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21-03-01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希臘羅馬世界中的黑人研究”(編號:18BSS025);2020年度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shù)出版資助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馮定雄(1972-),男,四川萬源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① 希伯來圣經(jīng)相當于基督教《圣經(jīng)》的《舊約》部分。本文引用的《圣經(jīng)》均來自和合本中譯本《圣經(jīng)·舊約》。需特別說明的是,在希伯來原著中神的名稱只是4個輔音符號“JHWH”(或YHWH),其讀音應是Jahweh或Yahweh,可譯作“亞衛(wèi)”“耶威”“雅巍”“雅赫維”等。猶太人因“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字”(《出埃及記》20:7),遇到JHWH時不讀Jahweh,而改讀Adonai(阿東乃),意思是the Lord,即“主”。公元6—7世紀時,猶太教瑪所拉學者創(chuàng)造出希伯來文元音符號,為表明上帝之名讀Adonai,便將其3個元音符號e、o、a標注于JHWH之下。后人誤將JHWH和e、o、a拼為一體,致使出現(xiàn)“Jehovah”之名。中文譯者又據(jù)此譯名翻譯成“耶和華”,現(xiàn)代學者公認“耶和華”是一種誤譯。本文因行文方便,也直接采用了“耶和華”這一譯名,特此說明。
② http:∥biblegeography.holylight.org.tw/index/condensedbible_list/220,詳解編號:0185—1.
③ http:∥biblegeography.holylight.org.tw/index/condensedbible_list/220,詳解編號:0185—2.
④ http:∥biblegeography.holylight.org.tw/index/condensedbible_list/220,詳解編號:0185—3.
⑤ 本文楔形文獻及相關(guān)討論均來自本項目組成員、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劉昌玉博士,他關(guān)于“麥魯哈”的討論《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記憶”:從“印度Meluhha”到“東非Meluhha”》,《“文獻、考古與古代世界”學術(shù)研究會暨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2018年年會論文集》,2018年,第285—300頁。
[內(nèi)容摘要] “古實”是古代地中海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術(shù)語。希伯來圣經(jīng)對作為地名的古實和作為人名(部族)的古實的記載都非常詳細。除了《創(chuàng)世記》中的古實外,所有古實(人)都是指同一地方或部族,即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人)。結(jié)合猶太人古代歷史與圣經(jīng)中的古實記錄進行考察,可以明顯看出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古實的記載與猶太歷史是完全吻合的。后世學者關(guān)于古實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基本傾向于認為希伯來傳統(tǒng)中的古實就是埃塞俄比亞。新發(fā)現(xiàn)的楔形文獻為研究圣經(jīng)中的古實問題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它不僅明確證明了古實就是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而且填補了《創(chuàng)世記》中的古實與此后古實的區(qū)分的空白。希臘傳統(tǒng)中對埃塞俄比亞(人)的認識,也為希伯來傳統(tǒng)中的古實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
[關(guān)鍵詞] 古實;埃塞俄比亞;希伯來傳統(tǒng);亞述文獻;希臘傳統(tǒn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201(2021)02-0019-14
“古實”(Cush)是古代地中海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術(shù)語,不少文獻都曾提及它。希伯來圣經(jīng)(以下的圣經(jīng)均指希伯來圣經(jīng))①有30多次提到。根據(jù)基督教圣經(jīng)地理傳統(tǒng),現(xiàn)在得到公認的作為地名的古實指兩個地方,一是指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300年間兩河流域的底格里斯河東岸的地方;②二是指埃及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即埃塞俄比亞地區(qū),③古實人則通常指埃塞俄比亞人。④作為宗教經(jīng)典的圣經(jīng),對其進行歷史學的研究似乎遠不如對其進行的神學思考那么深入。對于時間跨度長達近2000年的圣經(jīng),其中對古實的記載到底是如何演變的,它與猶太人的歷史到底有何關(guān)系,值得進行系統(tǒng)梳理。更重要的是,亞述學中新發(fā)現(xiàn)的楔形文獻為進一步研究古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不但印證了圣經(jīng)的準確性,而且能補證它的缺失記載。希臘傳統(tǒng)中關(guān)于埃塞俄比亞(人)的記載,也與圣經(jīng)傳統(tǒng)和亞述學證據(jù)相吻合。本文擬就對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古實的記載進行梳理,把它與猶太歷史相結(jié)合進行討論,并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楔形文獻的記載及希臘傳統(tǒng)中關(guān)于埃塞俄比亞(人)的記載進行補充分析。⑤厘清“古實”的真實面目,對于地中海諸文明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理解也有所裨益。
一、作為地名的古實
圣經(jīng)第一次提到古實是在神造亞當后,描述伊甸園的環(huán)境:“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huán)繞古實全地的?!薄秳?chuàng)世記》2:10—13?!秳?chuàng)世記》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末,反映內(nèi)容的時間是從“最初”到公元前17世紀中期。對于基訓河和古實的具體地理位置,這里并沒有更多信息。根據(jù)圣經(jīng)成書時間及其所反映的時間范圍,緊接著的記載來自《約伯記》:“古實的紅璧璽,不足與比較。精金,也不足與較量?!薄都s伯記》28:19?!都s伯記》反映的時間范圍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中期到前15世紀前期。不過,這里除了說明古實產(chǎn)紅璧璽外,沒有其他信息可以獲得,但紅璧璽主要產(chǎn)自非洲、南亞,這本身可能就是一種提示。
