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在世人眼中,藝術(shù)家的愛情往往燦爛而短暫,但法國畫家、雕塑家馬克斯·恩斯特與美國畫家、雕塑家、作家多蘿西婭·坦寧的愛情卻始終飽滿,滋養(yǎng)著兩人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
1942年的一天,恩斯特在策展人佩姬·古根海姆引薦下去往坦寧的畫室。見面時,坦寧坐于窗前,旁邊有幅正在繪制的肖像分外惹眼——那是她的自畫像,衣裙上纏繞著海藻般的枝葉,腳下還有一只長了翅膀的狐猴。坦寧說,她筆下那些敞開的門象征一位獨立女性“正在打開”的未知。恩斯特饒有興致地聽著,得知該畫還未命名,不由脫口而出:“那么,你可以叫它‘生日’。”
出于對國際象棋的共同喜好,恩斯特和坦寧接下來進行了幾場對弈。黑白格縱橫,“棋逢對手”的恩斯特很是激動。
這其實并不是恩斯特與坦寧的第一次交集。坦寧向來是個勇敢的姑娘:她出生在暴風雨來襲時的惡劣天氣,5歲時登臺吟唱詩歌,15歲時創(chuàng)作以葉子為頭發(fā)的女人形象,20歲時進入芝加哥藝術(shù)學院學習。五年后,她在口袋里揣上25美元只身闖蕩紐約。1936年12月,一場名為“奇妙藝術(shù)、達達與超現(xiàn)實主義”的展覽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館舉行,置身現(xiàn)場的坦寧踩著高跟鞋左右搖擺。她為這些新銳作品所折服,更為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而欣喜若狂。
時隔兩年,坦寧到巴黎拜訪這些藝術(shù)家。彼時的巴黎在納粹戰(zhàn)火下千瘡百孔,藝術(shù)家早已不知去向。返回紐約后,坦寧在探求新畫風的同時幫幾家店鋪繪制廣告圖,梅西百貨的藝術(shù)總監(jiān)把她介紹給畫商朱利安·列維。列維對坦寧的才華褒賞有加,遂帶她參加了一場派對。先前“尋而不得”的藝術(shù)前輩盡在其中,包括目光溫和而深邃的恩斯特。盡管沒有過多言語,但他們留給彼此的印象相當不錯。
1944年,坦寧以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家的身份舉辦首次個展。恩斯特愈加察覺到她的與眾不同:她在系列作品中融入了情緒,并且不動聲色地觸及觀者。恰恰如同她的自我表達:“我的工作是為想象力打開一扇門,這樣觀眾每次都能看到別的東西?!?946年,恩斯特、坦寧與曼·雷、朱麗葉·布朗納一起舉辦了一場不太常見的“聯(lián)合婚禮”。婚禮并不隆重,坦寧將其描述成“輕松、易忘但有趣”。
遇見坦寧時,恩斯特已是達達派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風云人物,坦寧愿意理解他的過往與期許。
生性敏感的恩斯特原本生活在德國古都,童年時從父母口中熟知各種怪異傳說,后來研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一戰(zhàn)期間又應(yīng)征入伍飽嘗艱辛……他一度充滿幻想又叛逆不羈。1917年于科隆舉辦展覽時,恩斯特甚至準備了斧頭邀請觀者砸碎他的雕塑,以此表達對資產(chǎn)階級傳統(tǒng)藝術(shù)的挑釁。他被當作“墮落藝術(shù)家”,還被秘密警察蓋世太保抓捕過。坦寧洞悉到,類似經(jīng)歷正是恩斯特不斷挖掘自我的源泉,進而對其作品作出準確評判。早年恩斯特曾出版《百名無頭女人》《復仇的嬌小女孩》和《善待一周》三本插圖書。面對個中匪夷所思的拼貼圖像與視覺文字,坦寧說:“他在已經(jīng)飽受折磨的圖畫中增加了精神暴力的新維度,其中夜景和夢想是至高無上的力量?!?/p>
