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馳 吳譚銳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將武術刻板效應對當代武術傳播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造成武術刻板效應的原因有武術影視作品傳播、武術競技化和媒體報道這三個方面,武術刻板效應對現(xiàn)代武術傳播有利的同時也會使大眾對武術認知產生偏頗。建議作為武術教育工作者要盡自己所能為讓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武術,特別是對于武術的分類、作用等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其次,社會大眾應該要善于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深入了解武術。
1 刻板效應與武術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是心理學上一種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也稱“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或個人評價,認為某些事物具有特定的性質,從而忽視事物之間的個體差異。通過刻板印象可以快速的對一些事物進行一定范圍內的判斷,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但是這些刻板效應大多是偏見或錯誤判斷。武術刻板效應是人們通過不同認知渠道對現(xiàn)代武術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對練習武術的人或武術運動形式具有的一種固定看法。社會刻板效應是經過兩個途徑形成的:一是直接與某人或事、某群體接觸,通過認識事物將其特點固定化;二是由他人間接信息影響形成,間接的信息影響,就是刻板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
2 武術刻板效應的表現(xiàn)及內在矛盾
在武術項目中,刻板效應的表現(xiàn)之一是武術練習者能對抗,武術是一項具有技擊性的運動。從20世紀80年代起的影片《少林寺》起,諸多武打影視作品的熱播,引起廣大人民群眾對武術的關注。并通過武打影視作品樹立了諸多武術英雄人物,例如,李小龍、李連杰、成龍等聞名世界的武打角色,在他們帶來的眾多作品里,都體現(xiàn)著中國武術的技擊性,影視作品中的打打殺殺已經成許多人的心目中成為了中國武術中最為重要的價值和功能。另一方面,“影視武術”也在不斷地根據(jù)“影視文化”的特征和需求,向世界傳播著一種“另類”的“失真”的中國武術,進而導致世界范圍內民眾對中國武術認知上的“偏頗”。武術的技擊性特點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一種刻板印象。但由于現(xiàn)代武術競技化的發(fā)展,武術的套路化、體操化逐漸成為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武術多以套路演練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造成武術是花架子的刻板印象。
通過以上兩種刻板印象的表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一種是武術具有技擊性,一種是武術沒有技擊性,這兩種刻板印象呈現(xiàn)相互對立的關系,又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武術兩種刻板印象的矛盾是來由于人們最初通過武打影視作品對武術產生的武術具有技擊性的認知與通過現(xiàn)代武術競技化、套路化的表現(xiàn)形式產生的武術沒有技擊性的認知之間的落差以及沖突。這一矛盾會導致現(xiàn)代社會武術傳播受限,社會大眾對于武術失去信心失去期待,降低了武術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地位,以至于大眾更樂于去學習一些國外新興體育項目,例如,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擊等具有明顯技擊性的運動項目,再例如,瑜伽、健美操、啦啦操等具有無技擊性且健身娛樂效果更佳的運動項目。
3 武術刻板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
刻板印象是關于人們對某個群體或事物的固定觀念、認知和評價,是一種對特定社會對象的認知圖式。在面對特定事物時,人們常常受到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制約,其加工過程常常過分簡單化或概括化,具有主觀性和偏見性,無法清楚地了解和認清事物的真實情況,導致人們在不自覺地使用刻板印象后,往往產生很多的負面效應。
3.1 武術影視作品對武術的傳播
“影視武術”加快著中國武術的世界傳播速度,擴展著中國武術世界傳播的范圍。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歐洲人了解中國武術的途徑:70%以上的被調查者是通過中國的武打電影知道的,較典型的是由中國的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武打明星主演的電影,還有30%的人是從教師那里學到或者看各種資料中獲得”。武術影視作品具有傳播快速、簡單、方便的特點,武術影視作品對武術傳播的效果是尤為顯著,通過影視作品大眾可以快速的對武術印象形成一定認知。但由于武打影視作品的深入人心,武術打打殺殺的形象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刻板印象,恰恰導致了大眾對于武術文化的片面認識,產生了誤讀。
3.2 武術入奧與競技化
隨著西方競技體育思想的深入,現(xiàn)代武術不斷為進入奧運會而努力,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一直為武術進入奧運會成為奧運會項目堅持不懈,國際武聯(lián)對《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的修改,以制定和優(yōu)化評分方法為核心,制定指定動作和難度創(chuàng)新動作的標準,推動著競技武術朝向“高、難、美、新”的方向發(fā)展。隨著競技武術的發(fā)展對于武術難度動作要求越來越高,武術的競技化導致武術在大眾面前展示了無技擊性的一面,不管是學校武術、健身武術多采用套路化的形式。武術又一刻板印象在大眾內心扎根,武術成為了人們心中體操化的武術。
3.3 媒體報道與網絡營銷
近年來,進入到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急速的時代,網絡越來越普及,網絡用戶和網站數(shù)量劇增,這使得中國傳統(tǒng)武術信息數(shù)量日益龐大,內容較為廣泛,伴隨新媒體的出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武術傳播方式越來越便捷,但是在信息資源的組織與控制方面還未形成較為完善的組織形式,使得部分信息具有虛假性。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過,閆芳,自稱“經梧太極”第一代傳人門下弟子近百,可凌空發(fā)力,隔空氣打飛數(shù)人。后被央視臺記者爆出,閆芳隔空打人只是騙術,表演成分極高。經過這些騙術的“領頭”,這不僅不能吸引人練習傳統(tǒng)武術,反而讓更多人開始懷疑傳統(tǒng)武術了。類似這種的新聞媒體報道層出不窮,媒體通過網絡直播博取眼球,賺取利益,不管報道的內容屬實不屬實,只要有人看就是好新聞的報道理念,給武術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造成大眾認為武術真的就是所謂的騙術。
4 刻板效應對當代武術傳播的影響
刻板效應對于當代武術傳播的影響既有利有弊,利在于,通過刻板印象可以快速對武術進行認知,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武術。就像我們不能否認李小龍對“功夫”“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一樣,盡管會讓人片面的認為武術只是打打殺殺,但是同時對武術的傳播是巨大的。弊在于,各種方式的武術傳播中造成的刻板效應,使大眾武術的認知有偏頗,對武術本身的認識不夠,大部分人常受到“認知吝嗇鬼理論”的影響,不愿花費過多的精力去深入了解武術的真正內涵,但是這個過程常常過分簡單化、固有化,無法全面真正認武術的本質。人們往往只看到武術的技擊性或套路化,但是未真正去了解武術的內涵、分類等,往往以偏概全,逐漸失去了它原本的博大精深,也沒有大眾想去探尋它的博大精深。
5 結論與建議
武術刻板效應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武術影視作品傳播、武術競技化和媒體報道這三個方面,形成了武術只有技擊性、武術只是體操、武術是騙術的刻板效應。武術刻板效應在促進武術傳播的同時會給大眾造成認知錯誤的情況,不能深入的了解武術內涵。建議作為武術教育工作者要盡自己所能為讓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武術的內涵,特別是對于武術的分類、作用等方面。其次,社會大眾應該要善于用“眼見之實”去核對“偏聽之辭”,有意識地重視和尋求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