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蓉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411100)
陶瓷器是中國最著名的手工藝術品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陶器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瓷器的發(fā)明也為中國獨有,陶器、瓷器都是我們祖先高度智慧的結晶。三彩釉陶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一個類別,作為陪葬品在唐代墓穴中被大量發(fā)現后,受到專家學者的重點關注。實際上,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在唐朝最為風靡。其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風格富有生活氣息,特點明顯,最為盛名。又因常用三種基本色上釉,且形成特點于唐代,所以被后人稱為“唐三彩”。自17世紀航海業(yè)開始發(fā)展,中國陶瓷器不斷大量推向海外各國,并受到歡迎與追捧。幾個世紀后的今日,從博物館到拍賣場,從公務員考試題到網紅表情包,唐三彩出鏡率仍高,熱度滿滿。但在現今國內使用率較高的幾個漢英對照術語庫中,“三彩”一詞的譯法各有不同,且未有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研討。本文擬使用“從術語庫到語料庫”的研究方法,首先調查國內三個常用漢英對照術語庫中的譯法,而后以各種譯法在英語世界的流通度為主要衡量標準,將各譯法放至英語國家常用語料庫中檢索分析,并探討出中國特色術語的標準化原則,以期為其他相關、同類術語英譯提供思路。
中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融合了深厚的陶瓷專業(yè)知識及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因此,陶瓷術語的翻譯對譯者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陶瓷術語翻譯要求譯者擁有一定陶瓷專業(yè)的相關知識,以及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于東西方在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許多詞匯在英譯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望文生義,而要結合目的語的背景,選取適當的翻譯策略,方能順利實現兩種語言的轉換,促進陶瓷文化對外傳播。例如賽義(Geoffrey Sayer)在其英譯的《景德鎮(zhèn)陶錄》中將“青瓷”譯為“blue/green porcelain”[1],這種直譯法雖然傳達了一定的陶瓷知識,但不利于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播,而是將讀者置于青瓷到底是藍色還是綠色的艱難抉擇之中。事實上,“青瓷”在西方有常用譯法celadon[2],且已收錄于《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特指中國產的草綠色至海綠色的瓷器。
陶瓷術語翻譯還要求譯者有充分的陶瓷專業(yè)知識儲備,以及不斷學習陶瓷知識的能力,從而使翻譯更為準確。以制瓷過程為例:清代陶瓷典籍《陶說》中,光陶瓷的制作流程就有20則[3]。其流程復雜且包含許多術語,如“圓器”“琢器”“修?!钡?,若譯者不了解制瓷的相關工藝及流程,很難準確理解其中含義。此外,制瓷工藝材料、釉色,以及陶瓷種類等特色表達方法等都要求譯者有一定的陶瓷知識儲備,否則就會出現譯名與實物不符的情況。例如,“六角盤”通常是一個帶六瓣盤口的圓盤,但有的譯者機械理解其為六角形的盤“hexagonal plate”[4],實際六角盤像花朵一般的形態(tài),應譯為“six-lobed plate”。
“異色兮縱橫,奇光兮爛爛”。三彩藝術在中國藝術品史上繽紛艷麗,輝煌無比。從唐三彩、遼三彩、宋三彩到素三彩,從琺華、琉璃島石灣彩塑,或到三彩壁畫,三彩藝術至今仍在藝術世界里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光彩。三彩藝術的對外傳播不僅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向外闡釋或是中華文化“走出去”[5],而且也可促進國際社會“普遍化”理解與接受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中國智慧”。話語傳播,術語先行。但作為一個中國特色術語的“三彩”的譯名卻始終沒有統(tǒng)一,為給文化“走出去”的接受與認同帶去積極作用,“三彩”一詞的標準化很有必要。
以下為筆者在國內三大知名雙語對照術語庫收集的譯法??梢?,即使是專門討論中國特色話語外譯的術語庫,對于“三彩”的譯法亦是五花八門,暫無標準可言。另,專家學者交流研討學術的中心——中國知網里論文標題與摘要的翻譯中也譯法各不同。譯名標準化多為重要,英譯名稱不統(tǒng)一,外譯后令受眾困惑,不僅不利于中國文化的推廣外宣,還與中國倡導的“講好中國故事”以及“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理念背道而馳。此外,筆者在研究三彩工藝時閱讀的書籍《雜釉彩·素三彩》[6]中出現的不同的譯法——“tricoloured”,也納入分類探討。
