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才
陜北高原上,漫漫的黃土和殷紅的熱血激蕩著千溝萬壑、土壁峭立的大地。在這里,一個民族在不屈的戰(zhàn)斗中用鮮血舉起了高高飄揚的革命旗幟,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用震聾發(fā)聵的吶喊,把“窯洞里的馬克思主義”傳遍四方,無數(shù)場驚天動地的革命從這里起航……
大漠、黃土、古塬,一條紅色的路線串聯(lián)起黃河沿岸散落的明珠,紅色的土地上承載著“不是故鄉(xiāng),勝似故鄉(xiāng)”的情感。
在延安,最珍貴的是紅色記憶。作為全國革命根據(jù)地舊址中保存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布局最完整的地方,延安總是讓我們想起黃土芬芳的氣息和小米加步槍的崢嶸歲月。
延安的一山一水記錄著中華民族奮斗的歷史,延安的一草一木承載著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偉大記憶?!叭宋某踝妗痹谶@里生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從這里起航。
寶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標志和象征,現(xiàn)在是打卡延安的必然風景。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以后稱嘉嶺山,為周圍群山之冠。北宋韓琦、范仲淹曾以寶塔山為寨,抵御西夏進犯。寶塔山融合了自然景觀、歷史文物、革命舊址,歷史與革命交相輝映。滿山綠樹成蔭,山上視野開闊,山林空氣清新,夏季涼爽宜人。登上寶塔山可以領略延安全貌,更能體會那段崢嶸歲月留給我們的延安精神。
告別寶塔山,來到楊家?guī)X革命舊址。楊家?guī)X革命舊址依楊家?guī)X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邊是中央大禮堂,北邊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革命偉人的故居。中央大禮堂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一座標志性建筑:大禮堂由基督教堂改建而成,整體灰黃的磚墻,配上藍色的窗格,顯得質樸又莊嚴,著名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在這里召開。另外,在舊址還可參觀楊家?guī)X毛主席的菜園、原中央招待所等。
楊家?guī)X革命舊址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偉人在延安期間居住時間最久的地方,抗日戰(zhàn)爭艱難時期,中共中央就是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運動。在此期間,毛澤東和黨中央擊退了國民黨的三次進攻,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整風運動和解放區(qū)軍民大生產(chǎn)運動。
在楊家?guī)X窯洞的麻油燈下,毛澤東寫下了大量的著作,如《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等經(jīng)典,其中編入《毛澤東選集》的多達四十篇,為中國向何處去鋪平了人間正道,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透過楊家?guī)X的窯洞,我們可以找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刻苦勤奮、艱苦樸素的身影。
如果說楊家?guī)X革命舊址是地道的陜北窯洞景象,那么棗園革命舊址則帶著濃郁的田園風光。
1943年,中共中央領導人先后從楊家?guī)X搬到棗園。1944年11月至1947年3月,棗園成了延安的“中南?!保泄仓醒霑浱幵O在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和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了中共七大??谷諔?zhàn)爭勝利后,中共中央還在此領導了全國人民粉碎蔣介石發(fā)動的全面內戰(zhàn)。
在棗園革命舊址,毛主席故居有石窯五孔,包括會客室、辦公室、寢室、工作人員住室等。毛主席在這里寫下了《組織起來》《論聯(lián)合政府》等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的有二十八篇。
棗園里樹木繁茂,幸福渠的渠水汨汨流淌,毛主席親手栽下的丁香樹依舊枝繁葉茂。走進棗園,似乎可以看見毛主席嘔心瀝血正在思索如何指揮革命,似乎可以看到周恩來親身參加紡車勞動的身影,甚至能聽到前人剛剛離去的足音……
八月,洛川塬上的蘋果紅了。
春天一塬花,夏天一塬果,古塬膏腴秀美,物產(chǎn)富饒。八月正值農(nóng)閑,洛川秧歌配上羌笛蹩鼓,把我們帶到多年前的那個革命時代。
1937年的8月,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市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洛川會議”。這是在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立了我軍在敵后放手發(fā)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任務,為實現(xiàn)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領導權和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道路。
走進洛川會議紀念館,地面干凈整潔,翠綠的松柏掩映院落,一派靜謐景象。洛川會議紀念館自1966年建館以來,曾多次進行修繕、擴建、重新布展,現(xiàn)包括洛川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周恩來舊居、張聞天舊居、徐向前舊居和洛川會議史實展館等。
洛川會議舊址和毛澤東舊居坐落在紀念館西院,坐北朝南,為兩孔磚窯結構,左側窯洞是當時的會議室,右側為毛澤東舊居。窯洞內的陳設相當簡陋,黃土地、破桌子、爛凳子,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chǎn)黨人也沒有停止抗日戰(zhàn)爭的步伐。
