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很多年前,曾讀到薛瑞萍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高度不是目標(biāo),最美,是我們向上的姿態(tài)。于是,很長一段時間都將“向上”當(dāng)作教育的最美姿態(tài)。其實,教育的最美姿態(tài)也可以變化迥異,參差多態(tài)。
肖培東老師說,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最有意義的享受卻是在寂寞中的閱讀與歌唱。因為閱讀,當(dāng)我們站在學(xué)生的面前時,能夠自然地成為一條文化的河流。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教書人,首先必須是一個讀書人。書本,給我們的心靈安頓一個自我沉淀的角落;文字,帶著心靈的安寧款款走來,流瀉著思想和心靈要義的花瓣在我們生命的河床上飄香。原來,手捧書本的姿態(tài),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
如果說閱讀是尋找,寫作就是出發(fā)。隨著文字帶來的安靜與從容,幫助我們穿越平庸渾濁進入星空、海濤、風(fēng)聲的純美世界。寫作,其實是對歲月的一種收藏,你遺漏的心情,你最初的純真,你眼角的潮濕,你腳下的微風(fēng),會在安靜中絮語。教育生活中的點滴思考,真摯故事,深情往昔,師生溫暖,悄然化作筆尖下的美麗,那曾在一瞬間開放的花朵便在歲月之中永恒。原來,俯身握筆的姿態(tài),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
吳非老師說:“我把自己教成了一個學(xué)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課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在離開課堂之后,我仍然對教育保持著熱情,仍然對世界保持著好奇心,仍然在思考著學(xué)校里和課堂上發(fā)生的所有教育?!币炎约航坛梢粋€孩子,就要讓自己在浮躁喧嘩中保持清醒和熱情,從學(xué)生那里汲取生命的活力和新鮮感,不斷學(xué)習(xí)、思考,使自我生命處在不斷新生的過程中。不然在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教師如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又怎能帶給學(xué)生知識的活水?教師只有回到課堂、回到童年,找到愛學(xué)習(xí)、愛思考的初心,才能真正把學(xué)生帶向?qū)W科學(xué)習(xí)的廣博與深邃。原來,把自己教成孩童的姿態(tài),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
教育的內(nèi)涵不在于灌輸,而在于滋潤;教育的幸福不在于繁雜喧囂,而在于慢下來的時光。誠如肖培東老師所說:“我們可以默默無聞,但絕不平庸世俗;我們可以不顯山露水,但心中一定要有教育的山水?!比绱?,當(dāng)我們行走于教育的山水之間時,其實就是行走在昨天與明天之間,行走在書本與世界之間。而在我們用思考與微笑引領(lǐng)、傳承、豐富著屬于孩子們的未來時,我們又擁有著怎樣的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呢?愿我們一同追尋,一同奔跑。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xué)校? 江蘇蘇州? 215021)
責(zé)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