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園園,李遠青,祝紅娟
氣管插管是重癥患者救治最常見和最基本的侵入性操作之一[1],它能為機械通氣、氣道分泌物清除等醫(yī)療操作提供便捷、有效的通道。插管期間為減少患者焦慮,降低意外脫管率,護理人員將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合理有效的約束、合適的心理護理[2]。但患者一經拔管后,護理人員會有降低警惕性從而減少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的風險,由于減少關注度而使患者出現情緒低落、焦慮,引起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安撫,讓患者身心壓力得到緩解,防止患者病情出現惡化的現象[3]。為了提高護理人員對重癥監(jiān)護單元(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拔除氣管插管后心理體驗的重視,本研究采用質性訪談的方法,深入了解ICU患者拔除氣管插管后的心理體驗,旨在為臨床制訂心理干預對策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2019-05至2020-05北京市某三甲醫(yī)院ICU拔除氣管插管后患者11例,納入標準:年齡>18歲,置管≥1天,拔除氣管插管后可有效交流(包括書寫、口頭表達),邏輯思維無異常,既往無精神疾病,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本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本組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訪談前取得受訪者充分知情同意。在拔除氣管插管的當天,研究者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獲取受訪者的真實感受,并進行全程錄音,每次訪談時間為30~50 min,最長不超過1 h。研究者先擬定訪談提綱,并請2位重癥醫(yī)學科醫(yī)護專家進行審查,修改,形成正式的訪談提綱,提問內容為開放性,主要包括:(1)對氣管插管的理解程度;(2)拔除氣管插管后的心理感受;(3)拔除氣管插管后期望醫(yī)務人員做些什么。
1.2.2 資料分析與整理 訪談結束后12 h內將訪談錄音進行整理,并轉化為書面文字,采用Nvivo 12.6軟件進行分析,導入整理后的錄音文件,進行文本轉換、整理、編碼,由兩名研究者對得到的觀點進行歸納和描述。
2.1 咽部疼痛在插管拔除后依然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適感 除氣管插管過程中存在疼痛刺激外,拔管操作也可能會發(fā)生氣道粘膜損傷導致咽部疼痛,與自身適應能力、插管時間長短、以及拔管后護理等方面均有關,訪談中大部分患者表示在拔除氣管插管后疼痛并未立刻緩解,如編號D(之前的職業(yè)是一名護士):“喉嚨血腥,疼,干,原來病人插管這么難受呢,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一種體驗,感覺拔管后很自由,別的沒什么”;編號A:“感覺呼吸舒暢了(摸著脖子),旁邊的機器一直在滴滴響,喉嚨很疼,不敢咳嗽,擔心咳壞了嗓子”;編號C:“有痰想咳嗽,但是不敢太用力,一用力咳嗽就疼”。
2.2 知識缺乏和親情割離是造成患者不良情緒的主要誘因 知識缺乏是導致患者無助的根本原因,另外,患者與家屬分離,ICU無陪護,探視有時間限制,這些都是會引起患者緊張的因素[4-5]。如編號H:“我很口渴想喝口水,一直忍著沒說怕對嗓子不好,第二天看見旁邊的病友拔管子后喝水了,我才敢喝水”;編號B:“我想讓家屬進來陪著,護士說這是監(jiān)護室不讓家屬進來”;編號I:“周圍病人都不能說話,我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編號K:“只想回家”;編號J:“我有點緊張(不好意思),護士讓我好好咳嗽,說不然的話就要重新插管,我一直在咳嗽,生怕他們再給我插上管”。
2.3 及時心理支持的缺乏造成患者產生明顯的失落感 親人、朋友的缺席,而護士又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搶救患者身上,使清醒患者出現親情缺乏所致的情感饑餓,訪談中大部分患者表示因拔除氣管插管后沒有得到相應的心理支持而感到情緒失落。正如編號B所說:“我聽見護士說拔管后的病人風險就降低了,大概是這個原因,感覺護士就不太關注我了”;編號C:“一個人躺在這害怕,之前發(fā)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好像是給我用鎮(zhèn)靜藥了,說我插著管子的時候能好受”;編號F:“我之前插著管子不能說話的時候,護士一直在我耳邊跟我說話,讓我不要緊張,讓我千萬不要自己拔了管子,否則會怎樣怎樣,等我的管子拔了之后(醫(yī)生為我拔的),我能說話了,除了輸液抽血時候問我叫什么,給我提供基本需求,反而跟我說話少了,因為她們又要搶救更重的患者了”。
3.1 加強心理護理 ICU患者在很大程度上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由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環(huán)境的陌生及對自身疾病的不了解,不允許親屬陪護,患者極易產生恐懼和焦慮,缺乏歸屬感。