一般認為,《歷代志》是具有較高史學價值的篇章,它對古實的記載可能更具意義:“以后,耶和華激動非利士人和靠近古實的亞拉伯人來攻擊約蘭。他們上來攻擊猶大,侵入境內(nèi),擄掠了王宮里所有的財貨和他的妻子,兒女,除了他小兒子約哈斯(又名亞哈謝)之外,沒有留下一個兒子?!薄稓v代志下》21:16—17。非利士人是一支重要的“海上民族”關(guān)于“海上民族”的介紹,參見袁指揮:《海上民族大遷徙與地中海文明的重建》,《世界民族》2009年第3期。,它在以色列民族與國家形成過程中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以色列民族正是在與非利士人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統(tǒng)一的希伯來王國。希伯來統(tǒng)一王國的第一位王是掃羅,其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030—前1013年。掃羅正是在與非利士人的斗爭中逐步完成其統(tǒng)一大業(yè)的,這與“海上民族”在公元前12世紀對東地中海世界的大遷徙的時間大致吻合。這也說明,反映公元前12世紀“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對巴勒斯坦入侵的歷程是可以肯定的歷史事實,這里提到的古實就是當時的歷史存在。如果根據(jù)一般認為的《歷代志》(上)第9章第44節(jié)以后反映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1077—前537年的話,那么,甚至可以確定這里的記載就是反映掃羅在世時期的歷史。當然,對于古實的確切位置,單從這里的記載是很難確定的,但可以確定它在以巴勒斯坦為中心的周邊地方。這可能與從伊甸河流出的第二道河(基訓)所環(huán)繞的古實地不是同一個地方。這種地理位置的確定仍然比較模糊,但可以肯定,到公元前11世紀,古實就在以巴勒斯坦為中心的附近地理范圍之內(nèi),而且可能與《創(chuàng)世記》的古實不是指同一個地方,這一點很重要。
成書于公元前732年后的《以賽亞書》對于古實也有多處記載,如“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并眾海島所剩下的?!薄兑再悂啎?1:11。“唉,古實河外翅膀唰唰響聲之地,差遣使者在水面上,坐蒲草船過海。”《以賽亞書》18:1—2?!兑再悂啎匪从车臅r間范圍約在公元前778—前732年以后。據(jù)現(xiàn)代圣經(jīng)學者(其實早在12世紀猶太圣經(jīng)學者伊本·以斯拉[公元前1092—前1167年]就已指出)考證,《以賽亞書》是在不同的時期完成的,其中第一部分即第1—39章的內(nèi)容才符合公元前8世紀以賽亞先知工作的歷史時代背景,由于作者生活在耶路撒冷,故稱“耶路撒冷的以賽亞”,而第二部分即第40—55章的作者生活在巴比倫之囚以后,不是生活在公元前8世紀的以賽亞先知,他不住在耶路撒冷,可能住在巴比倫、埃及或其他地方,但對巴比倫很熟悉,故稱之為“巴比倫的以賽亞”“第二以賽亞”或“申命以賽亞”。第三部分,即第56—66章成書和反映的內(nèi)容可能更晚。因此,從其章節(jié)判斷,我們可以確定,上面兩處描寫的古實的內(nèi)容應該出自“耶路撒冷的以賽亞”之手,反映的應該是公元前8世紀時期的古實。只不過這里的描寫與《歷代志》中描寫相比,對于古實的地理方位的判斷并不能帶來實質(zhì)性變化。但埃及、巴忒羅都位于西南的非洲,而以攔則完全在它們的相反方向即西北方,因此把埃及、巴忒羅和古實并稱,會給人很多遐想。
成書于公元前648年的《西番雅書》反映的是北方以色列王國滅亡后,南方猶大王國的“巴比倫之囚”之前的情景,其中對古實的描寫明顯是要說明它很遙遠:“祈禱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從古實河外來,給我獻供物。”《西番雅書》3:10。幾乎同時代的描寫還有寫作于猶大、成書于公元前7世紀末的《那鴻書》:“古實和埃及是她無窮的力量。弗人和路比族是她的幫手?!薄赌区檿?:9。緊接著描寫古實地方的是成書于大約公元前591年,反映公元前7世紀末6世紀初的《以西結(jié)書》:“埃及地必荒廢凄涼,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因為法老說,這河是我的,是我所造的,所以我必與你并你的江河為敵,使埃及地,從色弗尼塔直到古實境界,全然荒廢凄涼。”《以西結(jié)書》29:9—10。這里對古實的描寫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古實很可能位于埃及之外,色弗尼塔是埃及的阿斯旺,位于尼羅河第一瀑布西岸?!皬纳ツ崴钡焦艑嵕辰纭焙芸赡芫褪侵笍陌⑺雇现钡焦艑嵉亍_@對于我們確定古實的地理方位又有了更為明晰的依據(jù)。
《以賽亞書》中還有兩處描寫古實的地方:“我已經(jīng)使埃及做你的贖價,使古實和西巴代替你?!薄兑再悂啎?3:3。“我憑公義興起古列,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耶和華如此說,埃及勞碌得來的,和古實的貨物必歸你,身量高大的西巴人,必投降你,也要屬你,他們必帶著鎖鏈過來隨從你。又向你下拜祈求你說,神真在你們中間,此外再沒有別神;再沒有別的神?!薄兑再悂啎?5:13—14。這兩處內(nèi)容,從其章節(jié)看應屬于學者們指出的第40—55章的范圍,即屬于“第二以賽亞”之作,時間范圍應該在巴比倫之囚以后。從具體反映對象上看,明顯是對波斯帝國國王居魯士(即古列)的歌頌,而且是發(fā)生在居魯士釋放巴比倫之囚,允許他們回歸耶路撒冷并重建他們的圣殿之后。這里描寫的情況與歷史事實是完全吻合的,埃及與古實再次并列出現(xiàn)。
此后,寫作于埃蘭的書珊(今多譯為蘇薩)城、成書于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的《以斯帖記》對古實有兩處雷同的記載:“亞哈隨魯作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tǒng)管一百二十七省。亞哈隨魯王在書珊城的宮登基?!薄兑运固洝?:1—2?!鞍粗┑赘乃愿赖模酶魇〉奈淖?,各族的方言,并猶大人的文字方言寫諭旨。傳給那從印度直到古實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大人和總督省長首領(lǐng)。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薄兑运固洝?:9—10。由于很難找到佐證材料證明末底改與波斯國王的故事的真實性,因此,對于末底改的故事我們很難下結(jié)論,但是,這里描寫的某些內(nèi)容卻是真實的,如亞哈隨魯王(即薛西斯)是當時波斯帝國著名的國王,公元前486年—前465年在位。再如,“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也與當時波斯帝國發(fā)達的御道和郵驛制度高度吻合。如果這里的記載是真實的,那么,這里提到的地名“印度”和“古實”也應該是存在的,至少在當時是人們熟悉的地名,而且,很可能古實就是波斯帝國的“一百二十七省”之一。
從圣經(jīng)對作為地名的古實的描寫看,眾多的內(nèi)容都與當時的歷史實際相吻合,因此,作為地名的古實不可能是編造出來的,可以肯定古實就是當時的真實地名,而且,雖然圣經(jīng)對古實地理方位并沒有明確指出,但眾多的線索都顯示出它就位于埃及南部,而且很可能就是埃塞俄比亞之地。
二、作為人名或部族名的古實
在《圣經(jīng)》中,古實最早作為人名出現(xiàn)是在《創(chuàng)世記》中,他是含的兒子,挪亞的孫子,具體世系如下:“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的后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后……含的兒子是古實,麥西,弗,迦南。古實的兒子是西巴,哈腓拉,撒弗他,拉瑪,撒弗提迦。拉瑪?shù)膬鹤邮鞘景?,底但。古實又生寧錄,他為世上英雄之首?!薄秳?chuàng)世記》10:1—8。這里對古實的身份和世系說得很清楚,古實就是含的兒子,是人名。或許,這里的人名是指當時的部落、部族或民族。無論如何,這個部族(或民族)是非常古老的。在《歷代志》中,這種世系關(guān)系又得以重復:“含的兒子是古實,麥西,弗,迦南。古實的兒子是西巴,哈腓拉,撒弗他,拉瑪,撒弗提迦。拉瑪?shù)膬鹤邮鞘景?,底但。古實生寧錄。他為世上英雄之首。”《歷代志上》1:8—10。
