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典籍中,有很多關于“蓮”的描寫,文人墨客就是通過描寫蓮花來寄托自己對高尚人格和純潔感情的向往。唐宋時期是我國詩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關于“蓮”意象的表述非常多,蓮也因此有了非常豐富的人文內涵。本文從蓮基本的文化內涵出發(fā),探討蓮在唐宋時期不同內涵的演變,由此來分析唐宋社會的具體變遷。
關鍵詞:蓮意象 唐宋時期 社會現(xiàn)象演變
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已經出現(xiàn)了對蓮的描寫。后來隨著我國文學的不斷發(fā)展,蓮成了詩人、詞人都會描寫的一種意象。他們經常運用白描、象征、雙關和比喻的手法為蓮賦予更多的內涵和意義。
一、蓮的文化內涵
蓮最初與古代的女性文化結合在一起,一開始是對古代女子的美好祝愿,后來隨著文人對蓮越來越喜愛,對蓮的比喻也就越來越多。一些詩人將蓮比作美女子,比如王昌齡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痹谶@首詩中,詩人沒有一處直接寫采蓮女的魅力,但是其婀娜的身姿又體現(xiàn)在詩中。詩人通過對蓮的描寫,側面表現(xiàn)了采蓮女的美麗、美好。從《詩經》《楚辭》到梁宮體詩,吟詠美人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荷花在水中柔美地綻放,引得無數(shù)文人為其傾倒,人們不僅愛它的輕盈美麗,也愛它的高潔溫婉。
二、唐宋時期蓮佛教寓意的演變
佛教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非常悠久,從西漢末年傳入我國開始,佛教就收獲了大批的信徒。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釋迦牟尼,傳說他的眼睛和雙手像蓮花一般,他的雙腳每走一步就可以生出一朵蓮花??梢钥闯錾徎ㄔ诠庞《仁欠浅J軞g迎的。在佛教的傳統(tǒng)理念中,人就是要經過眾惡才能到達盡善,這一點很像蓮花的生長過程,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又在水面上干凈純潔地綻放。蓮花在佛教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宗教韻味。自從佛教與中國古代社會結合之后,蓮花的佛教寓意也被我國古代社會所接納和繼承。在傳統(tǒng)的佛教中,很多菩薩和佛像的身底都有蓮花寶座,故佛座又被稱為蓮臺。它象征著佛像超凡脫俗、高貴潔白。在很多佛教典藏中,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有關蓮花的文字,蓮花在佛教具有深刻的寓意。
佛教在我國經過廣泛傳播之后,直到唐宋時期才實現(xiàn)了真正的獨立發(fā)展。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就在唐宋兩朝。當時由于佛教的盛行,很多文人墨客在詩詞中注入了很多禪意,詩詞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蓮意象,甚至一些詩人直接將蓮花作為喻體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李顧以“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來贊美蓮花的高潔。蓮花的意味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到了宋朝以后,理學開始興起。這時詩詞作者又將蓮花與人的品質德行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佛教的出世修行對士大夫們有著很深的影響,蓮花因此成了君子愛戴的高尚花朵,文人們也傾向于用蓮花來形容高尚、完美的人格品質。那時對蓮花雖然仍是討論“出淤泥而不染”,但其中卻涉及了“根”“性”的問題,是對其本體的思考。因此,在唐宋時期蓮花不僅僅是佛教和禪道的象征,也是當時社會人們對美好精神品質的無限追求的喻指。
三、唐宋時期蓮人格比喻的演變
蓮花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比德”之花,在《楚辭》中已經有所體現(xiàn)。蓮本身的寓意是高貴純潔,但是在審美初期,人們對蓮的人格比喻還沒有一個明顯的界定。
隨著審美認識的發(fā)展,蓮花的人格象征意義逐漸明朗、豐富。唐代咸通時期,文人階層中基本形成了對白蓮人格寓意的界定。代表人物主要有陸龜蒙和齊己,他們在詩詞中對白蓮進行歌頌,贊美它的高潔。皮日休曾寫“幽鳥見貧留好語,白蓮知臥送清香”“白鳥白蓮為夢寐,清風清月是家鄉(xiāng)”“涼后每謀清月社,晚來專赴白蓮期”等詩句贊美白蓮,其中的“清風”“清月”和“白鳥”“白蓮”都是對隱居生活的影射和描寫,通過對物體寄予作者的思想感情來使其擁有人格意義,這是白蓮審美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此后,蓮花成了很多隱士在進行集會時都會攜帶的信物,這也成了一種品德的表現(xiàn)。陸龜蒙《和襲美木蘭后池三詠·白蓮》寫道:“素葩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這首詩對白蓮的贊美已經超過了皮日休,能夠看出詩句在更高層面上對蓮花的象征和內涵做了深化。
唐末五代之后,政局動蕩,國家戰(zhàn)亂不斷,導致很多人流離失所,無法太平度日。在社會因素的影響下,一些文人選擇了在山上隱居生活。比如廬山,就是很多詩人選擇的避世佳地。很多詩人也為廬山的美景與風光寫了不少傳世佳作。在這些詩人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齊己,他在詩歌主題表達和藝術創(chuàng)作上都有獨到之處。后人很受他詩歌的影響,對蓮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宋代是蓮花文學意象的升華階段,較之唐代,無論是詠蓮的規(guī)模還是水平、深度還是廣度,對蓮花自然美的展現(xiàn)和神韻美的挖掘,都顯現(xiàn)了巨大的進步和提高。蓮花的人格象征在這個時期確立,真正獲得了展示它外表和心靈美的舞臺。這段時期內,中國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了新的高潮。人們對蓮意象的運用越來越多、越來越靈活,蓮意象的象征意義也越來越豐富。最典型的是當時出現(xiàn)的“君子蓮”,它主要是在佛教的影響下配合理學的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審美意象。最能夠體現(xiàn)這種蓮意象的就是《愛蓮說》,它是我國比較典型的一篇詠蓮的小品文。這時,蓮花已經成了君子的象征,成了高尚品德和人格的象征,人們對蓮花的審美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
