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傳達出的含義往往奠定了大眾對某地的第一印象。在偌大的華夏版圖上,有著很多“名不副實”的地方,你有沒有上過當呢?
大三巴牌坊不是牌坊 曾侵占中國澳門的葡萄牙人,1637年在這里建成了兼具東西方風格的圣保祿教堂。而聲名遠揚的大三巴牌坊其實是這座教堂的遺址,“三巴”即“圣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先后經(jīng)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因形似中國傳統(tǒng)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
濟南無濟水 “濟南”意即“濟水之南”,而在今天的濟南向北眺望,映入眼簾的卻只有奔騰的黃河,濟水到哪里去了呢?
濟水,曾是與長江、黃河、淮河齊名的古代四瀆之一。1855年,決口的黃河沖破了原有的河道,改為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nèi)借大清河(濟水下游)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結(jié)束了700多年由淮入黃海的歷史,也讓濟水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只剩下濟源、濟陰、濟寧、濟南、濟陽等地名標記著舊日的坐標。
吳淞口不在吳淞江 無論是不是上海人,或許都疑惑過,明明是黃浦江出口,為何被稱作吳淞口?明代以前,吳淞江(蘇州河)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黃浦江只是其一條支流。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shù)毓賳T主持了大規(guī)模的疏浚工程,使黃浦江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注入長江,此后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
牡丹江不產(chǎn)牡丹 牡丹江并非因牡丹花得名。清時,松花江第二大支流名曰“穆丹”,穆丹,在滿語中是彎曲的意思。它發(fā)源于長白山脈白頭山之北的“穆丹哈達”(今牡丹嶺),從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穿行而過。19世紀末這里開始出現(xiàn)一批批漢族移民,他們將“穆丹”喚作“牡丹”,這個音轉(zhuǎn)而來的美名也沿襲了下來。
(據(jù)《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