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凌
內容摘要:華文教育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它是以教授語言文化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一種特殊的國際性教育。隨著中國各方位綜合實力的提高,在國際上逐漸處于前茅地位,致使華文教育在國際上地位逐漸提升,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文章通過梳理華文教育的歷史、特征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趨勢,為華文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歷史 特征 發(fā)展規(guī)律
華文教育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它是以教授語言文化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一種特殊的國際性教育。隨著中國各方位綜合實力的提高,在國際上逐漸處于前茅地位,致使華文教育在國際上地位逐漸提升,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一.華文教育的歷史
1.華文教育的萌芽。據史書記載中外交往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唐代由于政府與外國官方朝貢關系密切,促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與發(fā)展,彼時已有眾多國人移居至東南亞[1]。宋代,由于北方少數民族混戰(zhàn),時逢造船技術不斷完善,海上交通四通八達,為躲避戰(zhàn)亂許多南方人到東南亞一帶生活,同期不少南方人隨船到東南亞一帶開展貿易。明代初期,鄭和被委派遠航拉開開發(fā)南洋的帷幕。明代中后期,由于東南亞地區(qū)開發(fā)需要大量勞動力,許多國人被吸引至東南亞工作并移居。明代后期,菲律賓馬尼拉形成當時首屈一指的華人社會。由于我國與日本海上貿易頻繁,長崎、平戶出現“唐市”[2]。到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實施“海禁”政策,嚴重打擊民間航海貿易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了讓子女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海外華人華僑開始獨立創(chuàng)辦學堂以滿足自身的需求。據史料記載早在1690年明城書院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開辦。此后,在許多華人居住的地方都創(chuàng)辦起書院或私塾,為華文教育開創(chuàng)了先河[3]。
2.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時期。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入侵,清政府被迫開放。多數華僑以契約華工身份被迫至美洲等地從事重體力勞作,適逢北美、澳洲“淘金熱”吸引眾多華僑到海外謀生[4]。清政府迫于國內維新派以及以孫中山為首革命派的壓力,對華僑實施懷柔政策,推動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東南亞乃至北美紛紛建立華文學校:如中西學校、中華義學等[5]。海外華僑因當地教師資源貧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紛紛將子女送回國接受教育,國內華僑教育就此展露頭角,如清政府在1906年創(chuàng)建第一所位于南京的華僑學校暨南學堂[2]。隨后不少愛國人士向國內捐助資金鼓勵國內辦學推動國內華僑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3.華文教育的低谷期。二戰(zhàn)以后由于殖民統(tǒng)治垮臺,許多先前被統(tǒng)治的殖民地相繼獨立解放,建立新的國家。停留在當地勞作的國人為謀求生存紛紛加入居住國國籍,華僑教育逐漸轉變?yōu)槿A文教育。華文教育被東南亞各國實行的同化政策阻礙難以發(fā)展。戰(zhàn)后由于各方面發(fā)展受到阻礙,歐美非的華文教育一度處于低迷狀態(tài),如非州華文全日制學校毛里求斯相繼關閉[2]。海外華僑教育發(fā)展步履艱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對此出臺相應政策,先后創(chuàng)建了7所歸國華僑補習學校以維系華文教育的發(fā)展[1]。
4.華文教育的復蘇期。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外交關系緩和。東南亞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發(fā)展,放松對華文教育管制。當時,馬來西亞因其擁有比較完備的華文學校體系成為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最發(fā)達的國家。華文教育在國內也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如:開設華僑華裔青少年夏(冬)令營、中國語言文化學校等。華文教育隨之出谷遷喬,在全球范圍內出現“華文熱”。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在美國的大專院校中,華文課普遍均有開設,開設課程的學校達到四五百所[6]。
二.華文教育的特征
1.華文教育的多樣性。首先是辦學形式多樣,主要包含正規(guī)學校、業(yè)余學校、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7]。正規(guī)學校中包含國民學校、國民性學校、獨立學校等多種類型[8]。業(yè)余學校是華文學校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部分業(yè)余學校由華人社團組辦;一部分由正規(guī)華文學校兼辦。家庭教育包含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家庭中聘請華文家庭教師對孩子進行華文教學;第二種是華文教師在家中開設課堂進行教學;第三種則是家庭配合華文學校進行教育。社會教育包含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各種節(jié)日和文化藝術活動,它是華文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9]。其次是教材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由于每個國家華文教育發(fā)展不同,因此在華文教育教材的選擇上也存在差異。再者是辦學主體多樣性,包含海外華人華僑辦學的華校、華文系或華文課程由海外正規(guī)學校開設,以及由當地政府創(chuàng)辦華文課程的學校[10]。最后是教學手段多樣性包括面授教學、函授教學、廣播電視教學以及計算機網絡教學等。
2.華文教育的國際性。華文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國際化。首先教學體系國際化,華文教育包含范圍廣,不僅包含國內面向海外留學生的華文教育,還包含在所在國受教育者所接受的華文教育[11]。其次,國際化的教育教學經驗。華文教學研討會為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彼此經驗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一個平臺,使其更具國際化,如第一屆在首都北京盛大召開的華文教學研討會,共有19個不同國際、地區(qū)的與會代表和國內3所中國語言文化學校的與會代表參與研討[12]。