根據(jù)《民數(shù)記》的記載,摩西的妻子就是古實人:“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民數(shù)記》12:1—2。對于摩西所娶的這位古實女子,在《出埃及記》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一日,他在井旁坐下。米甸的祭司有七個女兒,她們來打水,打滿了槽,要飲父親的群羊。有牧羊的人來,把她們趕走了,摩西卻起來幫助她們,又飲了她們的群羊。她們來到父親流珥那里,他說,今日你們?yōu)楹蝸淼眠@么快呢?她們說,有一個埃及人救我們脫離牧羊人的手,并且為我們打水飲了群羊。他對女兒們說,那個人在哪里,你們?yōu)槭裁雌蚕滤兀磕銈內(nèi)フ埶麃沓燥?。摩西甘心和那人同住,那人把他的女兒西坡拉給摩西為妻。西坡拉生了一個兒子,摩西給他起名叫革舜,意思說,因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薄冻霭<坝洝?:16—22。這里說得非常清楚,摩西的這位古實妻子名叫西坡拉。而且據(jù)后來的《耶利米書》記載,摩西的妻子(即古實人)的膚色是明顯不同于其他以色列人的,“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薄兑讜?3:23。那么,摩西的這位古實人妻子到底是什么膚色呢?生活于公元前2世紀的伊齊基爾(Ezekiel)是一位悲劇家,在其悲劇作品《出走記》(Exagoge)中,西坡拉向摩西把自己描述成一位米甸(Midian)大地上的一位外鄉(xiāng)人,接著她描述了自己生活在非洲的祖先土地上的居民們:“外鄉(xiāng)人,這片土地被稱為利比亞(Libya),上面居住著不同的民族的諸部落,其中有黑色的埃塞俄比亞人。這片土地上的統(tǒng)治者只有一個人,他既是國王又是將軍,他統(tǒng)治國家,裁決人民,也是祭司。這個人就是我父親(流珥,Reuel/Jethro),也是他們的父親?!盚oward Jacobson, ed., The Exagoge of Ezekie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54-55.這里的“利比亞”很明顯是古代對非洲大陸的稱呼,而上面居住的居民是埃塞俄比亞人,埃塞俄比亞人是黑人。這至少表明,根據(jù)公元前2世紀的猶太人記憶,摩西的妻子西坡拉這位古實人就是埃塞俄比亞人。如果這種記憶是可靠的,那么說明,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根據(jù)圣經(jīng)傳統(tǒng),古實就是埃塞俄比亞,古實人就是埃塞俄比亞人的事實就可以得到確定。
成書于約公元前9世紀末的《阿摩司書》也提到過古實人:“耶和華說,以色列人哪,我豈不看你們?nèi)绻艑嵢藛??我豈不是領(lǐng)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領(lǐng)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領(lǐng)亞蘭人出吉珥嗎?”《阿摩斯書》9:7。把古實人、以色列人、非利士人、亞蘭人并稱,說明他們之間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在《以賽亞書》中,第一以賽亞提到古實人說:“耶和華說,我仆人以賽亞怎樣露身赤腳行走三年,作為關(guān)乎埃及和古實的預兆奇跡。照樣,亞述王也必擄去埃及人,掠去古實人,無論老少,都露身赤腳,現(xiàn)出下體,使埃及蒙羞。以色列人必因所仰望的古實,所夸耀的埃及,驚惶羞愧?!薄兑再悂啎?0:3—5。這里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它明確提到了古實和古實人,說明古實人是生活在古實之地的人。第二,這里多次提到亞述,從《以賽亞書》成書的時間看,這里的亞述應是指亞述帝國(公元前935年—前612年)。第三,從以賽亞所描述的情況看,它很可能反映的是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滅亡北國以色列王國并把以色列十支派遷徙到其他地方去的事件。這就是著名的歷史之謎“丟失的十支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這里對古實及古實人的記載是可信的。
成書于公元前7世紀中期的《西番雅書》在提到古實人時說:“古實人哪,你們必被我的刀所殺。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涼,又干旱如曠野?!薄段鞣艜?:12—13?!段鞣艜烦蓵蟛痪茫?0多年后),亞述帝國的確被滅,真正實現(xiàn)了“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涼”,很明顯,這是可信的歷史記載。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時的古實人不但存在,而且可能還很強大,其記述亦應當是可信的。
《以西結(jié)書》成書于猶大王國滅亡前后,所反映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猶大王國最后二三十年的情況。“在埃及被殺之人撲倒的時候,古實人就有痛苦,人民必被擄掠,基址必被拆毀。古實人,弗人(或作呂彼亞人),路德人,雜族的人民,并古巴人,以及同盟之地的人都要與埃及人一同倒在刀下?!薄兑晕鹘Y(jié)書》30:4—5。這里只是對古實人的詛咒?!安ㄋ谷?,古實人,和弗人(又作呂彼亞人),各拿盾牌,頭上戴盔。歌篾人和他的軍隊,北方極處的陀迦瑪族和他的軍隊,這許多國的民都同著你?!薄兑晕鹘Y(jié)書》38:5—6。弗(即呂彼亞),也就是利比亞,位于北非,那么古實也很可能在非洲。
《但以理書》中也把埃及、呂彼亞(利比亞)和古實并提:“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銀財寶和各樣的寶物。呂彼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跟從他?!薄兜岳頃?1:43。這里把埃及、利比亞和埃塞俄比亞聯(lián)系在一起,是具有合理性的?!兑讜范啻斡涊d一位古實人太監(jiān)以伯米勒,而且這位太監(jiān)還救助過耶利米?!霸谕鯇m的太監(jiān)古實人以伯米勒,聽見他們將耶利米下了牢獄(那時王坐在便雅憫門口),以伯米勒就從王宮里出來……王就吩咐古實人以伯米勒說,你從這里帶領(lǐng)三十人,趁著先知耶利米未死以前,將他從牢獄中提上來。于是以伯米勒帶領(lǐng)這些人同去,進入王宮,到庫房以下,從那里取了些碎布和破爛的衣服,用繩子縋下牢獄去到耶利米那里。古實人以伯米勒對耶利米說,你用這些碎布和破爛的衣服放在繩子上,墊你的胳肢窩。耶利米就照樣行了。這樣,他們用繩子將耶利米從牢獄里拉上來。耶利米仍在護衛(wèi)兵的院中?!薄兑讜?8:7—13?!耙走€被囚在護衛(wèi)兵院中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你去告訴古實人以伯米勒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說降禍不降福的話必臨到這城,到那時必在你面前成就了?!薄兑讜?9:15—16?!鞍<跋衲崃_河漲發(fā),像江河的水翻騰。他說,我要漲發(fā)遮蓋遍地。我要毀滅城邑和其中的居民。馬匹上去吧。車輛急行吧。勇士,就是手拿盾牌的古實人和弗人(又作呂彼亞人),并拉弓的路德族,都出去吧。”《耶利米書》46:8—9。這里既沒有說明以伯米勒是如何成為王宮太監(jiān)的,也沒有說明他是否是黑人,只說他是古實人。如果以伯米勒是埃塞俄比亞人,那么毫無疑問,他就是黑人。
《詩篇》中也有幾次提到古實人。盡管《詩篇》成書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但它所反映的內(nèi)容卻很古老。“(大衛(wèi)指著便雅憫人古實的話,向耶和華唱的流離歌。)耶和華我的神阿,我投靠你?!薄对娖?:1。這里說得很清楚,是便雅憫支派有一個叫古實的人,因此,這里的古實既不是指地名,也不是指部族名,可能只是與挪亞的孫子古實同名的一個人?!鞍<暗墓钜鰜沓娚?。古實人要急忙舉手禱告?!薄对娖?8:31?!拔乙崞鹄?,和巴比倫人是在認識我之中的,看哪,非利士,和推羅,并古實人,個個生在那里?!薄对娖?7:4。這里可以大致確定,大衛(wèi)、非利士、推羅都是公元前12—前10世紀著名的人物或地方,古實人與它們并列,很有可能當時古實部族也是非常強大的民族之一。
以上羅列了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古實人的記載。從時間范圍看,這些記載囊括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無論是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作為地名的古實還是作為人名、部族名的古實,雖然它們都指向埃及南部地區(qū)(很可能是埃塞俄比亞),但都沒有明確說明它就位于埃及南部。如果進一步結(jié)合猶太人的歷史及其與周邊地區(qū)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可能更有利于接近歷史真相。
三、猶太歷史與古實人的關(guān)系
公元前933年,統(tǒng)一的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和南方的猶大王國。南方的猶大王國領(lǐng)土范圍不如北方以色列王國大;在地理位置上,南方亦不占優(yōu),因為以色列王國曾控制了從奧倫梯河(Orontes)往下直到紅海的廣大地區(qū),約旦河兩岸的通商大路被置于以色列控制之下,這有利于促進貿(mào)易和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大量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以色列。但是,南方猶大王國卻能擁耶路撒冷自重,因為耶路撒冷不僅是原來統(tǒng)一希伯來王國的首都,擁有尊貴的地位,而且是全民族的約柜所在地,在人們心中的神圣地位不可動搖。關(guān)于猶太民族早期歷史,這里主要參考塞西爾·羅斯:《簡明猶太民族史》,黃福武、王麗麗等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5—58頁。
