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當下,青少年群體中的追星有著過度狂熱化、娛樂化等問題。要知道,偶像不能只是讓青少年盲目地崇拜和吹捧,而是應該成為青少年的榜樣。我想,應該將榜樣與偶像的宣傳方式與內涵進行整合,幫助孩子們把榜樣提升到偶像境界,使偶像崇拜成為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營養(yǎng)劑”。
青少年必須克服直接接收媒介傳遞信息的惰性和習慣,努力做到對信息進行質疑和篩選,對新聞傳播機構的目的、手段等進行分析與判斷,學習明星好的品質,把他們當做榜樣。比如,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后,亞洲首個斬獲“科幻界諾貝爾”雨果獎的作家劉慈欣成為熱議的焦點,他曾透露,參加他作品簽售會的人大多是青少年。北京高中生張曉宇在“粉”上劉慈欣后,便開始認真學習物理和天文學知識。因此,讓偶像為我所用,助力自己提升品格修養(yǎng),方為正道。
榜樣的標注不單單是看成績的好壞,而是要善于通過點滴小事,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比如運動會為運動員準備別針、巧克力的同學,隨手撿起垃圾美化班級環(huán)境的同學,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榜樣,教師通過在升旗儀式上表揚他們的行為、獎勵徽章等等形式,讓學生有向善的動力,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培養(yǎng)陽光品質。
大眾媒體的宣傳導向對于青少年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不能只是一味追逐商業(yè)利益,而是要負起社會責任。讓不同行業(yè)的“星”成為青少年學習的榜樣。比如像鐘南山、張文宏這些抗疫一線醫(yī)護人員,當這些人產生了明星效應,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信念。同時,媒體還應該積極宣傳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小人物,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jié)目中的嘉賓和選手,他們或許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他們愛崗敬業(yè)、終身學習的精神非常值得青少年學習。
偶像是鏡子,折射出你希望成為的樣子。在青少年成長的“拔節(jié)期”,需要我們耐心引導,當他們把偶像變成了榜樣,精神世界才會更充盈,也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