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輝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對課后的“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題目進行改革,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統(tǒng)編本教材課后的“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題目是文本解讀的一把鑰匙。題目的設(shè)問、參考答案與導向等,都隱含著解讀文本的線索。筆者以《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課后思考題為抓手,對文章進行思辨性解讀,可以引領(lǐng)學生拓展知識視野,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的提升,同時探究思辨性解讀文本的思路與策略。
一、關(guān)注文本的文體特征
人物紀實性散文最突出的文體特征是既有對人物事跡的描述,也有對人物品質(zhì)的概括,即在“所敘之事”與“所議之理”之間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就要著重分析人物事跡與人物品質(zhì)之間的聯(lián)系?!度~圣陶先生二三事》課后“思考探究”的第一題是:“本文記敘的都是葉圣陶先生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卻給予極高的評價。找出文中評價性的語句,對照所記敘的事情,談?wù)勀愕目捶ā!边@道題就是對人物紀實性散文文體特征的揭示。
有學生認為,作者記述葉圣陶和呂叔湘兩位先生的片段,即“當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葉先生屋里去,見葉先生伏案執(zhí)筆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點。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寫文章,文字標點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不能體現(xiàn)葉圣陶“待人厚”的品質(zhì),作者用它來證明葉圣陶先生的待人溫厚、寬厚,失之偏頗。因為葉圣陶先生是在“描一篇文章的標點”,這應(yīng)該與后文“零碎的,寫作的各個方面,小至一個標點,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樣認真,不做到完全妥帖決不放松”一句中體現(xiàn)出來的葉老為文、為學的嚴謹相照應(yīng)。對于這個問題,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從思辨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葉圣陶先生伏案執(zhí)筆修改呂叔湘先生文章的標點,能夠體現(xiàn)他對后輩、對同行的關(guān)愛,但“修改標點”本身又是葉老為學嚴謹、認真的表現(xiàn)。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還闡述了葉圣陶先生有關(guān)“文風”的主張,實際上也是體現(xiàn)其“為人嚴”的一面。不過,對于作者列舉的揭示葉圣陶先生品質(zhì)的例子,也可以進行思辨性閱讀。葉老提倡“簡潔”限于用字方面,其核心就是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表達精神、意思決不用繁語。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了”,例如認為“我見到了老師”“他坐在了前排”是既累贅又別扭的表述。葉老和作者是從“用字”的角度理解的,但這不能證明“我見到了老師”是一種累贅的表述。一般來說,“我見到老師”這句話的意思并沒有表述完整,后面還應(yīng)該加上一些詞句,句意才完整,而“我見到了老師”,就可以作為句子的結(jié)尾。第二個例子是“太”,作者認為“那個人我不太認識”不僅累贅,而且違背常理。實際上,對一個人的認知絕不只有“認識”和“不認識”兩種狀態(tài),對于“知道但不了解”的這種狀態(tài),用一個“太”字就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當然,對這些例子進行辯證解讀,并不影響讀者對葉圣陶先生品質(zhì)的把握。
二、關(guān)注文本的語言表達
人物紀實性散文既有實用文體的特點,也有文學化的表達成分。對于文中為數(shù)不多的文學化表述,教師更應(yīng)該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本的語言表達。例如“思考探究”的第二題:“作者在第1段說‘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的含義是什么?文中還有類似這樣含義豐富的語句,再找一些出來做品析?!痹闹械摹半p層的悲哀”缺少具體指向。教學參考用書的答案是:
作者得知葉圣陶逝世時恰在除夕夜,辭舊迎新的鞭炮聲倒傳來不幸的消息。樂景反襯哀情,倍增其哀,故說是“雙層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認為“雙層的悲哀”表示兩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當時年近八十)對歲月逝去的傷感,二是對葉圣陶先生去世的哀傷。