統(tǒng)一王國分裂之時,以色列王國面臨著內(nèi)部眾多部落的分裂,耶羅波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或強化對國內(nèi)的統(tǒng)治,如恢復了以前對摩押人的宗主權(quán)。為了發(fā)展商業(yè),同時也為了在日益強大的大馬士革王國面前保護自己,他同腓尼基人結(jié)成了聯(lián)盟,他的兒子亞哈(Ahab)同推羅國王的女兒耶洗別(Jezebel)聯(lián)姻。面對北方強大的亞述帝國,以色列王國力圖通過維持同敘利亞邊境各國組成的“大聯(lián)盟”以反對亞述。到耶戶王朝時期,以色列王國放棄了“大聯(lián)盟”戰(zhàn)略,而同亞述王國建立友好關(guān)系。
相比之下,偏隅西南角落的南方猶大王國在國際事務(wù)中所起的作用要小得多。在北方,有以色列王國作為強大亞述帝國的緩沖帶,而且其內(nèi)部沒有以色列王國內(nèi)部眾多的反叛勢力。猶大王國需要面對的主要是南方的埃及,而北方以色列王國卻與埃及保持著友好關(guān)系。由于王室糾紛,所羅門曾要殺死耶羅波安,耶羅波安逃往埃及法老示撒(即舍尚克一世)處避難,直到所羅門死后才返回。(《列王記上》,11:40。)猶大王國的第一位國王是羅波安(Rehoboam,公元前933—前917年在位),此時與之對峙的是埃及第三中間期利比亞王朝統(tǒng)治者舍尚克一世(Sheshonq I,公元前945—前924年在位),即圣經(jīng)中的示撒。據(jù)圣經(jīng)記載:“羅波安的國堅立,他強盛的時候就離棄耶和華的律法,以色列人也都隨從他。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因為王和民得罪了耶和華。示撒帶戰(zhàn)車一千二百輛,馬兵六萬,并且跟從他出埃及的路比人,蘇基人,和古實人,多得不可勝數(shù)。他攻取了猶大的堅固城,就來到耶路撒冷?!薄稓v代志下》12:1—4。羅波安王第五年即公元前927年。面對埃及的進攻,羅波安不得不用巨額賄賂收買示撒,最后示撒將耶路撒冷圣殿和王宮洗劫一空而歸?!稓v代志下》12:9。這里明確提到示撒帶領(lǐng)的大軍中包括路比人、蘇基人、古實人,但并沒有說古實人等是從其他地方對耶路撒冷的夾擊,也沒有任何其他佐證材料說明是埃及軍隊與古實人等軍隊對耶路撒冷的夾擊,那么,這些軍隊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來自非洲,因此,后世通常認為的古實人很可能就是埃塞俄比亞人的看法具有很大合理性。
為了確保國家的軍事地位,羅波安的兒子亞比央(Abijam,公元前917—前915年在位)同大馬士革王國結(jié)成了聯(lián)盟,從而開始了對巴勒斯坦的不斷蠶食。到亞比央的兒子亞撒(Asa,公元前915—前875年在位)的漫長統(tǒng)治時期,猶大王國終于實現(xiàn)了獨立。據(jù)《歷代志》記載,亞撒王統(tǒng)治時期曾與古實人有一場大戰(zhàn)并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皝喨龅能姳?,出自猶大拿盾牌拿槍的三十萬人。出自便雅憫拿盾牌拉弓的二十八萬人。這都是大能的勇士。有古實王謝拉率領(lǐng)軍兵一百萬,戰(zhàn)車三百輛,出來攻擊猶大人,到了瑪利沙。于是亞撒出去與他迎敵,就在瑪利沙的洗法谷彼此擺陣。亞撒呼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阿,惟有你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于是耶和華使古實人敗在亞撒和猶大人面前,古實人就逃跑了。亞撒和跟隨他的軍兵追趕他們,直到基拉耳。古實人被殺的甚多,不能再強盛……猶大人又將所有的城擄掠一空,因其中的財物甚多,又毀壞了群畜的圈,奪取許多的羊和駱駝,就回耶路撒冷去了。”《歷代志下》14:8—15。對于這場規(guī)模龐大的戰(zhàn)爭,我們只能從這里得到猶大戰(zhàn)勝,古實人戰(zhàn)敗的信息,更多情況并不清楚。如果歷史上真有這場戰(zhàn)爭,那么它發(fā)生的時間應該是在公元前915—前875年之間。這場猶大與古實的戰(zhàn)爭中,古實到底在哪里?這里并沒有明確交代。不過,這里提到雙方交戰(zhàn)的地點在瑪利沙(耶路撒冷西南),換句話說,猶大軍隊是從耶路撒冷向西南迎戰(zhàn),那么古實軍隊則是從西南向東北方向迎戰(zhàn),即他們來自耶路撒冷西南方向。亞撒和他的軍隊追擊古實人到基拉耳,而基拉耳位于迦南境內(nèi),位于西頓和迦薩之間,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在基拉耳居住過,且掘井而飲;而且基拉耳坐落于“非利士人之地”。分別參見《創(chuàng)世記》10:19;20:1;26:1,6,17,20;26:32,34;26:1,8。這也同樣說明,亞撒的軍隊與古實人的基拉耳之戰(zhàn)發(fā)生在耶路撒冷西南方向。在《歷代志下》中曾提到“古實人,路比人的軍隊不是甚大嗎?戰(zhàn)車馬兵不是極多嗎?只因你仰賴耶和華,他便將他們交在你手里?!薄稓v代志下》16:8。這里的古實人“交在你手里”,很可能就是指亞撒王與古實人的這場戰(zhàn)爭。
公元前745年北方以色列王國國王耶羅波安去世,第二年,耶戶王朝被推翻。此后,猶大王國不再追隨同撒瑪利亞和大馬士革組成的反亞述“集團”,結(jié)果遭到了撒瑪利亞和大馬士革對耶路撒冷的討伐,以圖在那里扶持一個他們信任的傀儡國王。在南方,以東人收復了埃拉特港。于是,猶大國王亞哈斯(Ahaz,公元前735—前720年在位)向亞述求援。在北部,亞述援兵打敗了撒瑪利亞和大馬士革的聯(lián)合進攻,大馬士革被占領(lǐng),撒瑪利亞也失去了它北方的各行省。從此,猶大王國成為亞述帝國的附庸國。在被占領(lǐng)的大馬士革,亞哈斯向亞述國王提革拉毗列色公開表示效忠。他還利用這次機會復制了他在那里看到的祭壇,并送回到耶路撒冷,然后把它豎立在圣殿里;與此同時,他還把為紀念太陽神而造的圣馬像安放在圣殿的圍地上,以表達對亞述人崇拜的全能神祇、同時也是對那位“王中之王”本人的忠誠。
亞哈斯目睹了撒瑪利亞的滅亡(公元前721年),兩年后他去世,接替他的是他的兒子希西家(Hezekiah,公元前720—前692年在位)。北方以色列王國滅亡后,猶大必須單獨面對亞述帝國這個強大的國家。由于猶大王國對亞述的忠誠,因此它不用擔心亞述的威脅,甚至可以得到亞述的保護?!皝喪鐾趼犚娙苏摴艑嵧跆毓诱f,他出來要與你爭戰(zhàn)。于是亞述王又打發(fā)使者去見希西家,吩咐他們說,你們對猶大王希西家如此說,不要聽你所倚靠的神欺哄你說,耶路撒冷必不交在亞述王的手中?!薄读型跫o下》19:9—10;《以賽亞書》37:9—10。這里的描述可以肯定它就是當時亞述對猶大的保護,時間是在公元前716—前687年間。猶大受到古實國王特哈加的威脅,說明古實的力量并不弱小,至于事件的前因后果,我們不得而知。這里也沒有說明古實的位置到底在哪里,但這里的記載很重要,因為它得到了亞述學文獻的證明,后面會討論到。
希西家統(tǒng)治的很長時間里,猶大王國都在堅定地抵制加入由埃及支持的南部國家組織聯(lián)盟的誘惑。公元前705年,亞述國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登基后,從巴比倫直到尼羅河幾乎整個亞述帝國都爆發(fā)了全面性的起義,猶大王國也改變了原先的政策,成為巴勒斯坦各諸侯國組成的新聯(lián)盟的主要成員。但亞述很快平息了內(nèi)亂,并一個接一個地征服了沿海的各個腓尼基城市,并在埃特利(Elteleh)重創(chuàng)一支埃及軍隊,同時接受了許多小統(tǒng)治者的歸順,然后直撲猶大。猶大王國的城堡一個接一個地打開城門,在耶路撒冷西南25英里處的臘切什(Lachish)遭到圍困后被洗劫一空(公元前701年)。西拿基立派遣自己的重要將領(lǐng)羅沙基(Rabshakeh)率軍圍攻首都耶路撒冷,并曾揚言城中的希西家已經(jīng)無路可逃。全體國民驚慌失措,被派往城中勸降的亞述使臣公開地用希伯來語不斷威逼。亞述開始了對耶路撒冷的長期圍困。但不知什么原因,亞述突然改變了策略,匆忙與埃及講和,圍困耶路撒冷的軍隊撤走,猶大終于得以保全,盡管在后來的一次戰(zhàn)役中,西拿基立征服了南巴勒斯坦,甚至掠奪了希西家的一些領(lǐng)土,但耶路撒冷卻沒有受到威脅。
