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寫字教學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習慣,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這里的“規(guī)范”,指的是寫字要遵循筆順規(guī)則,不寫錯別字。但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小學生書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根據(jù)預防為主的原則,筆者采取了以“預”防錯字、以“趣”防錯字、 以“錯”防錯字等多種策略,從錯別字的源頭治理錯別字,學生書寫的正確率提高了很多。
一、以“預”防錯字
“預”指的是在錯別字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教師根據(jù)已有的經驗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1. 教會學生預習。
低年級學生一般是沒有書面作業(yè)的,如果讓學生直接在課堂上說出易寫錯的部首、易寫錯的字,學生就沒有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所以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筆者就逐步教給學生獨立預習的方法。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的教學為例。在預習的時候,筆者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有哪些字是需要提醒自己和同學們注意的,然后再進行課堂交流。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甜”字的右邊是甘字,里面不能寫兩橫;“暖”字是日字旁。學生在預習時能從部首、筆畫、結構等角度去觀察生字、分析生字,這不僅能將錯別字扼殺在搖籃里,還能從中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分析。
2. 做好教學預設。
很多教師對生字的教學預設比較簡單,但如果第一次生字教學就不扎實,那么學生就會掌握得不扎實;而一旦錯別字形成了,就很難糾正。所以,教師要認真做好教學預設。如某位教師在執(zhí)教統(tǒng)編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一課的生字時,先出示“扛”和“猴”字,讓學生觀察它們分別是什么偏旁,然后分析提手旁和反犬旁的異同點,接著又通過兩張圖片“■”和“■”的對比來突破難點。這樣,提手旁豎鉤和反犬旁彎鉤的差異就一目了然了。最后教師范寫反犬旁,學生人人過關。這位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以往容易出錯的地方,對漢字的難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預設特別到位,因此預防了這一類字的共性錯誤。
二、 以“趣”防錯字
“趣”指的是趣味性。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充滿童趣的,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形象生動的方法,讓學生對學習漢字產生濃厚興趣,并且加深對識字寫字的印象,減少識字的錯誤。
1. 要“趣”得科學。
學生寫錯別字都有一定的原因,如果教師對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要減少這些錯誤,恰當?shù)慕虒W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了解字理,科學識記。漢字源遠流長,對于一些學生特別容易寫錯,也特別難理解的字,不妨追根溯源,了解其根本。如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中的“冒”字,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這樣講解:“冒”在古義中等同于帽子的“帽”,本意是戴在頭上的帽子。下面的“目”即眼睛,上面部分是帽檐,之所以兩橫沒有靠邊,是不能遮住眼睛。讓學生理解了“冒”與“帽”之間的關系后,學生自然就扎實有效地學會了這個字。
(2)辨別字形 ,正確識記。漢字里面學生最容易錯的就是同音字與形近字,學生容易張冠李戴。如在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中同時出現(xiàn)“青、請、清、情、晴”這幾個形近字,學生因為不理解字意,所以容易混淆。教師要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從偏旁入手去理解字的含義,這樣學生對這類字就自然能做出正確的區(qū)分了。
(3)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歸類識記。有些漢字的結構相同、偏旁相同、部件相同,如果某個字的某個部件學生容易寫錯,那么,有這一部件的這一類字學生就都有可能寫錯。如學生會在“澆”字的右上角加一點,那么,他們在寫“饒、繞、嬈、撓”等同類字時,就有可能也寫錯。因此,在漢字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類字的規(guī)律,然后進行歸類識記。
2. 要“趣”得巧妙。
識字的趣味性最終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體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通過編故事、編順口溜、做游戲等策略,讓學生有效地減少錯別字。
(1)編順口溜。編順口溜是最簡單的方法。如學生很容易在“琴”字下面加一點,于是筆者讓學生編了一個順口溜:二王今天在彈琴。學生每次寫到這個字時,自然就會記起這個順口溜, 這樣就不會寫錯了。順口溜簡短、朗朗上口,非常易于學生記憶,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寫字的正確率。
(2)編故事。兒童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他們特別喜歡聽故事。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楓樹上的喜鵲》時,很多學生把“游”字最右邊部分寫成反文旁。于是,筆者問學生:“誰能編個故事讓大家牢牢記住這個字?”有個學生發(fā)揮想象,編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方家的孩子,頭戴游泳帽來到水池中學習游泳,他學得可認真了。這個簡短的故事讓學生頗感興趣,在以后書寫這個字的時候都會想起這個故事,這樣就不容易再寫錯別字了。
(3)編兒歌。兒歌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識記。如果教師能把一節(jié)課中的重點字詞或易錯字詞編寫在兒歌中,讓學生在誦讀中加以區(qū)別,那么學生識記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了。如在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中, “娃”“洼”都是這課的生字,這一冊還有和“圭”相同部件的其他字。于是,筆者編了一首兒歌:“有口哇哇叫,有女便是娃,有蟲變青蛙,有水是山洼,有手掛一掛?!蓖ㄟ^這種朗朗上口、輕松活潑的兒歌,學生對“圭”這一部件的字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識記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
三、以“錯”防錯字
這個“錯”指的是學生在平時書寫時容易出現(xiàn)的錯字,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錯誤資源,來防止錯誤的再次發(fā)生。
1. 教師摘錯本。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將學生平時書寫時出現(xiàn)的錯字,以摘錯本的形式及時摘錄下來,并進行歸類,然后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讓課堂教學更加扎實。
2. 學生摘錯本。
指導學生利用摘錯本積累自身出現(xiàn)的錯別字,并經常翻看、識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學習,評價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我是啄木鳥”的活動,對校園公告欄、小區(qū)廣告牌、自己的作業(yè)本、同伴的作業(yè)本中的錯別字進行檢查,做一位有心的語文學習者;還可以通過評選“作業(yè)小明星”等活動,鼓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總之,減少學生的錯別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只有努力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正確、認真地對待漢字、喜歡漢字、寫好漢字。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南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