按照答案“樂景反襯哀情”的解釋,這種悲哀應(yīng)該是“雙倍的悲哀”。雙倍,意味著同一種悲哀情感的程度加深;雙層,則是兩種不同的悲哀。而且,教材中“外面正響著鞭炮,萬想不到這繁碎而響亮的聲音也把他送走了”,也不能算是“樂景”,特別是“繁碎”一詞,指向的不是內(nèi)心的平和與幸福,而是一種心情上的焦躁與煩惱。因此第一種解釋并不準確。作者張中行出生于1909年,寫作本文時已是79歲高齡。年輕人在除夕之夜體會到的是辭舊迎新的快樂以及新春的希望,但對于一位即將80歲的老人而言,除夕意味著時間的流逝,意味著年齡的增長,這在老人心中引起的或許是一種人生將逝的悲哀。在這樣的心境中,又得知葉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自然是“雙層的悲哀”了。而且,原文講“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立即罩上”說明是兩層悲哀同時而來,而不是同一種悲哀之情的增強。因此,后一種理解更為準確。
當然,這篇人物紀實散文的文學性并不強,“含義豐富”并不是最突出的語言特點,而且類似這種多義性的句子并不多。答案提供了另一個例子:
示例:“譬如近些年來,有不少人是宣揚朦朧的,還有更多的人是順勢朦朧的,對于以簡明如話為佳文的主張,就必付之一笑?!?/p>
實際上,“示例”的句子含義并不豐富,這句話對應(yīng)的是文學領(lǐng)域的朦朧詩風、現(xiàn)代派的小說等文學主張,“宣揚朦朧”指的是提倡朦朧語言風格的人,“順勢朦朧”指的是順應(yīng)這種提倡并且用朦朧語言進行寫作的人。如果定要在原文中找一句“含義豐富”的句子的話,“我看了信,也很悲傷,不是為自己的顛沛流離,是想到十年來的社會現(xiàn)象,像葉圣陶先生這樣的人竟越來越少了”這句話或許更為貼切,值得品味的空間更大。
三、關(guān)注文本的觀點態(tài)度
作為一篇人物紀實性散文,《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還重點闡述了葉圣陶先生關(guān)于寫文章等方面的觀點。對于這些觀點,教師也應(yīng)引導學生從思辨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思考探究”的第三題是:“葉圣陶先生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里念,要讓那間房里的人聽著,是說話,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鯓永斫膺@種‘寫話’的主張?本文具有這樣的“寫話”風格嗎?舉例說說?!薄胺e累拓展”的第四題是:“葉圣陶先生關(guān)于寫文章要‘簡潔’的觀點,對你有啟發(fā)嗎?拿出自己最近寫過的作文,看看有沒有累贅的地方,做些修改?!边@兩題都指向了文本的觀點態(tài)度,即葉老關(guān)于文章寫作的基本觀點。
對于葉老關(guān)于“寫話”的主張,教師應(yīng)指導學生進行辨析。例如有學生問:“難道我們在寫抒情散文的時候,也一定要做到簡明、通俗質(zhì)樸嗎?我們學過的古代詩歌,講究含蓄;我們學過的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并非都質(zhì)樸。那葉圣陶先生的主張如何解釋這類作品的語言風格?”這是一個很有辯證意識的問題。其實,葉圣陶先生講“寫成文章”,單指“文章寫作”,而不是所有作品的寫作。從類型上講,閱讀文本可以分為文章作品和文學作品兩類。文章不同于文學作品,也不包含虛構(gòu)的文學作品。葉圣陶先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文章”這個概念的,而學生疑惑的實質(zhì)是把“文章”等同于“文學”,把“文章作品”等同于“文學作品”。因此對于文中“文章”的概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仔細辨析。
針對“積累拓展”第四題,即談?wù)勅~圣陶先生關(guān)于寫文章要簡潔的觀點對學生的啟發(fā),并修改自己最近的作文,這是學以致用。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大膽質(zhì)疑教材文本,看看教材文本是否做到了簡明。由于張中行先生的原文在選入教材時被進行了刪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原文和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并特別關(guān)注教材刪改之處,以此來印證葉老的觀點。例如有的學生認為教材第二段中的“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圣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葉圣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兩句話中的“葉圣陶先生”接連出現(xiàn),這就是“不簡潔”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將后一個改為“他”。學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權(quán)威,有自己獨立的閱讀見解,這就是思辨閱讀的體現(xiàn)。思辨性閱讀并不意味著單純的質(zhì)疑與否定,而是在質(zhì)疑的基礎(chǔ)上尋找證據(jù),證明文本本身的不嚴密或者對文本解讀時出現(xiàn)的偏差。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