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浩
2021年7月,中國與東盟隆重紀念了雙方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但也就在這段時期,美國加大了在東南亞的活動,在與東盟國家舉行的一系列互動中高調指責中國、離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意圖把東南亞作為壓制中國的前沿陣地。
拜登上臺后,美國政府將特朗普時期提出的框架性的“印太戰(zhàn)略”升級為一種系統(tǒng)性國家安全大戰(zhàn)略,將對中國的定位從“戰(zhàn)略競爭者”提升為“戰(zhàn)略對手”。而且拜登還改變了特朗普那種與中國單打獨斗的方式,盡可能多地糾集盟國和伙伴國,對中國進行系統(tǒng)性戰(zhàn)略圍堵和對抗性直接出擊。
近半年來,拜登政府努力在編織一張圍堵中國的戰(zhàn)略網。第一步是打造印太硬核,將美日印澳“四邊框架”機制化,并形成“4+1”即美日印澳+韓國的東北亞體制;第二步是夯實兩洋戰(zhàn)略依托,把大西洋與太平洋聯(lián)動起來,將北約盟國中的英法德等國家引入西太平洋,以壯大對華軍事對抗的聲勢。第三步是系緊封堵中國的網口,通過介入東南亞次區(qū)域,以南海問題為切入點,挑動東盟國家與中國對立,以此形成對中國“全場緊逼”的戰(zhàn)略壓制。
2021年8月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訪問印尼時與印尼外長蕾特諾舉行會晤。
從目前美國所建構的印太戰(zhàn)略框架系統(tǒng)來看,東南亞是一塊戰(zhàn)略短板。特朗普時期,美國完全無視東南亞,經常缺席東盟主導的系列峰會,其駐東盟大使和駐其他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大使長期不到位,奧巴馬時期推動的所謂“下湄公河計劃”也被束之高閣。拜登上臺之初忙于與其盟國的緊密協(xié)調,對東南亞國家抗擊新冠疫情的需求和促進經濟復蘇的急迫狀況也未及時給予關切。當拜登政府認為前兩個戰(zhàn)略步驟已基本完成后,即開始補齊東南亞這塊短板。特別是當韓國在其威逼利誘之下逐步與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框架相協(xié)調,事實上達到了美國的“四邊框架+”的戰(zhàn)略目的后,美國即試圖將這一模式運用于它在東南亞的盟國和伙伴國家上。
近幾個月來,美國加大了介入東南亞的力度,試圖通過一系列外交布局,將東南亞打造成與中國進行博弈的戰(zhàn)場。
5月下旬,國務卿布林肯主動要求與東盟國家舉行關于應對新冠疫情的外長視頻會議,但由于技術故障而沒能實現。副國務卿舍曼則于5月底~6月初到訪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泰國。
7月,美國加快了外交頻率。7月11日,布林肯以“南海仲裁案”五周年為契機,發(fā)推文挑唆菲律賓與中國對抗。7月27~31日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他在新加坡演講時毫不掩飾地攻擊中國,卻又此地無銀三百兩地強調美國沒有要求該地區(qū)國家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
8月,美國砸下了重錘。8月3日首次啟動與印度尼西亞的戰(zhàn)略對話,同時兩國還舉行了為期兩周的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聯(lián)合軍事演習。8月上旬,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上,布林肯直接上陣,一口氣與東盟國家舉行了五輪外長會議,分別是美國與東盟外長會議、東亞峰會下的外長會議、東盟地區(qū)論壇外長會議、美國與下湄公河國家間外長會議和“湄公河之友”外長會議。
東盟主導的系列外長會本是亞太國家間討論區(qū)域經濟與安全領域的協(xié)調與合作的平臺,布林肯卻違反常規(guī),在會議上就所謂香港和新疆等問題直接攻擊中國。特別是在東盟地區(qū)論壇這一持續(xù)了36年的區(qū)域安全合作機制中,布林肯企圖挑起東南亞國家對所謂中國“核威脅”的擔憂。東南亞國家早已簽署了《東南亞無核武器區(qū)條約》議定書,但由于聯(lián)合國中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核國家拒絕表態(tài),致使這一議定書難產。中國是核大國中惟一做出將簽署議定書決定的國家,并公開提出決不對東盟國家進行核威脅的政策。布林肯明知故犯,企圖挑起東盟國家與中國的對抗。
美國挑動東盟國家與中國對立的做法嚴重脫離現實,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東亞區(qū)域合作中已相互深度融合。圖為中國南寧的東盟商務區(qū)。
布林肯還復活了奧巴馬時期為推行“亞太戰(zhàn)略再平衡”而建構的下湄公河機制,意圖再次挑動湄公河下游國家與中國的矛盾。而“湄公河之友”外長會議則是美國推動建立的一個新機制,意在將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歐盟、亞洲開發(fā)銀行和世界銀行納入下湄公河“合作開發(fā)”進程中,從而抵消中國積極推動的“瀾湄合作機制”的作用。
拜登政府的高官還繼續(xù)挑動南海這根敏感神經。8月10日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就海上安全問題舉行的一次在線會議上,布林肯再次老調重彈,直接污蔑中國在南海合法維護自身主權和利益的行為,在國際舞臺上公然挑起與中國的爭論。
8月22~26日,美國副總統(tǒng)哈里斯訪問了新加坡和越南。這是美國副總統(tǒng)50多年來首次訪問南海周邊國家。
美國試圖挑動東盟國家與中國對立的做法嚴重脫離現實,未必能夠收到實效。
美國與中國對東盟國家關系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美國是一個遠隔太平洋的域外西方國家,而中國則是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的親密鄰邦,處于一個地緣文明板塊結構中,在東亞區(qū)域合作的“平軸模式”中相互深度融合。美國力圖撕裂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行為沒有客觀地緣基礎。
雖然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聯(lián)接的存量不少,但在立體的新全球化作用下,增量明顯不足,而中國與東盟已經成為相互間的最大貿易伙伴,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貢獻遠超美國。
在東盟國家所重視的社會公共安全與經濟發(fā)展問題上,美國難有建樹,而中國發(fā)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中國與東盟國家全方位地合作應對域內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挑戰(zhàn),特別是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災難,而美國常常口惠而實不至。對于東盟在疫情下面臨的產業(yè)困境,美國無所作為,而中國在雙循環(huán)體制下加大了對東盟國家的貿易聯(lián)接、產業(yè)分工和投資合作,努力促進東南亞的經濟復蘇。
在區(qū)域安全領域,美國高調介入南海,制造緊張氣氛,挑起軍事對抗,成為地區(qū)麻煩制造者。而中國則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指導下與東盟國家維持了30多年的南海和平穩(wěn)定局面,更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進行“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并正在取得進展。
美國在東南亞的負面形象則早已日益顯現。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美國掠奪財富的行為,讓人記憶猶新。奧巴馬時期挑動南海對抗,破壞區(qū)域內的和平發(fā)展環(huán)境,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深受其害。美國近來在東南亞一系列對中國的挑斗行為,都是服務于美國的霸權利益的,東盟國家對此心知肚明。它們知道,“兩頭大象打架,周圍小草遭殃”,因此也會對美國挑撥離間它們與中國關系的行為保持警惕。
(作者為外交學院戰(zhàn)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