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
摘 要:革命文化教育類題材作品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學這類課文,應基于兒童的視角,從兒童的認知出發(f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育人。文章以部編教材一至三年級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為例,探討如何進行革命文化教育類課文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文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0-0038-02
革命傳統(tǒng)文化類題材的作品肩負著與其他課文不同的育人功能。革命文化題材作品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兒童的生活、認知及情感存在現(xiàn)實差距,需要語文教師運用教學智慧,提升這類課文教學的實效。本文主要對基于兒童視角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教學進行探討。
一、基于兒童視角,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的起點應是教師對學情的研判。革命文化題材的作品所發(fā)生的年代距今時間較長,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較遠,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歷史背景、生活事件,甚至是作品中出現(xiàn)的小物件可能是陌生的,可能是充滿困惑的,也可能是新奇、感興趣的。為此,教師在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時,需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以及困難,立足兒童視角,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低年段的閱讀教學要著眼于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毛澤東主席,《難忘的潑水節(jié)》中的周恩來總理,《朱德的扁擔》中的朱德總司令……這些讓人敬仰的領袖們的名字,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他們對革命領袖和對普通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會產生區(qū)別之感。因此,在講授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采訪家長,了解這些革命領袖,直觀感受爺輩、父輩對革命領袖的敬仰之情。這樣,能直接拉近學生與文中人物的情感距離,激發(fā)學生進一步了解革命領袖的學習興趣,奠定崇敬革命領袖的情感基調。
革命文化作品中所講述的事件,都是歷史中的真實事件?!冻运煌诰恕分?,毛澤東主席為解決鄉(xiāng)親們的吃水問題,帶領鄉(xiāng)親們挖井?!峨y忘的潑水節(jié)》,講的是1961年敬愛的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故事?!吨斓碌谋鈸分v述的是在井岡山打游擊時,朱德總司令和戰(zhàn)士們一道去挑糧的故事。這些課文體現(xiàn)出革命領袖與人民心連心,深受人民、革命戰(zhàn)士的信任和愛戴。由于學生對人物的陌生感,與時代的距離感,情感上的隔閡會使他們很難體會文本所表達的人物情感,教學也難以實現(xiàn)思想教育之效。
因此,在教學課文之前,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井”為何物?為何要“打井”?學生只有了解了這些挖井的原因,才能切實感受到打井是解決鄉(xiāng)親們日常生活問題的重大事件,深刻體會到鄉(xiāng)親們飲水思源,對毛主席充滿感激和愛戴之情。教師在教學時還要在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上確定教學內容,抓住故事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推測、還原歷史場景,引導學生聚焦故事情節(jié),拉近與革命領袖的情感距離。
2.從學生的學習困難出發(fā)
中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以識字寫字為主,閱讀訓練也是重點。學生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簡單提取信息,幫助自己理解閱讀內容,培養(yǎng)語文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素養(yǎng)??紤]到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這些是陌生的地點、陌生的人物、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主題。例如,學習《朱德的扁擔》時,學生會產生很多疑問:井岡山在哪里?那里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朱德是誰?為什么他們要去挑糧?山高路陡,挑糧不累嗎?戰(zhàn)士們?yōu)槭裁匆阎斓碌谋鈸仄饋??為什么朱德又要去找來一根扁擔,還要寫上“朱德的扁擔”,并堅持和戰(zhàn)士們一起去挑糧呢?作為首長,為什么朱德要這樣做?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時在學生的學習困難處介入、引導,為他們答疑解惑。
二、基于兒童視角,確定教學方法
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陳先云先生指出:要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尋求教材在語言文字、價值與教學取向之間的結合點和著力點。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具有較強的思想教育性。這類課文是根植革命傳統(tǒng)“紅色”基因的載體。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不能偏重思想教育,把這一類課文上成空洞的說教課、思想教育課,過分拔高要求,破壞語文教學的本質,應既關注人文主題的有機滲透,又注重語文要素的落到實處。
1.立足學段目標,落實教學任務
編排在中低學段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也承載著落實學段教學重點的目標。安排在第一學段的課文主要用來識字、寫字、朗讀、積累。例如,低年級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jié)》三篇課文,認讀13個~17個生字、學寫7個~9個生字都是要重點完成的教學任務,朗讀課文、訓練朗讀能力也是要完成的學段教學目標。而安排在三年級上冊的《不懂就要問》《手術臺就是陣地》除了完成相應的識字、寫字的教學任務外,還要落實單元的語文要素。例如,《不懂就要問》要落實的是所在的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妒中g臺就是陣地》要落實的是所在的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時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因此,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要做到依據教材編者的意圖,立足學段目標實施教學。
2.扎實語言訓練,品味語文之趣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根本。革命傳統(tǒng)類課文的教學也應該基于兒童視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搭建豐富多彩的語言訓練平臺。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有許多陌生的新詞,文中長句子較多,對學生來說較難。教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先讀好長句子中的關鍵短語“挖了一口井”“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帶領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再將短語融入長句中,這樣朗讀完整的長句子就不費力了。從讀好短語,再到讀好長句,學生不僅能學會根據語義停頓的方法,而且能讀懂句子的意思。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這樣的語言訓練是扎實有效的。
3.關注細節(jié)描寫,感受人物品質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的課文一般是通過具體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塑造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借助文本,關注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描寫,走近人物,體會人物的品質。例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描寫了鄧小平爺爺植樹的場景,文章用一連串的動作描寫,準確、生動地為學生呈現(xiàn)出當年鄧小平爺爺植樹的場景,使做事一絲不茍的鄧小平爺爺?shù)男蜗筌S然紙上。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鄧小平爺爺?shù)膭幼鳌熬牡靥暨x”“小心地移入”“揮鍬填”“仔細看看”“扶正”。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通過朗讀提取文本關鍵信息的能力,也能讓學生清楚地了解鄧小平爺爺植樹的過程,感受鄧小平爺爺認真的態(tài)度,學習鄧小平爺爺做事一絲不茍的品質。
4.拓展延伸主題,加深人物理解
語文教學的內容不能僅限于課堂,應該向更廣闊的空間延伸,教師教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時更應如此。例如,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后,教師可補充雷鋒的動人事跡,“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向學生推薦閱讀《雷鋒的故事》《雷鋒日記》;組織學生觀看關于雷鋒的電影。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歷年的3月學雷鋒月中,社會、學校、社區(qū)組織了哪些學雷鋒主題活動,適當開展以學雷鋒為主題的朗誦會,制作學雷鋒主題的手抄報,舉行“學雷鋒我行動”等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領悟革命文化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感受革命文化的崇高內涵。
綜上所述,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主題的課文教學要注重革命文化教育和語文要素學習,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編排的特點,讓革命文化教育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攜手并行,相得益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蔡尤臻.弘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紅色精神——初中語文“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教學探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0(05).
[2]周明環(huán).淺談部編版小學語文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的教學[J].天津教育,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