此后,在瑪拿西(Menasseh)統(tǒng)治時期,亞述一直保持著其宗主國地位。在此期間,埃及最終被亞述王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前627年)占領(lǐng)。到約西亞(Josiah,公元前637—前608年在位)攝政和統(tǒng)治時期,周邊的國際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亞述帝國由于時常受到北方西提人(Scythian)和西瑪利人(Cimmerian)游牧部落的劫掠而一蹶不振。當時,巴比倫王子那波帕拉薩(Nabopolassar)同米提亞人聯(lián)合起來,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公元前614年,亞蘇(Ashur)陷落,前612年,尼尼微也在希伯來預言家們近乎瘋狂的歡呼聲中崩潰了。公元前608年埃及人在尼哥(Necho)的領(lǐng)導下派出遠征軍幫助亞述平息叛亂時(此時叛軍早已同猶大國建立了外交關(guān)系),約西亞竭力阻止他們前進,結(jié)果在米吉多(Megiddo)的一次戰(zhàn)役中,他被打敗并受了致命傷。約西亞次子約哈斯在位前后僅3個月時間,后被亞述—埃及聯(lián)盟廢黜并被押解到埃及,并死在那里。約哈斯的哥哥約雅敬(Jehoiakime,公元前608—前598年在位)繼位,他企圖挽救他的聯(lián)盟,但國際形勢變化迅速。公元前605年,埃及軍隊在試圖跨過幼發(fā)拉底河時,結(jié)果在卡爾赫米什(Carhemish)被打垮,幾個月后,亞述帝國滅亡了。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國王,儼然以控制整個中東地區(qū)的軍事霸主而傲視群雄。迫于形勢,約雅敬背離了自己的初衷,承認了新列強新巴比倫王國的宗主權(quán)。
關(guān)于這段歷史的寫照,在圣經(jīng)中多有描寫,其中提到“古實人”主要在《以西結(jié)書》中:“必有刀劍臨到埃及。在埃及被殺之人撲倒的時候,古實人就有痛苦,人民必被擄掠,基址必被拆毀。古實人,弗人(或作呂彼亞人),路德人,雜族的人民,并古巴人,以及同盟之地的人都要與埃及人一同倒在刀下。耶和華如此說,扶助埃及的也必傾倒。埃及因勢力而有的驕傲必降低微。其中的人民,從色弗尼塔起必倒在刀下。這是主耶和華說的。埃及地在荒涼的國中必成為荒涼。埃及城在荒廢的城中也變?yōu)榛膹U。我在埃及中使火著起。幫助埃及的,都被滅絕。那時,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到那日,必有使者坐船,從我面前出去,使安逸無慮的古實人驚懼。必有痛苦臨到他們,好像埃及遭災的日子一樣??茨?,這事臨近了?!薄兑晕鹘Y(jié)書》30:4—9。從行文中可以明顯看出,這里反映的是猶大國與亞述結(jié)盟共同對抗埃及的情況,而古實人等“以及同盟之地的人都要與埃及人一同倒在刀下”,也說明古實人等都是埃及的同盟者,是亞述及其同盟的敵人。從對古實人的描述“使安逸無慮的古實人驚懼”中似乎還可以看出,此時的古實國家穩(wěn)定,人民安定,甚至可能國富民強。
從《以西結(jié)書》成書的時間和所反映的內(nèi)容的時間范圍看,其中還有反映這一時期古實人的內(nèi)容:“波斯人,古實(即上尼羅河地區(qū))此說明為新國際版圣經(jīng)英文譯本所加。人,和弗人(又作呂彼亞人),各拿盾牌,頭上戴盔。歌篾人和他的軍隊,北方極處的陀迦瑪族和他的軍隊,這許多國的民都同著你?!薄兑晕鹘Y(jié)書》38:5—6。這里的描寫很可能是約西亞統(tǒng)治時期,猶大國建立的同盟強大時期的情況。從描寫本身可以看出,從“北方極處”直到非洲的廣袤地帶都有猶大國的同盟者。“北方極處”是指以色列人認識的地理范圍的最北處,具體有多遠姑且不管,但至少可以肯定在曾經(jīng)的以色列王國及波斯人的北部。往南,包括埃及西部的利比亞,從地理范圍的廣袤程度上看,如果這里的古實就是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不僅完全可能,而且完全與歷史事實相符合。
猶太人的歷史線索清晰,通過梳理猶太人歷史與古實人的關(guān)系,特別是與古實人相關(guān)的國際關(guān)系史,可以發(fā)現(xiàn),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古實及古實人的記載與猶太歷史完全吻合。這也為確定古實地理方位提供了重要依據(jù)。事實上,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圣經(jīng)所反映的古實就是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
四、后世的記敘與研究
圣經(jīng)中對古實(人)及其歷史有明確而詳細的記載,而且可以明顯看出,古實在很長時間里是東地中海世界非常強大的國家。雖然圣經(jīng)沒有直接指出古實位于埃及南部,但從眾多的描述,特別是公元前8世紀以后的描述中可以明顯看出,古實就是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事實上,依據(jù)圣經(jīng)傳統(tǒng),至少從公元前3世紀起,就有明確說明古實就是埃及南部埃塞俄比亞的記載。
早在公元前3世紀,在圣經(jīng)的七十子譯本中,所有的“古實”都被譯為“埃塞俄比亞”。這明確表明,在公元前3世紀,人們(至少是猶太人)對圣經(jīng)中的古實的認識是沒有異議的。生活于公元前2世紀的伊齊基爾關(guān)于外鄉(xiāng)人對自己非洲祖先的“黑色的埃塞俄比亞人”的描寫不能只是作為文學想象看待。
生活于羅馬帝國之初的猶太史家約瑟夫斯曾描述過挪亞的孫子、含的兒子古實的國家,他說:“對于含的4個兒子,時間一點也沒有傷害到古實的名字,對于他統(tǒng)治下的埃塞俄比亞人,即使到今天,不管是他們自己還是對于亞洲所有的人類來說,他們都被稱為古實人?!盕lavius Josephus,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trans. by William Whiston, Teddington: Echo Publisher, 2006, book I, chapter 6. 2.約瑟夫斯說得很清楚,古實就是埃塞俄比亞,古實大地上生活的人叫埃塞俄比亞人。
公元8世紀,阿拉伯/猶太學者瓦哈布·伊本·穆納巴(Wahb ibn Munabbih,654/655—728/732年)把蓋蘭(Qaran)、扎加瓦(Zaghawa)、哈貝沙(Habesha)、奧伊比特(Oibt)和柏柏爾(Barbar)包括到古實的后代中,這些人都不是操古實語者。Andrew Paul, A History of the Beja Tribes of the Sud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20.
公元10世紀,波斯史學家塔巴里(Muhammad ibn Jarir al-Tabari)比較詳細地敘述了挪亞家族后代的繁衍情況,他認為:“古實與巴塔韋爾(Batāwīl)的女兒蓋爾奈比爾(Qarnabīl)結(jié)婚,據(jù)稱她為他生育了阿比西尼亞人(Abyssinian)、辛迪斯人(Sindis)和印度人;含與巴塔韋爾的另一個女兒巴赫特(Bakht)結(jié)婚,據(jù)說她為他生育了科普特人(Copts)——也就是埃及的科普特人;迦南與巴塔韋爾的另一個女兒阿薩爾(Arsal)結(jié)婚,她為他生育了黑人(Blacks)、努比亞人(Nubians)、費贊人(Fezzan)、贊尼人(Zanj)、扎加瓦(Zaghāwah)人以及蘇丹的所有民族。”Muhammad ibn Jarir 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ī, Volume II: Prophets and Patriarchs, trans. by William M. Brinne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p.212.幾乎與塔巴里同時代的阿拉伯著名史學家馬蘇第在其名著《黃金草原》中說:“迦南的兒子庫什(古實)的后裔們則西遷并渡過了尼羅河。他們在那里分散開了:其中的一部分人,即努比亞人、貝杰(布杰)人和僧祇人轉(zhuǎn)向右部(轉(zhuǎn)向南方),位于東方和西方之間?!瘪R蘇第:《黃金草原》,耿昇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5頁。不過,在第618頁,馬蘇第又說庫什是含的兒子。作者明確指出努比亞人、貝杰人、僧祇人等都是一支講古實語的民族,他們具有古實后代的特殊系譜傳統(tǒng)。盡管馬蘇第并沒有說明他的著作來源,但毫無疑問,他延續(xù)了希伯來圣經(jīng)傳統(tǒng)說法。
16世紀著名猶太學者埃利亞·萊維塔(Elia Levita)在意第緒語、希伯來語、拉丁語和德語詞典中,羅列了一系列民族名稱,其中包括希伯來語的“”,即古實(Cushite or Cushi),譯為拉丁語即“Aethiops”,德語即“Mor”。http:∥www.thefullwiki.org/Biblical_Cush#cite_note-0.