四、唐宋時期蓮愛情象征的演變
早期,蓮也曾代表美好的愛情,是愛情的象征。這種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的蓮花代表的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這種意象描寫在歷代的《采蓮曲》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漢樂府在進行蓮意象的描繪時,就是繼承了先秦時蓮代表美好愛情的象征。后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因為“蓮”同“憐”諧音,很多人以蓮來表現(xiàn)愛情。比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寫道:“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边@首詩中,“蓮子”就是憐子,青又同“情”,運用雙關手法寫出了女子對愛人的深切思念。到了唐宋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蓮意象的愛情內涵更加豐富。當時的社會風貌很好,世俗文學發(fā)展也極為迅速,采蓮曲逐漸從宮廷文學轉向了民間。隨著社會審美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情趣的不斷提高,文人雅士也創(chuàng)作了很多詠蓮的詩句。除了對蓮花本身的贊美,以及對高尚情操和人格品質的寄托外,用蓮花來表現(xiàn)愛情的思念也非常多。李白和王勃為詠蓮的詩歌創(chuàng)作增添了新的色彩。以李白的《采蓮曲》為例:“若耶溪傍采蓮女,笑摘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岸上誰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陽,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躇空斷腸?!边@首詩將男子與采蓮姑娘相逢、相識、相離的感情描寫得淋漓盡致,通過對蓮花景色的描寫,寫出了當時男女之間的曖昧之情。王勃主要是給當時的蓮意象帶來了更多的清新之美,他主要描寫的就是蓮花的純粹和干凈,將宮廷風的采蓮文學帶向了大好河山和更廣闊的天地。
蓮意象在經過了唐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后,在宋代隨著宋明理學的興起,又有了新的含義。蓮意象從早期的圖騰、生殖崇拜發(fā)展到漢朝的隱喻表現(xiàn),后來又成為愛情的象征。南北朝時期,諧音的發(fā)展又為蓮意象所表現(xiàn)的愛情因素增添了幾分色彩。唐宋時期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蓮意象在此時被賦予了多重意義。隨著文人墨客的不斷描寫,蓮意象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從這一點,其實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以及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都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狀態(tài)里。
五、結語
蓮意象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典型意象。古人對蓮的喜愛主要在于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很多君子以蓮自喻,希望自己像蓮花那樣高潔。蓮花意象的不斷豐富,體現(xiàn)的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不斷發(fā)展,也能從中窺探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唐宋時期我國發(fā)展比較迅速,文學發(fā)展也有很好的土壤。蓮意象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充實自我,擁有了豐富的內涵。不管是在人格品質還是在愛情寄托方面,蓮都有很重要的象征意義。從蓮意象的發(fā)展變遷能夠看到人們審美情趣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張晨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蓮的審美意象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7.
[2] 張文文.論蓮荷意象在唐代的發(fā)展演變[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4.
[3] 陳頎,尤倩.淺析蓮意象的產生及其在唐宋時期的演變[J].名作欣賞,2013(17).
[4] 曹小燕.論古典詩歌中的“蓮”意象及其文化內涵[J].藝術科技,2013,26(4).
[5] 張鈺婧.宋代詩僧的蓮荷意象書寫與人格寄托[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1,36(1).
[6] 成其昌.中國古代詩詞中蓮荷意象的評述[J].社科縱橫,2005(2).
[7] 何旭冉.晚唐五代蓮荷詩的基本內蘊研究[D].湖南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2012.
[8] 南瑛.論宋前詩賦中的蓮荷意象[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27(7).
作 者: 梁利玲,碩士,廣東行政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唐宋文學、古詩詞吟誦。
編 輯: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