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摘 要]竹笛演奏過程是藝術作品的呈現,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展示其外在美,更主要的是要通過情感的表達來傳達作品的內涵,與聽眾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本文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演奏技巧的合理運用以及演奏者的素質培養(yǎng)三方面進行分析,在竹笛演奏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表達情感。
[關鍵詞]竹笛;演奏;情感表達
我國擁有著極其豐富的笛文化,有史料記載,早在河姆渡文明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骨頭制作笛子來吹奏;《呂氏春秋》中記載,黃帝時期伶?zhèn)悺叭≈裰畮O谷”,始制竹笛,這是骨笛向竹笛演變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竹笛不僅是華夏音樂藝術中重要的成員之一,更是在我國傳統(tǒng)樂器發(fā)展歷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竹笛的演奏形式除獨奏以外還包括重奏、齊奏、輪奏、表演奏、對奏以及與歌曲、舞蹈、朗誦相融合等多種形式,一段富有感情的竹笛演奏,它的魅力在于通過對樂曲的演奏能夠升華作品的情節(jié)、渲染場景,把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傳遞給觀眾并產生共鳴。因此,竹笛演奏中的情感表達極為重要,我們應該運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來提升竹笛演奏過程中情感表達的效果。
一、對藝術作品的深度剖析
在演奏一部作品之前,需要做充分的準備,演奏者對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與技巧的運用都會影響到一部作品的呈現效果。
首先,明晰作品的情感。竹笛演奏者在熟悉樂譜的同時應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者生平,以及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情感。通過對這部作品背后故事的了解能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有助于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豐富,情感表達得更準確。
其次,確定作品的風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不同地理環(huán)境、民族習慣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音色特征以及流派風格。從南北地域上來看,由于北方人的性格粗獷、豪放熱情,北方流派的曲風比較高亢、宏大,所表達的情感直接鮮明。而南方地區(qū)的曲風與北方相比,總體上來說是更婉轉靈動,感情較為細膩柔和給人一種清澈秀麗,耳目一新的感覺。
最后,明確演奏技巧。在明晰了作品的情感、確定了作品的風格之后,在演奏技巧上要懂得什么樣的演奏方式更適合整部作品情感的表達。如表現輕松活潑,可以運用滑音、剁音、歷音、花舌音、吐音以及飛指等方式;如表達細膩柔和的情感可運用疊音、打音、顫音、贈音、泛音以及疊指等技巧來修飾。例如《牧民新歌》,是著名笛子演奏家簡廣義的作品,該作品重點在于“新”,以蒙古族音樂為基礎進行了創(chuàng)新,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作之一。此曲以四部曲為結構,每一段都有它獨特的旋律特點,需要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來表達情感。樂曲的第一段為慢板,需要運用打音、抹音、氣息鼻口并用,口風舒緩來表現身處草原的那份寧靜;第二段是以小塊板來表達歡快的情緒,需要演奏者運用雙吐和三吐的技巧以及跳躍的節(jié)奏型的演奏方式進行表達;樂曲的第三段節(jié)奏漸緩、旋律舒展,表現牧民身騎飛馳的駿馬自豪高歌,需要演奏者將音調拉寬,運用倚音、送音、打音、迭音等裝飾音來表達;第四段情緒逐漸走向高漲,運用了調式對比的手法,音樂在高音區(qū)轉宮調式,色彩明亮新穎,運用了笛子技巧中的連續(xù)的三吐聲效果,模擬馬蹄聲,其中還需要運用花舌、飛指、顫指等技巧來展現出對蒙古草原的熱愛和牧場上生機勃勃的歡快景象,最終將整首樂曲推向高潮,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由此可見,在竹笛演奏過程中明確演奏技巧,能夠使整部作品的層次感更強,韻味十足,情感更為飽滿、豐富。
二、演奏技巧的合理運用
在竹笛演奏過程中,速度的調控、力度的控制、氣息的運用、音色的表達成為音樂運動狀況,演奏者能將其情感與音樂運動的方式很好地結合來完美地呈現一部作品,需要對音樂表現手法充分的把握。
首先,速度的調控。竹笛演奏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速度的調控也就是節(jié)奏的掌握。一部作品中包含或快或慢的節(jié)奏,演奏速度的不同使作品的情感有層次感,快的演奏速度可以把作品推向高潮,慢的部分情感的表達更為細膩柔和。演奏者需要注意吹奏的速度,速度加快時要有條不紊,速度減慢時確保穩(wěn)定不能操之過急,最終將作品自然而然地呈現。