18世紀,德國著名的圣經(jīng)學者約翰·米凱利斯(Johann Michaelis)和羅森米勒(Rosenmuller)都指出,古實這一名稱被應用于紅海兩岸的阿拉比亞(即也門)和非洲的廣袤范圍之內(nèi)。http:∥www.thefullwiki.org/Biblical_Cush#cite_note-0.
大約1770年,英國著名的探險家金奈德的詹姆斯·布魯斯(1730—1794)前往非洲探尋尼羅河的源頭,他深入埃塞俄比亞高原,歷盡艱辛,終于揭開了青尼羅河的神秘面紗。1790年,他出版了《探尋尼羅河源頭旅行記》,在描述埃塞俄比亞人的時候,他寫道:“當時,在非洲這個廣袤的大陸上,其居民需要供給生活必需品及奢侈品,但他們既沒有阿拉比亞想要的物品,也沒有他們在印度想要的物品,至少他們曾經(jīng)是這樣認為的。長時期以來,他們都不是一個貿(mào)易民族。阿比西尼亞人有一個傳統(tǒng),他們說自己來自無法追憶的時代,該傳統(tǒng)同樣被猶太人和基督徒所接受,就在洪水之后,挪亞的孫子古實和他的家人,從埃及的低地穿越阿特巴拉(Atbara),并沒有中途定居,而是來到把阿特巴拉平地和阿比西尼亞多山高地相分隔的山脊?!薄案鶕?jù)他們傳統(tǒng)的說法,他們害怕洪水之后的可怕事件,這些事件直到最近他們都還心有余悸,害怕再次卷入一場歷歷在目的災難,他們選擇了這些山區(qū)作為他們的棲身之所,他們不再相信居住在平原上。更可能的是,就在他們到達后不久,他們遇到了熱帶雨季,雨季持續(xù)的時間超過了曾經(jīng)的洪水時間,他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穿過阿特巴拉就是位于尼羅河和阿斯塔博拉斯(Astaboras)之間的努比亞的部分土地,這里后來被稱為麥羅埃(Meroe)。這里最初氣候干燥,此后他們又遇到雨季,而且雨量與往南推進成正比,于是他們就停留在了最初的山區(qū),那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而不是冒著可能會使自己陷入洪水之地的風險繼續(xù)前進,而這種風險對于他們的后代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就像諾亞曾經(jīng)對他們的先輩們那樣?!盝ames Bruce, Travels 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the Nile, in the Years 1768, 1769, 1770, 1771, 1772, and 1773, Vol.I, Edinburgh: J. Ruthven, 1790, pp.376-377.布魯斯在埃塞俄比亞王國最重要的收獲之一是他離開貢達爾的時候,國王塔克拉·哈伊馬諾特的重臣“維齊爾”拉斯·米迦勒給了他部分最珍貴的吉茲語手稿,而這些手稿中有埃塞俄比亞最重要的文化元典《埃塞俄比亞諸王的榮耀》(Kebra Nagast, Glory of the Kings),該文化元典在《探尋尼羅河源頭旅行記》第三版中有對它的原始手稿內(nèi)容的描述。后來,他的這些文獻收藏于牛津大學的博德利圖書館。布魯斯的記載非常重要,它說明了當時古實人一定要離開平原低地而選擇高地山區(qū)居住的原因,而這個原因不但與其先祖歷史相對應,而且頗具合理性。
直到最近,還有學者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一步加以肯定,認為歷史上古實存在于現(xiàn)在的非洲是不容置疑的,甚至在今天還能在非洲找到眾多的古實語群。“在今天的語言學分類中,閃和含的名字在中東(閃語族)和北非(阿姆族語)各自主導的語言家族的名稱中,都仍然很盛行。我們甚至可以在含的兒子古實之后的非洲發(fā)現(xiàn)庫什(古實)語系,根據(jù)某些傳統(tǒng)敘述,據(jù)說印歐民族是雅弗的后代。圣經(jīng)故事甚至可以用來為種族主義和非洲黑奴制進行辯護,因為挪亞詛咒含的后代,并指定他們成為奴仆或奴隸角色。這樣,在圣經(jīng)傳統(tǒng)中,人類語言和種族就真正來源于一個系譜了?!?David F. Armstrong, Original Signs: Gesture, Sign, and the Sources of Language, Washington, D. C.: Gallaudet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55.
后世對圣經(jīng)的神學解釋浩如煙海,但神學解釋畢竟不是歷史研究。以上的研究都不包括神學的隱喻化解釋。從后世學者的研究看,至少從公元前3世紀起,人們已經(jīng)一致認為圣經(jīng)中的古實就是位于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這種認識不僅延續(xù)到今天,被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而且它還得到了亞述學的印證,以及希臘傳統(tǒng)的佐證。
五、亞述學與希臘傳統(tǒng)中的“埃塞俄比亞(人)”
希伯來文明同亞述文明、希臘文明雖然同為地中海世界的古老文明,但它們卻是完全異質(zhì)的,無論其語言、文字還是文化特征,互相之間都迥然不同。頗具意義的是,圣經(jīng)傳統(tǒng)中的古實問題不僅在亞述學中得到了直接有力的證明,而且在希臘傳統(tǒng)中也得到了很重要的體現(xiàn)。與埃塞俄比亞(人)關(guān)系更為密切的埃及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nèi),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埃及與埃塞俄比亞(人)的關(guān)系非常復雜,遠非一篇論文或論文的一部分能厘清;其二,埃及無論是對作為地名的埃塞俄比亞的認識,還是對作為部族名的埃塞俄比亞人的認識,都不存在地理方位的爭論。
公元前3000紀,在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語楔形文字文獻中,十分有規(guī)律地記載了三個與兩河流域地區(qū)有著密切貿(mào)易往來的異域地名:狄勒蒙(Dilmun)、馬干(Magan)、麥魯哈(Meluhha)。學術(shù)界經(jīng)過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討論與爭議,基本達成共識,即早期蘇美爾文獻中的麥魯哈位于印度河流域地區(qū),具體為今印度西部沿海地區(qū)(古吉拉特邦)以及巴基斯坦的信德省。W.F.Leemans, “Foreign Trade in the Old Babylonian Period: As Revealed by Texts from Southern Mesopotamia,” Studia et Documenta ad Iura Orientis Antiqui Pertinentia, Vol.6, Leiden: E. J. Brill, 1960, p.164. 關(guān)于將麥盧哈定位于南阿拉伯,參見Ernst Weidner, “Das Reich Sargons von Akkad,” Archiv für Orientforschung,Vol.16,1952—1953,pp.1-24.此后,到公元前2000紀上半期的很長時期都沒有關(guān)于麥魯哈的文獻記錄,而到公元前14世紀麥魯哈地名再次出現(xiàn)時,它不再是指印度河流域地區(qū),而是指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當時位于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部的小國畢布羅斯的統(tǒng)治者利布哈達(Rib-Hadda)寫給其宗主國埃及的書信中7次涉及麥魯哈,有的書信作者不是用“麥魯哈”,而是使用“古實”(ka-i)。楔形文獻中對麥魯哈的地理位置的記載與圣經(jīng)的早期記載是非常吻合的。在圣經(jīng)中,最早出現(xiàn)對古實的記載是《創(chuàng)世記》,而它所反映的時間范圍是從“最初”到公元前17世紀中期,而在《創(chuàng)世記》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古實可能指的是兩河流域南部地區(qū)。在很大程度上,這不僅與亞述學中的公元前3000紀到前2000紀上半期在時間上是吻合的,而且在地理位置的指代上也是比較吻合的。這種吻合不是巧合,因為此后麥魯哈再次出現(xiàn)時,它已經(jīng)不是指印度河流域了,而是指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這與圣經(jīng)的記載幾乎完全一致。兩種完全異質(zhì)的文明,對古實的記載完全一致,僅用巧合加以解釋,實在草率。更為科學的結(jié)論是,它們各自的記述不是巧合而是相互印證且相互補充。