洛川會議紀念館內還有一座“奇怪”的亭子,名叫合作亭。亭子下有一塊巨大的鐵疙瘩,名叫鐵碌碡,它見證了一段偉大轉折前的會談——洛川會談。
1935年11月,剛剛經(jīng)歷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取得了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的勝利。直羅大捷沉重打擊了氣焰囂張的國民黨軍隊,為紅軍積蓄和發(fā)展新的戰(zhàn)斗力量,擴大陜甘革命根據(jù)地贏得了寶貴時間。
直羅大捷進一步加速了張學良和東北軍將士從消極“剿共”到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合紅軍一致抗日的轉變?!巴麄儯覀儜撘恢聦ν?,打內戰(zhàn)是沒有出路的!”直羅大捷后,黨中央釋放了部分東北軍軍官,表達了紅軍愿與東北軍停戰(zhàn),共同抗擊日寇。
1936年1月和3月,張學良先后兩次親自飛抵洛川,秘密和中共代表李克農(nóng)進行會談。最終雙方商定:由張學良在內部勸,紅軍在外部逼,內外夾攻,逼蔣抗日。洛川會談正式建立起中國共產(chǎn)黨和張學良統(tǒng)戰(zhàn)關系的紐帶,為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提供了政治基礎,對建立民族統(tǒng)一抗戰(zhàn)路線產(chǎn)生了重要意義。
1936年,為了便于張學良進行洛川會談,東北軍在洛川縣城東郊修建了一個臨時的軍用飛機場。而洛川會議紀念館的鐵碌碡,就是當年修建機場跑道時,用來碾壓的工具。
1947年春,中共中央不舍地告別延安,開啟了轉戰(zhàn)陜北的偉大歷程。彼時的洛川,一位農(nóng)民也無意間開啟了一場改變洛川農(nóng)業(yè)歷史的革命。洛川縣阿寺村農(nóng)民李新安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用毛驢馱回200棵蘋果樹苗,建起了洛川第一塊果園。蘋果從此和洛川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農(nóng)民后來也成了大名鼎鼎的洛川“蘋果之父”。
如今,50余萬畝的蘋果樹栽種在洛川大塬上,整個塬上綠意蔥郁,空氣里透著蘋果的香甜。八月,洛川這片紅色的土地更紅了。在黨的領導下,新時代的洛川人民譜寫了新的民謠《十唱共產(chǎn)黨》,配上秧歌、羌笛和蹩鼓,成為塬上最美的景色。
榆林,位于陜西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名副其實的“塞北明珠”。榆林歷史悠久,邊塞多民族交流融合,農(nóng)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長城內外,雄渾的大漠,雄奇的山水,滄桑的老城,這片紅色的土地蘊藏著塞北明珠的紅色記憶。
提到榆林紅色旅游,紅石峽非去不可。這里滿山都是紅色巖石,落日照之如朝霞,由此得名紅石峽。紅石峽景色宜人,懸瀑轟鳴、巖紅水碧、水霧拂面,恍若仙境別界。
其中的摩崖石刻群,開鑿近千年,有“塞上小碑林”的美譽。里面有杜斌丞、劉志丹等革命家題刻的“力挽狂瀾”,還有著名抗日英雄馬占山將軍駐榆時親筆書寫的“還我河山”。紅石峽是1929年4、5月間召開的中共陜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舊址。會議決定劉志丹任特委軍委書記,主持特委工作。這次會議為陜北黨組織開展活動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領導和開展兵運及群眾運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榆林清澗,是個清逸雋永、意境優(yōu)美的地名 ,境內的無定河——像黃河這條巨龍的虬須,牢牢拴住了清澗。清澗是扼守延安、關中之要地,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總人口不到9萬的清澗,就有2000多名清澗兒女捐軀革命。1927年爆發(fā)了著名的清澗起義,這是共產(chǎn)黨人在西北發(fā)動的第一次武裝起義,打響了中國北方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是黨史上一座永恒的紅色豐碑。清澗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清澗縣人民政府北樓會議室處。清澗起義發(fā)起地也建成了清澗革命歷史紀念館,永遠高高聳立在筆架山的白草塬上。
清澗無定河邊,險灘急流,岸奇谷幽,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一代偉人毛澤東踏雪登原、身臨其境揮筆而就,寫下氣吞山河、雄視千古的《沁園春·雪》。1936年2月17日,毛澤東在清澗縣袁家溝村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發(fā)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揭開了全民抗戰(zhàn)的序幕。
1947年,胡宗南大舉進攻延安,黨中央主動撤離,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領導人率領中央機關轉戰(zhàn)陜北。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進駐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召開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留下了楊家溝革命舊址。毛主席和黨中央轉戰(zhàn)陜北期間還留下神泉堡革命舊址、小河革命舊址、青陽岔革命舊址、天賜灣革命舊址和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地等。
神府蘇區(qū)三妯娌、無定河畔六烈士、菜園溝慘案、十八勇士、陜北著名民歌“三十里鋪四妹子送三哥哥”……在一批批舊址里,多少動人故事在這片紅色土地生根發(fā)芽,紅色精神早已融進榆林這片革命老區(qū)。
今天的榆林,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沙海變桑田的人間奇跡,完成了從“生命禁區(qū)”到“塞上糧倉”“塞上綠洲”的逆轉。在榆林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紅色精神代代相傳,紅了過去,紅了現(xiàn)在,正蓄勢待發(fā)地紅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