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斯蒂芬妮·孔茨 劉君宇 編譯
蕭伯納將婚姻描述為一種制度,將“被暴力之極、瘋癲之極、虛妄之極也倏忽之極的激情所影響”的兩個人結(jié)合在一起?!八麄儽灰蟀l(fā)誓,會維持那激動的、反常的、筋疲力盡的狀態(tài),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p>
蕭伯納的評論仍然會令我們會心一笑,因為它嘲弄了從人們深信不疑的文化理想中發(fā)源出來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婚姻應(yīng)該以熱烈、深刻的愛情為基礎(chǔ),夫妻應(yīng)當保持激情,直到被死亡分離。在歷史上,愛情很少被視為步入婚姻的主要原因,甚至被看成對社會秩序的嚴重威脅。
在古印度,在結(jié)婚之前相愛被視為一種反社會的行為。希臘人認為相思病是精神病的一種,這個觀點也被中世紀歐洲的評論家們采納。在歐洲的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婚外情被推崇為上流社會中至高無上的愛情形式。歐洲的農(nóng)民中流行的歌謠和故事,有很多都是嘲笑婚姻之愛的。
幾百年來,貴族與國王們愛上的都是他們的情婦,而非為了政治目的娶來的正妻?;屎笈c貴婦們必須比丈夫更謹言慎行,但她們同樣在婚姻之外尋找愛情與親密關(guān)系。這種愛情與婚姻的截然分野,即便在中下層階級中也很常見。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但當我越深入研究婚姻的歷史,我就越不認同這句話。在歷史上,大部分不幸福的婚姻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在時間長河中留下斑斑淚痕甚至血跡。然而,每一樁幸福成功的婚姻似乎都各有各的幸福。
【原載《報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