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妙文,批有妙批,和當下流行的“八股”批文相比,古代批文似乎更有情趣。
說古代官場批文前,先講一個民間有趣批文。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當過塾師,學生是一紈绔子弟,其父又是一介武夫,但望子成龍心切,看到蒲松齡批改作業(yè)時評語不多,就怨老師教學無方。蒲見其父如此態(tài)度,又不能說昧心話,只能借用詩句,隱藏批評。
有一篇文章因錯別字太多,蒲松齡揮筆批了句:“惟解漫天作雪飛?!币馑际前鬃诌B篇。再一篇因字跡模糊不清,蒲松齡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批了一句:“草色遙看近卻無。”還有一篇文章,寫得洋洋灑灑,卻什么事也沒說清,蒲松齡就用杜甫的兩句詩來作批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意是不知所云,離題萬里。其父看到批文,不解其意,便問蒲松齡:“老先生,犬子的文章可有進步?”蒲答道:“人有七竅,令郎已有六竅。”意思是一竅不通。
古代科舉考試,主考官員一般都是科考中佼佼者,如果碰到一些糊涂考生的荒唐文字,他們往往會在試卷上寫上一些評語,有的十分精彩。
某省鄉(xiāng)試,有個秀才引用《尚書》中“昧昧我思之”一句,本意是指思念深切,卻誤寫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在旁邊批道:“哥哥你錯了!”
某縣童生考秀才,題目是“父母在”,有一童生開卷便寫道:“夫父母,何物也?”考官一看,太不像話了!就揮筆寫下批文:“父,陽物也;母,陰物也。陰陽不和,生下你這怪物也!”
某考官見一考生拾得數(shù)枚銅錢而不交,便題詩于卷尾:“一文銅錢尚動心,倘若為官定擾民。貪心從此須改過,要做文章先做人?!边@位考生自然不會被錄取了。
某公任山東學政時,到某郡主持童子試。某童生在試卷內(nèi)夾一張小紙條,內(nèi)稱“同邑某相國系童生親戚”,而“戚”字卻誤寫成“妻”,學政批其文云:“該童生既系相國親妻,本院斷不敢娶。”故意把“取”寫成“娶”,針鋒相對,令人拍案叫絕。
(李志剛/文,摘自《潮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