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種媒介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我任教的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第二小學開展“小龍人電影藝術鑒賞課程”,旨在豐富課程資源,把電影引進學校教育教學課程,將電影課程與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結(jié)合,與學科教學相結(jié)合,與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德育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愉悅身心、享受童年、開發(fā)智力、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品質(zhì),讓學生體驗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作為早期電子媒介的代表,電影在20世紀初產(chǎn)生的強大社會影響力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早在20世紀20年代,法國巴黎就成立了電影俱樂部,并提出電影教育的目標。對我國青少年來說,電影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消費方式。
豐富學科教學資源,推進學校課程改革
本課題研究將基于線上線下影視資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探索出一種新型應用模式,讓信息化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服務學校、服務學生。
學校秉承華中師范大學的陽光教育理念,汲取惠州山水之靈秀,以生命哲學為基礎,以地名“龍”與“惠”為學校文化理念的基本元素,提出了“過一種生長性靈的學校生活”的教育理念和“龍的傳人,惠的少年”的育人目標。本課題研究是將影視課程變成兒童學校生活的一部分,把電影文化納入學校文化建設的一種探索。
電影藝術表達的獨特性、內(nèi)容承載的豐富性、傳播手段的便捷性、教育功能的有效性,賦予了電影強大的娛樂功能、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電影課程的開發(fā)對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必備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的形成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利用優(yōu)秀電影資源,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利用線上優(yōu)秀的電影資源,通過電影鑒賞這一新型教學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小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根據(jù)《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結(jié)合學校辦學理念,組織課題組相關教師專門編制適合小學生觀看的電影推薦目錄并發(fā)布。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將電影目錄中的相關電影編寫成校本讀本—《觀影指南》,明確每一部影視的觀看目標、要求,明晰注意事項及活動安排。
在定期組織學生觀影的基礎上,開發(fā)“電影鑒賞”校本課程,組織學生開展電影鑒賞活動,撰寫觀后感或影評;設置諸如電影歌曲展演評比、電影劇本片段展演評比等拓展性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吸收電影中豐富的營養(yǎng),使其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領略電影中的真善美,提高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開展以電影故事創(chuàng)編、劇本征集、電影配音、電影攝制等為主要形式的電影藝術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成為電影鑒賞的審美主體,憑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情趣,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品味,從中獲得美感,提高審美意識和能力。
開設影視鑒賞課程,促進學生心智成熟
精心選片。為提高學生對電影的欣賞能力,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校通過教師參與選片的辦法,結(jié)合低、中高段年段學生的階段特點,在選取國產(chǎn)電影時,采取分專題的方法,選擇觀看學習“動物動畫專題”“藝術家傳記專題”“紅色專題”“科普知識專題”“成長青春勵志專題”等。
精心挑選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學校教育活動緊密相關的歷史題材或歷史人物影片,提供藝術家傳記專題和紅色專題的電影給學生觀看。例如,適合低年段觀看的藝術家傳記專題的電影有《小兵張嘎》《雷鋒》等;適合高年段觀看的藝術家傳記專題的電影有《開國大典》《周恩來》《火燒圓明園》等。
精心挑選思想健康、格調(diào)清新、情感高尚、藝術性強,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情感影片。例如,適合低年段觀看的成長勵志電影有《海洋朋友》《會說話的風箏》《烏龜也上網(wǎng)》;適合高年段的成長勵志電影有《媽媽,再愛我一次》《燭光里的微笑》《摔跤少年》等。
精心挑選與義務教育教材目標和內(nèi)容相吻合或相輔相成的科普影片,形成電影與學科課程的直接對應關系。輔助低年段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影片,語文課程的教學可以配合觀看經(jīng)典名著改編電影,如《南極企鵝》《司馬光》《烏鴉喝水》《咕咚來了》等;輔助中高年段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影片,語文課程的教學可以配合觀看經(jīng)典名著改編電影,如《草房子》《城南舊事》等。
與德育工作相關教育的科普知識的影片有《校園安全教育地震系列電影科教片之一—地震后青少年心理干預與重建》《校園安全教育地震系列電影科教片之二—中小學生地震逃生與自救》等。
教師導看。在學生觀影前,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介紹電影的主要內(nèi)容,如觀影前向?qū)W生介紹影片的背景、意義等,也可以在觀影過程中,根據(jù)需要邊看邊向?qū)W生講解,也可以在觀影后提出思考。
學生觀影。其一,按班級集中觀影。每周星期三下午,各班班主任組織本班學生觀看影片。其二,按不同年段集中觀影。每個月學校確立一個觀影系列,每個年段確定一個觀影專題,由課題組長組織各年段的學生在學校多功能會議室集中觀看。例如,四月份學校確立的是“情感系列”,低、中、高年段確定的觀影主題分別是“親情”“友情”“愛國情”,我們分別挑選了《媽媽,再愛我一次》《四個小伙伴》《狼牙山五壯士》等影片,組織相應年段的學生集中觀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其三,按學生需求個別觀影,即家庭觀影。為了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可以讓學生依照自己的喜好在家觀影。
觀后活動。首先,書寫電影觀后感。該課程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討論與分享,教師也適當指導學生從主題、人物、語言特色等角度評論電影。其次,選擇經(jīng)典電影片段進行表演,主要是肢體表演和配音表演,讓學生對人物角色及內(nèi)心有所感悟。最后,制作微電影。制作微電影主要是鼓勵學生學會用簡單的器材(如手機)拍攝和制作。我?;凇斑^一種生長性靈的學校生活”的辦學理念,十分重視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我校在“小龍人電影課程”中,鼓勵學生在觀影之后自己動手拍攝制作微電影,希望通過眼手并用的方案培養(yǎng)小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目前,我校學生微電影處女作已初步成形,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拍出的微電影頗有味道,有《年味》《寄居蟹的冬天》《太陽能—保護環(huán)境》《尊老愛幼》《我的假期生活》《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等。從微電影主題的選擇、劇本的創(chuàng)作、拍攝的方法和剪輯的形式上看,我校學生都獨具個人審美情趣。
(作者單位系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