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從奮斗十幾年的北京,一下子來蘇州定居了。她對我說,蘇州是“中國最宜居的城市”,也是“最有口福的城市”,因為她覺得蘇州從古至今對待“吃”不僅認真且追求雅。猶如眼下立秋節(jié)氣前后,天地與我們,都處于未變將變的微妙時刻。天氣仍然熱著,我們的胃口依然被夏日“消耗”著,此時最適宜吃些什么呢。
荷花在這一時節(jié)長勢喜人,踏入拙政園的一刻起,你便落入荷的包圍中,荷花亭亭,荷葉翩翩,手持一個蓮蓬頭,那可真是應景。忽然,一陣秋雨不請自來,湊個熱鬧,打濕了荷花葉,也多了幾分靈動美。我們都知道,荷花全身上下都是寶,老蘇州常常用一席“荷花宴”,展現(xiàn)用美食消暑的智慧奧秘。就拿清甜的蓮子來說,潔白如珍珠,一碗百合蓮子綠豆湯,透心涼涼。路邊有老農(nóng)挑著竹簍賣著蓮蓬和剝好的蓮心,不怕無人問津,就怕被“一搶而空”。家里有小囡的,阿爹阿婆起早就煮起了蓮子雞頭米糖水,這蓮子加上雞頭米,是絕配,堪比“大珠小珠落玉盤”。做法不復雜,將蓮子和雞頭米煮熟,然后加個雞蛋,再加入冰糖,一道夏日消暑早點就輕松搞定了。
雞頭米是蘇州人的心頭寶。每年從第一波當季雞頭米采摘開始,蘇州人的那股欣喜勁兒就溢于言表。雞頭米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會買上幾斤嘗嘗鮮、或饋贈親友。素有“水中人參”之稱的雞頭米,營養(yǎng)價值極高,用它煮糖水或入菜清炒皆可。吃著雞頭米的同時,也體味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雞頭米,集結著凌晨芡農(nóng)們的汗水與辛勞,當我們還在夢鄉(xiāng)之時,芡農(nóng)們借著清朗的月光、微涼的夏風,拎著竹籃、打著探照燈,踏上了泥濘的田埂小道。收割完之后,便進入“剝雞頭米”的過程。蘇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年婦人們聚在一起“剝雞頭米”,她們手腳麻利,一掐、一掰,連續(xù)兩個動作后,圓滾滾的雞頭米就從堅硬的外殼中蹦了出來。如今有些老蘇州還買回來自個兒剝,一來圖個優(yōu)惠價,一來也給清閑的日子加點料。
蘇州人在立秋時還有吃赤豆的習俗,古時候,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服食七顆赤豆,這是因為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赤豆又有驅邪避災、保平安求健康的寓意。赤豆煮得粘稠些,成為吃豆沙,似乎更美味更暖心。
你做過最有趣的一件立秋游戲是什么?答案是:摸秋。過去在農(nóng)村,到了立秋這天晚上,瓜園菜地對外開放,小孩大人悄悄結伴去別人家的瓜園菜地里,摸回各種瓜果、蔬菜。第二天起來,誰家發(fā)現(xiàn)自己丟了一些“秋”,不會追究,反倒慶幸,因為這還吉利呢。為了讓現(xiàn)在的孩子也有所感悟,一些社區(qū)會開展改編版的“摸秋”活動。桌上擺放著西瓜、蘋果、火龍果、獼猴桃……各種水果,小朋友蒙上眼睛,摸到一個水果并猜出名字,就可以把這個水果帶回家,現(xiàn)場歡笑不斷。
一年好處,似乎都被這秋光占斷了。秋日有紅火的葉,有金色的光,有微微的熱,也有微微的涼,讓人捉摸不定又倍加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