其次,力度的控制。竹笛演奏力度的處理尤為關鍵,力度強弱的處理影響著整部作品的情感表達。一般來說,竹笛演奏中力度的控制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旋律增高力度增強,旋律降低力度減弱。力度的強與弱應根據旋律的變化而定,優(yōu)秀的演奏者可以很好地控制力度,在強與弱之間自由變化,并能夠融入自身對作品情感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旋律的走向,將作品的情感傳遞。
再次,氣息的運用。竹笛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能夠掌握并運用好氣息對作品的演奏效果會起到提升的作用。如表達情感的逐漸推進,在氣息的運用上應隨著情感逐漸加強,如表達哭泣悲傷的感情可運用氣息的斷斷續(xù)續(xù),或強或弱的方式進行氣息的調整。如作品《寒江殘雪》,是竹笛曲目中訓練氣息最為常見的曲目,運用婉轉細膩的旋律展現了一幅冬去春來的景色,仿佛感受到了初春的腳步緩緩走來,帶走了冬雪帶來了春色。此曲對氣息強弱的控制有很高的要求,采用G調低音大笛演奏,需要在低音笛上的高、中、低三個音區(qū)保持平衡統(tǒng)一,運用內在的動力在相對的平靜的曲調中保持氣息的平穩(wěn)。氣息的運用對于演奏者來說是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吹奏是要收緊腹部,運用氣息來表達不同的音色,無論高音還是低音,強音還是弱音都需要音色的豐潤飽滿。想達到純熟地運用氣息在訓練時可以先從中音開始練習,熟練之后再練習高音和低音,然后根據不同的音色運用不同的演奏方式。
最后,音色的表達。音色與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它是一部作品中情感表達的載體。在樂譜中并不會標注音色表達的方式方法,它需要演奏者對作品的深刻理解,了解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悲傷的、歡快的,是奔放的、是柔情的還是情感多元化的,不同情緒的表達所用的演奏技法也有所不同。音色的準確表達需要演奏者長時間的訓練,能夠充分理解作品的情感,并能夠處理好不同音色之間的轉換,將作品的情感更好地表達出來。
三、竹笛演奏者的素質培養(yǎng)
要想提高竹笛演奏的水平,更好地表達作品的情感,演奏者除了要了解作品背景,提升演奏技巧水平之外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一部作品的呈現蘊含著演奏者自身素質,演奏者應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在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同時還要注意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學會觀察身邊的環(huán)境、人物、事件來豐富自己內心的情感,這樣才能在竹笛演奏過程中將不同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從而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有效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如作品《野營路上》用兩支同調梆笛演奏,表現人民子弟兵野營訓練中威武雄壯、堅定不移的精神風貌。梆笛是北方笛子的代表,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于舌上技巧的運用。此曲引子運用相對悠揚的笛聲描繪紅日東升的景象,接著Ⅱ聲部出現了號角般的音調,描寫戰(zhàn)士應召集結出發(fā)。第一段,笛子同度奏出了威武雄壯的主題旋律,塑造了人民子弟兵朝氣蓬勃地踏上征途的音樂形象,主題重復時Ⅱ聲部以軍鼓般的雙吐音型相烘托很有氣勢,也增添了野營路上畫面的層次感。第二段,舒暢豪邁、優(yōu)美如歌的復調旋律,與前段形成鮮明對比,抒發(fā)著戰(zhàn)士面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和忠誠的情懷。第三段,與第一段氣勢相呼應,形成了更為威武雄壯的音樂氣氛,象征著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堅定不移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根據自己聲部在復調中所處的不同情況做演奏處理,使兩聲部形成水乳交融的既獨立又統(tǒng)一的整體。
這首曲子不僅體現了演奏者技巧的運用與處理,更吸收了北派笛子歷、滑、吐、剁和飛指顫音等技巧。低音要漂亮,強弱幅度要大,而高音又要穩(wěn)定是本曲的最大困難,需多下功夫。演奏時要情深意濃,還需明晰作曲背景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懷,這需要演奏者具備高深的藝術素養(yǎng)。
總之,在竹笛演奏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是尤為重要的,它需要將演奏技巧和作品情感相互融合,且要達到很高的標準才能使整部作品更好地呈現。因此,要求演奏者嫻熟地運用演奏技巧,對作品要有正確理解和分析,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夠逐步提升竹笛演奏過程中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張毓.竹笛藝術的表現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6,(10).
[2]李貴中.竹笛演奏過程中情感表達淺析[J].黃河之聲,2017,(4).
[3]曲廣義.笛子教學曲精選.人民音樂出版社[J].1995,(5).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