此后,“麥魯哈”地名再次出現(xiàn)在楔形文字文獻中是在新亞述時期(公元前911—前612年),在眾多的王室銘文中,它不僅與埃及同時出現(xiàn),在亞述巴尼拔王室銘文中更是明確指出麥魯哈就是古實(埃塞俄比亞)。如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5—前681年在位)的銘文中記載的麥魯哈:“他們(我征服地區(qū)的總督與貴族)與埃及國王建立同盟,麥魯哈國王的弓箭、戰(zhàn)車和戰(zhàn)馬等武力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過來援助。”J. Novotny and J. Jeffers, 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Ashurbanipal, Aur-etel-ilāni, and Sn-arra-ikun, RINAP 3/1, pp.64 (Sennacherib 4 43), 96 (Sennacherib 15 iii 15′), 115 (Sennacherib 16 iii 47), 132 (Sennacherib 17 iii 12), 166 (Sennacherib 21 i′ 4′), 176 (Sennacherib 22 ii 80), 193 (Sennacherib 23 ii 75). RINAP 3/2, pp.80 (Sennacherib 46 23), 184 (Sennacherib 140 rev. 7), 189 (Sennacherib 142 obv. 13′), 238-239 (Sennacherib 165 iii 30).“在緊張的戰(zhàn)役中,我俘虜了埃及的戰(zhàn)車兵及王子,連同麥魯哈國王的戰(zhàn)車兵?!盧INAP 3/1, pp.65 (Sennacherib 4 45), 96 (Sennacherib 15 iii 24′), 115 (Sennacherib 16 iii 57), 132 (Sennacherib 17 iii 19), 150 (Sennacherib 18 ii 2), 176 (Sennacherib 22 iii 4), 193 (Sennacherib 23 iii 4), 218 (Sennacherib 32 ii′ 3′). RINAP 3/2, pp.80 (Sennacherib 46 24-25), 184 (Sennacherib 140 rev. 9), 189 (Sennacherib 142 obv. 16′).從時間范圍看,“麥魯哈”名稱的出現(xiàn)與圣經(jīng)中古實的第二次出現(xiàn)(前11世紀末)是高度吻合的。
更有力、更直接的證明是,在埃薩爾哈東(Esarhaddon,公元前681—前669年在位)的銘文中,不僅清清楚楚地寫著“它們(麥魯哈和馬干)在本地被稱為古實和埃及”,而且記錄的古實國王塔哈爾卡的名字都與《列王紀下》和《以賽亞書》中記載的名字(特哈加)是相同的,它反映的歷史事件也與前文敘述的事件完全吻合。埃薩爾哈東的銘文說:“在我的第十次遠征中,阿淑爾神指引我進軍麥魯哈和馬干,它們在本地被稱為古實和埃及。我集結(jié)了大量阿淑爾神的軍隊。在尼薩努,第一個月,我從我的城市阿淑爾動身,穿過正處洪水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翻山越嶺。在我遠征的過程中,我建立防御推羅國王巴亞魯?shù)谋?,他相信他的朋友、古實國王塔哈爾卡能夠擺脫我主阿淑爾神的束縛,所以傲慢無禮地回復我。我切斷了他們的食物和水源供應。我將營帳從埃及移到麥魯哈,共30個軍團駐扎在從撒瑪利亞地區(qū)的阿費克(又譯亞弗),到納哈兒麥西(‘埃及之河’)地區(qū)的拉菲亞?!盧INAP 4, p.87 (Esarhaddon 34 7′, 15′).“埃薩爾哈東,強大的國王,世界之王,亞述之王,……其擊敗了麥魯哈之王,……(是)世界之王和亞述之王薩爾貢二世之后裔?!盧INAP 4, p.167 (Esarhaddon 84 5), 168 (Esarhaddon 85 6), 169 (Esarhaddon 86 3).“古實,黑色的麥魯哈人?!盧INAP 4, p.89 (Esarhaddon 35 rev. 4′).這里說得非常明確,麥魯哈就是古實,而且從埃薩爾哈東的進軍路線看,古實就位于埃及南部,古實人是黑人。至此,我們可十分肯定地確定,圣經(jīng)中的古實至少從公元前11世紀起就是指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而《創(chuàng)世記》中的古實與后來的古實不是同一地方,很可能與楔形文獻中公元前3000紀的麥魯哈是同一地方,即印度河流域。圣經(jīng)地理中把它定在兩河流域也是有道理的,至少它離印度河流域要近得多。
圣經(jīng)傳統(tǒng)中的古實在希臘傳統(tǒng)中也得到了重要的體現(xiàn)。關(guān)于古希臘人對埃塞俄比亞(人)的記載,本文作者曾在《古希臘作家筆下的埃塞俄比亞人》(《世界民族》2019年第1期)中有過詳細的專文探討。在希臘文獻中,最早描寫埃塞俄比亞人的是荷馬史詩。在《伊利亞特》中,明確提到埃塞俄比亞人的地方總共有兩處。荷馬:《伊利亞特》,羅念生、王煥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第18頁;荷馬:《伊利亞特》,陳中梅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623頁。對于荷馬史詩的中譯本,這里主要參考羅念生、王煥生先生的譯本,同時也參考陳中梅先生的譯本。盡管這兩個譯本都是從希臘文原文翻譯過來的,但文字表述還是有差別,本文根據(jù)參考和行文方便而選擇相應的譯本。在《奧德賽》中,明確提到埃塞俄比亞人的地方有三處。荷馬:《奧德賽》,王煥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2、56頁。荷馬史詩對埃塞俄比亞(人)的描述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埃塞俄比亞是希臘諸神的樂園。第二,埃塞俄比亞(人)非常遙遠,位于希臘人所知世界的兩極,即“一部分居于日落處,一部分居于日出地”,對于這樣遙遠的地方,普通的人類是完全不可能到達的。荷馬史詩對埃塞俄比亞(人)的描述幾乎完全只限于“童話”范圍。從荷馬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埃塞俄比亞(人)完全不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亞(人)。事實上,“從荷馬以來的古典作家涉及的埃塞俄比亞和埃塞俄比亞人幾乎完全不是現(xiàn)代的埃塞俄比亞或生活在今天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高地民族的祖先或前輩?!盝. W. Gardner, “Blameless Ethiopians and Others,” Greece & Rome, Second Series, Vol.24, No.2 (Oct. 1977), pp.185-193.盡管如此,荷馬關(guān)于埃塞俄比亞(人)的表述卻成為后來希臘羅馬作家對埃塞俄比亞(人)的認識的典范。
對于荷馬筆下的埃塞俄比亞的位置,荷馬本人并沒有描述清楚,現(xiàn)代學者對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荷馬筆下居住在太陽升起的地方的埃塞俄比亞人是生活在埃及附近地區(qū)的黑人,而那些居住在離太陽落下很近的地方的埃塞俄比亞人則居住在赫拉克勒斯之柱(the Pillars of Heracles)附近;另一種意見認為,埃塞俄比亞人東支是索馬里沿海的黑人,西支則是蘇丹的居住者,其土地從尼羅河谷地向西無窮延伸;第三種意見認為,荷馬所說的東埃塞俄比亞人靠近紅海地區(qū),西埃塞俄比亞人在上尼羅河西部不遠的地方。Frank M. Snowden Jr., Blacks in Antiquity: Ethiopians in the Greco-Roman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1970, pp.102-103.不管荷馬所說的埃塞俄比亞人的具體位置在哪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認為埃塞俄比亞是希臘諸神的樂園,諸神經(jīng)常光顧這里,在這里舉行宴會享受。荷馬的這種認識,我們稱之為“荷馬式童話”。
公元前8世紀著名的希臘詩人赫西俄德曾提到過“黑人”和埃塞俄比亞人。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神譜》,張竹明、蔣平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1年,第16頁,55頁。從赫西俄德的神話體系中可以看出,他對埃塞俄比亞(人)的看法仍然是對荷馬傳統(tǒng)的延續(xù)。
公元前6—前5世紀的著名悲劇家埃斯庫羅斯在《祈援女》《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已經(jīng)把埃塞俄比亞人界定在了非洲。Aeschylus, The Suppliant Maidens, David Grene and Richmond Lattimore, eds., Complete Greek Tragedies: Aeschylu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pp.278-287.(埃斯庫羅斯:《祈援女》,《埃斯庫羅斯悲劇集》,陳中梅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1—22頁。);Aeschylus, Prometheus Bound, David Grene and Richmond Lattimore, eds., Complete Greek Tragedies: Aeschylu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2, pp.803-816.羅念生:《羅念生全集·埃斯庫羅斯悲劇三種 索福克勒斯悲劇四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8頁。這里的譯文與羅先生的譯文有一定的出入。但埃斯庫羅斯的描述,無論其內(nèi)容還是敘述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都仍然是對荷馬式童話的翻版,從根本上講并無實質(zhì)性變化。