對ICU重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改善其不良情緒,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焦慮程度,顯著地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服務滿意度[6]?;颊甙纬龤夤懿骞芎蟾鼞皶r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持,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目前的治療手段,使患者理解和信任,更好的配合;進行護理操作時應動作輕柔;通過對病人的觸摸等肢體語言及語言的溝通技巧,增強患者在ICU病房的安全感,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焦慮和恐懼心理;了解患者插管拔除后的需求,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詢問患者插管拔除后有無不適,鼓勵患者傾訴,說出內心想法,幫助其消除心理上的不適感;并把患者的家屬和患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護理,指導患者家屬的探視情緒,幫助家屬穩(wěn)定情緒,不要把緊張恐懼的心理帶給患者。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醫(yī)務人員就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處理;可采用音樂療法,每日定時播放舒緩的音樂,使其放松,轉移其注意力[7]。
3.2 提高護患溝通效果 護患溝通是指護士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交流內容包括雙方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等方面。護患溝通有利于維持和增進良好的護患關系。它是一種以治療性溝通為主要模式的復雜過程。護患之間這種治療性溝通被認為是幫助患者克服暫時壓力,適應環(huán)境變化,與他人和睦相處,克服自我實現中的精神心理障礙的一種技能。同時,也為患者提供有關的咨詢及心理支持,有利于增進患者對護士和護理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護患溝通十分重要,80%的護患糾紛都是由于溝通不良或溝通障礙引起的,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不同情緒采取不同的溝通技巧[8]。故護理人員應提高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抓住溝通時機,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如在患者拔除氣管插管后詢問患者有無不適,簡單的詢問能夠使護士充分的了解病情,掌握其心理需求,盡量滿足其合理需要,有效的避免護患矛盾,增進護患間的有效溝通。護患溝通技能培訓是提高護士素質與病人滿意度的重要舉措,提升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可由醫(yī)院或科室統(tǒng)一規(guī)范化培訓,我們只有在工作中把握好各種溝通契機,掌握溝通技巧,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3.3 規(guī)范氣管插管前后的健康教育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ICU護理工作從注重搶救生命向注重生命質量轉變[9]。健康宣教在護理工作中越來越重要,它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認識及掌握健康的知識?,F下患者普遍對氣管插管認知不足,醫(yī)護人員應對氣管插管的知識做好充分的宣教,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展健康傳播策略,媒體融合,提升醫(yī)務人員健康宣教的廣泛性[10]。可成立專職宣教小組,制作宣教單、宣教視頻動畫,插管前由小組成員至患者床旁,為患者詳細講解什么是氣管插管、氣管插管的重要性、目的、固定、配合、過程及注意事項。重點講述氣管插管的重要性,及置管期間的配合,這樣能夠使患者更容易耐受。拔管后的仍由小組成員至患者床旁為患者講解拔管后的注意事項,如拔管后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即深深吸一口氣,然后用力震動肺部,將痰液咳出,咳嗽時間長感覺勞累應稍作休息,不可長時間連續(xù)咳嗽。指導拔管后如何潤喉喝水的注意事項等。
3.4 制定完善的訪視制度 有研究[11]顯示:完善的訪視制度可以加強危重患者的過程管理,提高護理質量,有利于為危重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苹淖o理。故醫(yī)護人員應在患者拔除氣管插管后及時隨訪,建立專門的拔管后隨訪登記本,制定訪談項目,著重了解患者拔管后恢復情況及心理狀態(tài),談話前為打消患者疑慮,講明自己的身份,明確隨訪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患者拔管后的情況,積累經驗,讓更多的患者在ICU住院期間得到更好的護理, 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對護理工作提出有效建議,在與患者交談過程中,讓患者體會到護士在其拔管后仍關注他的健康及心理狀況,提高了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對訪視對象所提問題進行認真記錄,對其提出的意見及建議進行歸納整理,上報護士長,組織科室人員開會,進行頭腦風暴,整改,為以后更好的改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研究通過對11例拔除氣管插管后ICU患者的深入訪談,分析出此階段患者內心的真實體驗,得出3個主題,即咽部疼痛在插管拔除后依然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適感,知識缺乏和親情割離是造成患者不良情緒的主要誘因,及時心理支持的缺乏造成患者產生明顯的失落感。研究結果提示,ICU醫(yī)護人員通過深入了解拔除氣管插管后患者最真實的內心感受,能夠更精準的獲得患者的心理及情緒變化趨勢,更敏銳的發(fā)現患者的關注訴求,從而做到對患者進行更有效的全身心的照護,提升臨床護理服務品質,提高患者住院滿意度并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