表1 筆者收集的“三彩”譯法統(tǒng)計(截至2020年12月29日)
1.1.1 音譯、音譯加注、音譯增譯
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華文化不斷“走出去”,國外讀者對于帶有外來文化印記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術語的接受能力在日益增強,興趣也在不斷養(yǎng)成。由此一來,我國特色文化術語的音譯譯法也會逐漸廣為人知[4]。所以在選擇如何外語中國特色術語時,為保留話語特色,常選用音譯及英譯延伸譯法。采樣的國內三個庫中有使用音譯及音譯加注、音譯增譯的譯法。
例1.三彩鴛鴦扁壺 Sancai porcelain Mandarin duck flask②
例2.遼三彩 Liao sancai(術語在線)
例3.《遼三彩藝術設計初探》
The Art Design Preliminary Study on Sancai (Tri-color) of Liao Dynasty
例4.《宋金元三彩研究》
A Study on Sancai Glazed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術語音譯時主要會遇到大小寫的問題,例1與例2“Sancai”“sancai”。作為專業(yè)術語,其首字母應該大寫。不過,對于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術語,只用音譯有時很難滿足譯入語讀者的翻譯生態(tài)需求。此時,音譯加注可錦上添花?!癝ancai (Tri-color)”在音譯后加注直譯譯文,可使譯文讀者在不懂漢語拼音時,看到直譯也能猜出內容。“Sancai Glazed”在此歸為音譯增譯是針對“三彩”一詞而言的,以添加“釉”來表示三彩是一種釉面工藝,在保留語言特色的基礎上顯化了其工藝手段,也可取。
1.1.2 直譯、直譯增譯
術語英譯采用直譯通常更易懂、易接受。但直譯需要在既能保證語法正確,又能表達原文指稱意義和聯想意義的情況下。采樣的國內三個庫中有使用直譯及直譯加注的譯法。
例5.《漳州窯素三彩瓷》
Zhangzhou Kiln Tricolor Porcelain
例6.《漳州素三彩與臺灣交趾陶對比之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ricolor porcelain of Zhangzhou kiln in southern Fujian
例7.《洛陽唐三彩的現代傳承與發(fā)展路徑探析》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Luoyang Tang Tri-color
“Tricolor”與“Tri-color”存在語素拆分的不同,但前綴詞通常單獨不劃分單元。以“tri”前綴為例,tricycle、triangle等詞都不劃分。因此,格式還原操作應是去除單元之間的分隔符,將其還原為一個單詞的形式,即“Tricolor”。
例8.唐三彩燒制技藝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Firing Techniques
例9.《雜釉彩·素三彩》
Miscellaneous Enamelled Porcelains, Plain Tricoloured Porcelains
例10.唐三彩 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來源術語在線)
以上兩個例子除劃分前綴外,“colored”的使用是相較于其他直譯的。colored在牛津字典中有兩個含義,或作為形容詞在組成詞里,標明帶有一種特別的顏色或者多種不同顏色指帶有什么顏色(having a particular color or different colors),也可以說 “著了什么顏色的”,如primary-colored(多色調的)、particolored(淡彩色的);或是帶有侮辱的指有色人種( (of a person) from a race that does not have white skin)。英美英語中均有此詞,所以有“o-ou”的差別亦正常。而例10中的用法為“形容詞加動詞”,后只有加“陶器”或“瓷器”才能構成詞語,否則只能算短語,不能作為術語使用。
例11.日本多處寺院發(fā)掘出土了唐三彩。
Chinese Tang three-color ware has been excavated from ruins of temples across Japan.[7]
例12.《淄博金三彩工藝的藝術特色研究》
The Study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 of Three-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Jin Dynasty in Zibo
“three-color”與“Three-colored Glazed”標明了該工藝只有三種顏色,但實際不是。三彩釉陶是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燒制前,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而后會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8],不過主色調為黃、白、綠,配色獨特,所以獨具中國風格。色釉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所以“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專指某三種顏色。