希臘作家對古典時期的埃塞俄比亞(人)記載較為豐富的是希羅多德的《歷史》,其中主要記載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關(guān)于普撒美提科斯一世(Psammetichus I,或普桑姆提克[Psmatik],公元前664—前610年在位)在埃及掌握政權(quán)的情況。據(jù)希羅多德記載,普撒美提科斯以前在敘利亞,他是從殺了自己的父親涅科斯的埃塞俄比亞人撒巴科斯那里逃到敘利亞去的。希羅多德:《歷史》,王以鑄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第179—180頁。希羅多德關(guān)于普撒美提科斯一世奪取埃及王位的記載具有重要價值,至少它最早記載了與埃塞俄比亞人相接觸的希臘人。希羅多德另一較為詳細的記載是關(guān)于波斯帝國對埃塞俄比亞的征伐。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征服埃及后就積極準備征服埃塞俄比亞。進攻之前,他派使者以送禮物給埃塞俄比亞國王為借口前往打探虛實,結(jié)果波斯使者遭到了埃塞俄比亞國王的輕慢和侮辱,岡比西斯一怒之下不顧一切進行遠征,最后損失慘重,無功而返。希羅多德對這次遠征的記述留下了較多關(guān)于埃塞俄比亞(人)的信息。如對埃塞俄比亞人的描述,希羅多德:《歷史》,第202頁。對埃塞俄比亞人生產(chǎn)生活的描述等。希羅多德:《歷史》,第201—205頁。他還詳細地描述過自己在埃及考察時所了解到的埃塞俄比亞人。希羅多德:《歷史》,第121—122頁。他的記載雖然很豐富,但希羅多德并沒有真正到達埃塞俄比亞人所在的地方,他只是“聽說”而已,而且,希羅多德對于埃塞俄比亞(人)的準確位置沒有明確交代。由此可見,到波斯帝國時代,甚至埃及人也沒有真正掌握埃塞俄比亞(人)的真實情況,因此,從總體上看,希臘人對于埃塞俄比亞(人)的認識,仍然還只是在延續(xù)著荷馬傳統(tǒng),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改觀。希羅多德明確提到了兩種埃塞俄比亞人及其身體特征,一種是從日出的方向(東方)那一面來的埃塞俄比亞人,另一種是利比亞的埃塞俄比亞人。前者是“直頭發(fā)的”,而后者卻“有著全人類當中最富于羊毛性的頭發(fā)”。這種區(qū)分雖然對于準確認識古代埃塞俄比亞人的地理位置仍然有很大局限性,但它卻在逐步地逃離荷馬式想象,把荷馬的埃塞俄比亞(人)想象開始落實到真實的人類社會的位置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希羅多德:《歷史》,第201—205頁。
在亞歷山大東征的過程中,希臘人對埃塞俄比亞也有一定的認識。亞歷山大征服印度后,以為自己發(fā)現(xiàn)了尼羅河的河源,認為尼羅河要經(jīng)過埃塞俄比亞和埃及。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李活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第163頁。亞歷山大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他又對比印度河流和埃塞俄比亞及埃及河流。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265—266頁。亞歷山大還把印度人和埃塞俄比亞人進行了對比,認為 “除埃塞俄比亞人之外,他們(印度人)的皮膚可算是全人類最黑的了。”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163頁?!坝《群桶H肀葋喚用竦南嗝惨膊畈欢?。印度南部的人和埃塞俄比亞人極其相似,黑面孔、黑頭發(fā),只是不像埃塞俄比亞人的鼻子那么扁平,頭發(fā)不那么卷曲。印度北部的人的外貌則極像埃及人。”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第265—266頁。亞歷山大對埃塞俄比亞的認識仍然多有想象成分,但正是從亞歷山大時代開始,希臘人開始強調(diào)埃塞俄比亞人的“黑性”。
盡管希臘傳統(tǒng)中對“埃塞俄比亞”的認識一直延續(xù)著“荷馬式童話”,不過直到希臘化時代,希臘人對埃塞俄比亞的認識和接觸并沒有中斷,直到羅馬帝國時代尼祿對埃塞俄比亞的遠征,羅馬人才真正實現(xiàn)了對埃塞俄比亞(即古實)的現(xiàn)實接觸,才把“荷馬式童話”樂園落實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希臘羅馬人與埃塞俄比亞(人)的接觸的專門研究,可參見Frank M. Snowden Jr., Blacks in Antiquity: Ethiopians in the Greco-Roman Experience.
雖然希臘羅馬傳統(tǒng)與圣經(jīng)傳統(tǒng)對埃塞俄比亞的表達風格完全不一樣,但它們之間卻可以相互補充、印證,從而推動對古實問題的研究,深化對它的理解。
結(jié) 語
從表面上看,“古實”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但是,它卻是遠古時代整個地中海諸文明及其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它不僅深刻地反映了希伯來文明本身的發(fā)展變化,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亞述文明與希伯來文明的碰撞,反映出希臘文明對希伯來文明乃至非洲文明的形塑,以及希伯來文明與非洲文明的關(guān)系。
圣經(jīng)中無論關(guān)于古實作為地名還是作為人名(部族)的記載, 都非常詳細。除了《創(chuàng)世記》中的古實與后面的古實不是指同一地方外,其他的“古實(人)”都是指同一地方或部族。盡管圣經(jīng)中沒有明確說明古實就是指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但《創(chuàng)世記》之后關(guān)于古實的記載都在不同程度上指向這里。結(jié)合猶太人的古代歷史與圣經(jīng)古實記載考察,可以明顯看出圣經(jīng)中關(guān)于古實的記載與猶太歷史是完全吻合的,這也為確定古實(人)就是埃塞俄比亞(人)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后世學者關(guān)于“古實”的敘述與討論至少已有2 000多年,盡管敘述的方式不一樣,討論細節(jié)有差異,但毫無疑問,得出的結(jié)論是高度吻合的,即希伯來傳統(tǒng)中的古實(人)就是埃塞俄比亞(人),這也進一步確認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亞述學的發(fā)展,特別是新發(fā)現(xiàn)的楔形文獻為研究圣經(jīng)中的古實問題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它不僅明確證明了古實就是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而且對于《創(chuàng)世記》的古實與之后的古實的區(qū)分填補了空白。一定程度上說,它為圣經(jīng)的古實之爭畫上圓滿的句號。希臘傳統(tǒng)中的埃塞俄比亞(人)認識雖然一直延續(xù)著“荷馬式童話”,始終未就埃塞俄比亞(人)的準確地理位置作出定位,但它通過羅馬人的傳承而最終找到了埃及南部的埃塞俄比亞(人)。雖然在希臘傳統(tǒng)中從未出現(xiàn)古實這一稱號,但它對埃塞俄比亞地理位置的一步步定位,也為希伯來傳統(tǒng)中的古實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和佐證。更重要的是,希臘人對埃塞俄比亞的認識所形成的文化形象,充分反映出希臘人對它的形塑。
正是由于圣經(jīng)傳統(tǒng)中挪亞的兒子含的后代古實移居非洲,近代以來,歐洲殖民主義者在為其殖民理論尋找依據(jù)時,在為歐洲中心論及白種人優(yōu)越論進行辯護時,“古實”歷史被利用而淪為所謂的“含米特理論”的證據(jù)。本文的討論絕不是為任何理論提供證據(jù)支持,僅就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考察。這種考察不僅有利于厘清“古實”的真實面目,而且對地中海文明及其相互關(guān)系的理解也有所裨益。
(責任編輯:李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