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柳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的發(fā)展高度,提出了“四個尊重”,并且把尊重勞動放在“四個尊重”之首,突出體現(xiàn)了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202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7月,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各大中小學掀起了勞動教育的熱潮,有的學校專門為學生建立了勞動實踐基地,有的學校帶學生到很遠的地方體驗農事活動,更有不少學校轟轟烈烈進行各種勞技競賽,留下很多形式主義上的照片。
筆者認為,勞動活動不等于勞動教育,真正實現(xiàn)教育過程要讓勞動結果有教育意義、起教育作用。單純地“打卡”“交照片”“出一次汗”是沒有勞動教育深度的。真正的勞動教育是心的教育,必須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學生的生活日常和成長必需。勞動教育應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為起點,營造充滿生活氣息的教育環(huán)境。只有把勞動教育放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小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生活的體驗,獲得生活的樂趣,從而增強獲得感、幸福感,才是有生命力的勞動教育。
一、立足校內日常勞動,培養(yǎng)勞動習慣
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勞動的影子。對于小學生來說,學校日常值日就是最好的勞動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睕]有實踐的教育就像“空中樓閣”,勞動的雙手才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
對于學生的日常值日,首先,一定要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是自己的義務與責任,樹立勞動意識。其次,對于每一項值日任務一定要有明確的要求和勞動技能的示范,教師或者勞動技能較強的家長可以對學生加以引導。如,地怎么掃、怎么拖,桌子怎么擺,黑板怎么擦,值日生之間怎么配合,勞動工具怎么用……都要明確示范。再次,對學生的值日一定要作好記錄和評比。要實行值日小組制,輪流當小組長。小組內要評比“最佳值日生”小組間要評比“最佳值日小組”,樹立標桿、正向引導,提高質量意識和合作意識,才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最后,正確對待勞動,不要把值日當成獎罰手段,避免學生輕視、討厭勞動,從而讓學生從內心真正喜歡勞動、享受勞動。
二、扎根家庭日常勞動,歷練生活技能
《綱要》里提及的勞動分為三部分,其一就是“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提出“立足個人生活事,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衛(wèi)生習慣培養(yǎng),樹立自立自強意識”。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家校溝通讓家長成為學生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協(xié)助者。
家務勞動要有計劃性,根據(jù)一到六年級年齡特點分階梯地對學生提出要求,列出家務任務單,難度逐漸加大。每個年齡段的家務勞動可以分兩個層面:一個是必須完成的,生活自理方面的,如,自己的衣服疊放、內衣褲的清洗等。另一層面,是家庭共同勞務,如,洗碗、拖地、煮飯等。第一層面的家務勞動必須由學生獨自完成,第二層面的家務勞動可以根據(jù)學業(yè)情況有選擇性完成。家長要做好學生勞動的督促、監(jiān)督和評價。
家長可以積極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設備助攻家務勞動。結合學校的勞務任務和要求,可以把勞務技能強的家長勞動過程拍成視頻,放進微信群或者抖音中?!叭绾慰焖儆趾每疮B各種衣服、如何高效擦玻璃”教給學生生活化實用勞動技能。學生有了家長的親自示范與引領必定頗有興趣和信心滿滿。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們比一比家務勞動技能,錄成視頻讓班里的同學互評,家長互評,以賽促評、以賽促練。真正做到培養(yǎng)勞動興趣,歷練勞動技能,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
三、融合學科日常教學,增強勞動觀念
勞動源于生活,源于我們各個學科的教學。勞動教育如果只滿足每個星期的一節(jié)勞動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筆者認為,要充分挖掘、利用每一個學科的勞動教育內涵。每個學科所教知識背后都有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如,語文課上學了《端午節(jié)的由來》,學生除了知道端午的由來,也可以讓愛吃粽子的學生跟著父母學包粽子,動起手來,做自己愛吃的美食。筆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勞動教育。又如,學習《二十四節(jié)氣歌》時,讓學生們親近大自然,去菜園走走,摸摸小豆子,摘摘小苦瓜,動動手,松松筋。數(shù)學課上可以讓學生嘗試制作教具、學具。音樂課上教貝多芬的曲子,還可以講貝多芬的故事,讓學生知道他的成長不僅因為有天賦,還需要持續(xù)不斷地訓練、磨練、這本身就是勞動。只有讓勞動教育滲透、貫穿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方式里,才能切實增進學生的勞動觀念。生活化的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在各學科教學中都有,從不同學科中尋找、加強、落實到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將勞動教育思想融于學科教學的各方面,做到潤物細無聲。
四、聯(lián)動社區(qū)日常生活,增加勞動渠道
勞動教育應當有開放性。教學活動、學生實踐操作活動的時間應有彈性,教學內容不應拘泥于教材,做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校社合作也是勞動教育的有力條件。社區(qū)是學生除了家庭以外最貼近的社會生活圈子。社區(qū)資源豐富,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勞動教育。有的社區(qū)有工廠,可以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有的社區(qū)有大型商場,可以讓學生去體驗家庭購物;社區(qū)有敬老院,可以組織學生去探望老人,為老人家打掃衛(wèi)生;周末也可以讓社區(qū)或者小區(qū)的工作人員帶著學生巡視社區(qū),維持秩序,增強小主人的意識感、責任感。加強學校與社區(qū)的聯(lián)動,讓社區(qū)生活豐富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讓中小學生真正體驗勞動的快樂。勞動教育的主體是多樣化的,不僅是科任教師、班主任,也可以是家長、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敬老院。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在家校社聯(lián)動配合上。
總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小學階段是勞動教育最關鍵的時期,只有把勞動教育扎根我們學習生活的日常中,這樣的勞動教育才能持續(xù),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從最簡單、自身最需要的做起,才能從中感受到勞動教育的樂趣,才能培養(yǎng)勞動教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的觀念。這是學生未來生存和未來發(fā)展的需要。立足實際,形成有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育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