在紐約居住幾年后,恩斯特和坦寧搬到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小鎮(zhèn)塞多納。當?shù)亓冗h的地貌與他們超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shù)追求如出一轍。向日葵是唯一能在那里自由生長的花朵,它在坦寧的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礦物和石頭的秘密引人入勝,恩斯特為之創(chuàng)作了不少繪畫和雕塑。恩斯特還在赤紅色的巖石群中搭建了一座小房,坦寧給它命名“摩羯山”。丈夫有時外出冒險,這間密閉不透明的房子“不必鎖上門”。他們相互寫信,然后放進房里互訴衷腸。待風塵仆仆回家后,坦寧沏上一壺茶,邀請恩斯特坐下來下幾局國際象棋。恩斯特將這些點滴寫進《繪畫之外》。
六年后,坦寧和恩斯特定居法國普羅旺斯,恬靜美好的自然格調(diào)引發(fā)了全新靈感。那時,恩斯特受美國沙漠詩意意象的啟發(fā),選用晶瑩的琥珀色創(chuàng)作出《星空下的舞者》《森林里的鳥兒》等作品,并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大獎。生活中的恩斯特卻從不稱呼坦寧為妻子,對他來說,坦寧絕對不是婚姻的附屬品,而是光芒熠熠的女神。坦寧的女性主義意識亦在恩斯特的百般呵守中完全蘇醒:從敢于敲碎物象整體形態(tài)的碎片、棱角開始,她的畫風日漸轉(zhuǎn)向?qū)撘庾R的深層探索。1969年起,坦寧涉足軟雕塑領(lǐng)域,并用四年時間締造出“帕沃旅館202房間”的布藝作品。他們相愛,亦如這柔軟的雕塑?;蛟S愛人終將別離,但那艘彼此影響又各自為營的“救生筏”總是生機勃勃。
遇見坦寧前,恩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新娘的衣裳》。畫中的新娘頭戴羽冠,身著華裳,體態(tài)壯碩而優(yōu)美,頭部被刻畫成一只相貌難辨的鳥;左邊體型略小的新郎,頭部也是一只鳥。恩斯特一直將自己比作名叫“洛普”的鳥,畫面中神秘的鳥形象無疑是他對愛情的探尋和延伸。婚后每年坦寧的生日,恩斯特都會為她創(chuàng)作一幅畫,它們無一例外地鑲嵌了一個“D”字——D是多蘿西婭的英文簡寫。恩斯特把對坦寧的愛融進了36幅“D繪畫”里,并且毫不遮掩地表白:“一旦離開你,我就會變成一片荊棘?!?/p>
特立獨行的坦寧終身未育,恩斯特完全尊重她的選擇。坦寧有許多愛好攝影的朋友,羅伯特·馬瑟韋爾曾為她拍攝頭戴“樹葉王冠”的照片;安迪·沃霍爾為年邁時的她和恩斯特拍攝了合影。1973年,平時極少拍攝照片的恩斯特拿起相機為坦寧拍照,隨意捕捉到的瞬間,坦寧笑得發(fā)自肺腑。
1976年4月1日,85歲的恩斯特在生日前一天去世,坦寧心痛到萬念俱灰。幾年后,她搬回紐約,在好友鼓勵下重新拿起畫筆。一批嶄新的油畫和拼貼作品陸續(xù)誕生,繼續(xù)著她與恩斯特共同珍視的藝術(shù)活力。20世紀80年代后期,坦寧投身于文學創(chuàng)作,在字里行間書寫對恩斯特的深切懷戀。坦寧的詩歌新作常出現(xiàn)在《新共和》《耶魯書評》《巴黎書評》《紐約客》等刊物上,諸多喜歡她的讀者期待這位老人“漫不經(jīng)心”的詮釋。80歲時,坦寧稱自己是“世界上最老的新興詩人”。她愈加樂觀、豁達,布滿皺紋的臉上始終掛著明媚的笑,好像丈夫就在身邊。
2012年1月31日,恩斯特去世36年后,102歲的坦寧也去往了他的世界。不久,紐約地鐵暫停4年的“運動的詩歌”項目重新啟動,坦寧的《畢業(yè)》成為第一首上榜作品:“他曾說,過些年,你們會愛這世界,于是我們坐在那里,把靈魂放在膝間愛撫。”
乘客來往,在只言片語中感受他們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