)、工作繁忙且上有老下有小。盡管年齡并不大,但由于長時間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運動量的急劇減少,步入中年后的很多人往往都有著減肥之困。在工作壓力與健康壓力的雙重“壓迫”下,他們便想到了運動,開始了跑步。
慢慢地,跑步成為中年人恢復身材、重獲健康、舒緩壓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不少人更是因此減肥成功,并且愛上了跑步這項運動,從一名減肥者成為一名馬拉松熱愛者。
當然,并不是所有中年跑者都是為了減肥。事實上,讓他們收獲更多的,是從未有過的輕松暢快感。這是因為,跑步除了可以健身,也能治愈心靈。當大腦和身體細胞釋放出足夠多的快樂分子時,跑者就會感受到良好情緒的迸發(fā),并最終產(chǎn)生跑者的愉悅感。同時,跑者的大腦還會釋放另一類化學物質內(nèi)啡肽,它可以緩解跑步的痛苦感,并激活大腦的獎勵系統(tǒng),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
從本質上來說,跑步更像是中年人面對所謂“中年危機”的一場自我救贖。也許只有跑過馬拉松的人才能明白,跑馬對于中年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跑步學院”、《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