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高月欽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社區(qū)是聯(lián)結社區(qū)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紐帶,只有家庭、學校、社區(qū)三者之間達成一致的教育目標,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加飽滿的教育?;诖?,我校開展了構建“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的實踐研究。
一、樹立“大德育”觀念,滲透全局
學校德育工作應該滲透至學校全局工作之中,通過建章立制和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德育情境教育中得到情感熏陶和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
1. 形成德育工作大格局。學校樹立“大德育”觀念,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的方向。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當前教育面臨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聯(lián)結為一體愈顯重要。為此學校加強了“三位一體”聯(lián)動教育研究,讓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續(xù)和補充,利用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主題實踐體驗活動,實現(xiàn)德育效益的最大化,逐漸形成德育工作大格局。
2. 構建立體多元的德育工作網(wǎng)。我校主張“時時是德育時,處處是德育處,人人是德育人”,構建立體多元的德育工作網(wǎng)。學校領導是德育工作領導者,德育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運轉中樞站,德育骨干教師隊伍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每個班級的德育小干部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小助手,同時樹立校家委和家長學校、社區(qū)負責人顧問參與學校管理工作的理念,定期對校家委參與學校管理能力進行培訓,努力做到學校、家庭、社區(qū)三位一體立體聯(lián)動教育。
二、創(chuàng)建“四一七”德育工作機制
學校德育工作開展應立足學校實際,統(tǒng)籌兼顧,重點突出并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特色。我校在省級德育課題“構建‘三位一體’德育工作文化鏈”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煉創(chuàng)建了“四一七”德育工作機制。
1.“四個一”活動常態(tài)化開展?!八膫€一”活動陣地,即一室,學校設立家長工作室,組建家長委員會;一堂,家長大講堂,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家長代表進校給學生做講座,帶來全新的感受和體驗;一刊,即創(chuàng)辦《蒲公英》德育宣傳???,主要宣傳教育時政要聞,記載家校合作的重要活動內容,從各班級的家庭教育“漂流日記”中選擇優(yōu)秀的教育案例,宣傳先進的家庭教育經(jīng)驗;一基地,指學校所屬的上樓社區(qū)閩臺文化交流實踐基地,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在節(jié)假日進上樓社區(qū)參加閩臺文化交流實踐活動,增進閩臺文化交流。
2.“七項親子主題”教育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校每學年推進“七項親子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注重活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系列一:讀書活動;系列二: 感恩活動;系列三: 環(huán)?;顒?系列四:好家風、家訓傳承活動;系列五: 關愛活動;系列六:誠信活動;系列七:基地實踐活動。七項活動中既有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與社區(qū)之間的互動。在親子活動中,家長陪伴著孩子再次感受童年時期的教育。家長站在兒童立場上對教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而社區(qū)通過與學校長期的教育合作,也更加深刻認識到教育和社區(qū)之間的密切關系。實踐證明,這些活動的開展達到很好的立體聯(lián)動教育效果。
三、開展“走讀平潭”研學旅行活動
為落實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fā)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及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精神,進一步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深入開展,我校也積極探索研學旅行的方式和途徑,自2018年6月開始就和《平潭時報》聯(lián)合開展了“小記者團”研學旅行活動。
1. 計劃先行,研學活動有課程。課程開發(fā)是保證研學旅行質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學校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中,每學期初由學校德育處召集年段長會議,按照各年級學習需求設置研學旅行的課程,分發(fā)《研學旅行記錄本》,內容包括“研學課程簡介”“研學準備記載”“研學過程掠影”“研學日記”,這無疑為學生如何進行研學提供了一個支架,學生按照記錄本要求進行認真詳實地記錄,就能做到研有所思,研有所獲。學校德育處還編印了《“走讀平潭”研學旅行》讀本供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研討。在研學旅行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每次活動都有很多家長志愿者陪同前往,他們主動承擔接送、攝影、后勤、協(xié)助制作簡報等工作,也為學生樹立了學習榜樣。
2. 組建團隊,研學活動有評價。為了將研學旅行落到實處,學校下?lián)苎袑W旅行教改研究經(jīng)費,組織培訓德育干部團隊,分年級開發(fā)《“走讀平潭”研學旅行》校園讀本,利用班隊會做好讀本的講解和宣傳,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走讀研學美麗的平潭,做好寒暑假的全體學生“研學旅行記錄表”,集繪畫、習作、攝影于一體,進行跨學科綜合性研學,從中選取優(yōu)秀研學成果進行全校展示。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對于研學旅行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家長也更加積極支持并主動參與到研學隊伍中,做到研學旅行視野更加開闊,更加有實效。
四、抓好省級項目建設,落實勞動教育
我校自2016年開始就重視開辟校內勞動場所,利用校門口約700平方米的空地資源創(chuàng)建“紅領巾勞動教育實踐園”,2020年8月26日通過了“福建省百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的立項。
1. 學生躬耕,深切體驗勞動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養(yǎng)成勞動習慣,學會勞動、學會勤儉。我校一向重視勞動教育評價,將勞動教育實踐情況記錄在學校制作的《學生素質報告單》,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親身感受勞動帶來的樂趣。我校重視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聘請有種植經(jīng)驗的社區(qū)農民和部分家長實地指導種植等工作。為了拓展勞動實踐活動,很多班級自發(fā)聯(lián)系社區(qū),到田里幫忙農戶收莊稼。學生通過親身勞動體驗,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他們興致勃勃地洗菜、炒菜,津津有味地品嘗自己種的菜,開心地分享勞動成果,內心深處真切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和價值。
2. 學科融合,勞動課程內涵豐富。我校倡導學科融合教育,增強勞動的綜合性學習實踐體驗,努力做到將科學、繪畫、習作、攝影、朗誦等學科內容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形成跨學科綜合實踐學習的勞動育人體系。同時對“紅領巾勞動教育實踐園”投入資金,搭建瓜棚架子和綠色植物陳列架,形成一定種植規(guī)模和設計美觀的種植勞動園區(qū),分年級組織勞動實踐體驗活動,開啟學校勞動教育改革實踐的嶄新篇章,為我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突出育人導向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學校工作任重而道遠,學校應立足校本,堅持德育守正出新,不斷深化“三位一體”聯(lián)動教育研究推動學校德育工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三者之間和諧互動的聯(lián)動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思考,我們將不斷推陳出新,實現(xiàn)“三位一體”聯(lián)動教育的時代飛躍。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