“三彩”作為一門特有的釉陶工藝,由中國起源,其發(fā)展都只在亞洲地區(qū),是歐美國家所沒有的工藝。以上就國內常用英漢對照術語庫中的譯法進行粗略分類與分析,撇開部分不合語法、構詞規(guī)則的譯法,以便先行篩選,后做流通度調查。
一詞多譯時,除了要探究其規(guī)則、分析是否符合構詞語法等問題外,究竟哪種譯法會得到多數人的接納也是一個需要著重考慮的點,這最終將由其使用頻率或流通度來決定。不少被規(guī)范的科技術語仍有其他形式的同義譯名被廣泛使用,有的甚至比官方的譯名更為流行,這是否也在提醒規(guī)范人應下更多功夫,做與時俱進的考慮?不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當然不行,過分強調統(tǒng)一,希望純而又純也不行。所以本文在討論規(guī)范的基礎上,對現在用的譯法做流通度調查(搜索結果無數據的格內將留空),以期為進一步規(guī)范提供數據支撐。
表2 “三彩”不同譯法在國外語料庫中的頻次統(tǒng)計(截至2021年1月6日)
表2可見,像COCA與BNC這類通常用來觀察國家英語當前發(fā)展變化的語料庫,對于中國特色術語的收錄是很少的,但像iWeb、NOW與WebCorp這類收錄網絡報道、網絡語言的語料庫收錄卻較多。例如“Sancai”在WebCorp中收錄的語料主要來源像維基百科、Wiley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及邦瀚斯(Bonhams)、蘇富比(Sotheby)與佳士得(Christie)三大國際拍賣行。這類語料實際對于流通度調查的影響力相對更大,因為代表的是現代用語,并且流通度更高、影響范圍更大。
其次,筆者還在Google N-gram也進行了搜索,因為Google N-gram收錄了近300年來的英語印刷書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構成對國際特別是西方社會知識、觀念和經驗的代表樣本,同時可以看出中國三彩流入西方社會的時間,以及接受程度的變化。
在使用Google N-gram搜索時,多數增譯譯法也都沒有對應語料,見圖1,僅出現“Tricolor” “Sancai”與“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其 中“Sancai”是1973年首次錄入該語料庫,“Sancai glazed”在1974年也出現了。但“Tricolor” 和“Sancai”的流通程度為何不對應?以及“Tricolor” 出現頻次最多,那這些是否為有效頻次?筆者按階段搜索后發(fā)現“Tricolor”并不對應“三彩”,而有許多其他含義,如三色旗、三原色等。那么僅用“Tricolor”并不能代表中國“三彩”。
圖1 Google N-gram中不同譯法的流通頻次統(tǒng)計(截至2021年1月6日)
那么“Sancai”是否能完全代表中國“三彩”?筆者 就“Sancai”、“Tang Sancai”與“Sancai glazed”再做一次比較。如圖2可見,“Sancai”、“Tang Sancai”與“Sancai glazed”的流通變化是相對同步的,可以印證這三個詞的代表性。
圖2 Google N-gram[9]中唐三彩與國內常用譯法 的流通頻次統(tǒng)計(截至2021年1月6日)
中國陶瓷文化涉及大量不同于國外的制瓷工藝、造型名稱與裝飾手法等。筆者以為,在進行這些術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使用音譯,就無需到目的語中尋找對應詞,而可以自信地運用約定俗成的漢語拼音。但是直接使用音譯需要基于英語世界已對該術語有認知、使用較頻繁,不然大量未加注釋的音譯或將造成理解偏差,負面影響深遠。也可以遵循約定俗稱的原則,了解本國陶瓷文化背景,收集術語譯名在國外的接受情況,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翻譯中的文化交流??偠灾?,術語翻譯的標準化首先應基于用詞準確、理解可讀,再遵循約定俗成與保留民族特色等原則。
所以針對陶瓷術語“三彩”,筆者認為,因“Sancai”在國外英語世界已經有一定的流通性,且?guī)в忻褡逄厣梢岳^續(xù)沿用,但也因英語世界對該術語的認知仍深度不夠,單用音譯不能完全達到理解可讀,需通過添加注釋來講解。不過,對于像唐三彩、遼三彩這樣盛名于外的名稱,或許不加注釋也可。中國陶瓷,是藝術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窗口。對于陶瓷術語的翻譯需要仔細斟酌,多方考慮,“以我為主、兼收并蓄”,使我國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注釋
①原術語為唐三彩,對應譯文為Tang tricolor,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此 處 提取代表“三彩”的部分“tricolor”與“tri-colored glazed”。
②此藏品現收藏于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高20厘米,為唐代文物。譯文為博物館提供的中英對照,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