3.華文教育的特殊性。華文教育的內涵決定華文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華文教育包含漢語言文學和中國文化教學,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瞻顧漢語言文學和中國文化教學,遵循二者特殊的教學規(guī)律。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華人華僑從小受所在國文化熏陶,如何引導他們接受文化的差異性解決沖突顯得尤為重要[13]。因此文化教學必須要反應中國文化的特征。
三.華文教育的趨勢規(guī)律
1.學習方式現代化。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趨之若鶩,面對愈來愈大的漢語學習需求,教師及教材短缺等問題被逐漸放大。21世紀以后,隨著信息技術大幅應用于教育領域,教育逐漸發(fā)生變革。2001年涌現了漢語教學網站——“網上北語”,此網站的開通意味著中國對外漢語教育進入互聯(lián)網新時代[14]。2020年襲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僅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的發(fā)展,而且也嚴重影響留學生的教育。在此疫情下,以互聯(lián)網為核心的現代技術支撐了漢語教學[15]。這種顛覆過往傳統(tǒng),沒有實體學校學習的方式將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其自身特點針對性的進行個性化設計,因材施教。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5G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yè),給予互聯(lián)網遠程教育極大的便利。未來這一無形的學校形態(tài)將會持續(xù)存在,與傳統(tǒng)有形的華文學校形態(tài)共存,無形的學校形態(tài)將不斷豐富傳統(tǒng)有形的華文學校的辦學與教學,共同推動華文教育的發(fā)展。
2.整合國內外資源,協(xié)同發(fā)展。為了有效推動華文教育進一步發(fā)展,應當綜合國內外資源,形成覆蓋廣闊、連通順暢的華文教育體系。從國內方面來看,搭建由國務院僑辦牽頭的華文教育工作網,由其擔任主要的領導者、組織者;華文教育基地單位負責眾多研究工作;各個教育機構(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是國內華文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如基地單位應立足于不同國家不同國情開設相應課程以加強華文教育學科建設,使課程更具有針對性。同時應加強對華文教師師資的培訓,采用海外與國內華文教師相互溝通交流的培訓方式。每年寒暑假開設華文教師進修班,幫助海內外華文教師提高漢語及知識水平,此外聘請海內外華文名師坐鎮(zhèn),借此進修機會,促進彼此之間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國內應派遣專家團及時到海外的華文機構參觀、交流,及時掌控海外華文學校的動向為華文教育制定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3.發(fā)展迅猛,生機勃勃。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各方位綜合實力的增強,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擁有一席之地,日益擴大對世界的影響,致使華文教育的經濟價值進一步提升,華文教育發(fā)展蒸蒸日上。此外,華文教育也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愈來愈多國內大學開辦華文教育學院或獨立的華文教育大學,提供給華僑華人子女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翱鬃訉W院”在海外落地生根,弘揚中國文化,教授漢語,提供給外國人更多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機會,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推動中國文化和漢語面向世界,增強文化自信。國內也成立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加強與海外高校的交流與研究,推動華文教育事業(yè)更快更好的發(fā)展。華文教育的發(fā)展表明中國持續(xù)擴大對外開放,密切國與國之間彼此的交流與合作對華文教育地位的提升和發(fā)展的蓬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華文教育將持續(xù)發(fā)展迅猛,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張向前.世界華文教育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
[2]林蒲田.海外華文教育溯源[J].海外華文教育,2000(01):22-41.
[3]彭俊.華文教育的百年軌跡和發(fā)展規(guī)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40-44.
[4]葉靜.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5-18.
[5]馬興中.華僑華文教育的回顧與前瞻[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02):3-5.
[6]耿紅衛(wèi).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梳理[J].東南亞研究,2009(01):71-78.
[7]林去病.當今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的特點[J].南洋問題研究,1992(01):73-81.
[8]連志丹,唐微文.論華文教育的特征構成[J].海外華文教育,2002(04):1-8.
[9]陳震.試述海外華文教育的模式及特點[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1):37-39.
[10]孫清忠.近年來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狀況概述[J].社會科學家,2005,(6):200-201,205.
[11]唐燕兒.海外華文教育:趨勢、問題與策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04):3-5.
[1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李鐵范.華文教育學科建設及高級人才培養(yǎng)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5(10):93-94.
[14]潘懋元,張應強.華文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價值的彰顯[J].東南學術,1998(03):23-27.
[15]“新冠疫情對國際中文教育影響形勢研判會”觀點匯輯[J].世界漢語教學,2020,34(04):435-450.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