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著名高僧、文學家金堡在人生青年時代正逢明清鼎革,參與抗清義軍并出仕于南明隆武、永歷兩政權(quán)。從其奏疏集《嶺海焚余》中可以看出,金堡并非紙上談兵的文弱書生,他注重戰(zhàn)略整體布局,重視抗清義軍,并且希望從各勛鎮(zhèn)里奪回兵權(quán)收歸國家所有,并為之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手段。
【關鍵詞】南明;金堡;軍事文官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1-0041-02
明末清初著名高僧、文學家金堡雖為文士,卻因身處特殊時代而有著豐富的抗清軍事經(jīng)驗。正因如此,在兩度入仕南明政權(quán)期間,他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軍事主張,其奏疏集《嶺海焚余》中有大量相關的記載。
一、金堡在南明時期的軍事相關活動
金堡(1614-1680),字衛(wèi)公,號道隱,浙江仁和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歷任明末臨清知府、南明給事中。順治二年(1645),南京弘光政權(quán)覆滅,清軍占領杭州封地,金堡“始與姚志卓會師余杭,繼與鄭遵謙同盟江上”[1]24,并上《中興大計疏》為隆武帝畫策,鼓勵其御駕親征,出關迎敵。金堡及其所在抗清義軍受到了南明唐、魯兩個政權(quán)的重視,金堡意在丁憂守制,最終還是選擇受隆武帝之命,赴錢塘一帶監(jiān)軍鄭遵謙所部的忠義營。魯王欲與隆武政權(quán)爭奪義軍,“進方國安荊國公、王之仁武寧侯,封鄭遵謙義興伯”[2]446,并“拜國安為帥,各營聽受節(jié)制”[2]446。鄭遵謙與金堡受到方國安軍的排擠,“為江上諸臣所齮龁,屢有奪糧之釁,一軍嗷嗷已幾兩月,行糧未措,遣發(fā)維艱”[1]11,鄭遵謙本人更是遭到客鳳儀、田仰等人的謀殺,“欲手刃遵謙于殿上,甚至矢炮相加,殺及平民”[3]11;金堡也因勸隆武帝御駕親征之事得罪鄭芝龍,并受到方國安等人污蔑,借黃澍投清一案誣其也已投清。金堡親赴福京交還敕書、官防,隆武帝最初不愿金堡辭朝,金堡上疏請辭期間曾上《請決策出閩疏》,最終“堡凡七辭,同官朱某等亦代為請,始允”。此時浙江已陷,隆武帝則聽取意見決定前往湖廣,金堡亦“遂浪游湖南,依舉主學使周大啟避地沅州”[4]522,后隨抗清義軍退避于山中。
順治五年(1650)年底,金堡出仕永歷政權(quán),初任兵科都給事中,甫一上任便出言得罪當權(quán)勛鎮(zhèn)陳邦傅,被其請為監(jiān)軍,意在殺人泄恨,后得朝臣搭救,未能成行;接著,金堡上《中興四議疏》,對當時的局勢進行了詳細分析,制定了恢復中原的宏偉計策。改任禮科都給事中后,金堡依舊關心軍事,他提出了“增設四輔屬封疆機務”[1]68的嶄新策略,即三名閣臣的基礎上設一人專署軍事;順治七年(1652),清軍迫近廣州城,永歷帝西逃,金堡奉命赴廣州監(jiān)軍,隨即兵敗失勢,朝臣群起而攻之,判罰戍邊,離開南明。
二、注重整體戰(zhàn)略
首先,金堡有恢復之志,并提出了戰(zhàn)略規(guī)劃。隆武政權(quán)據(jù)有福建、兩廣及湖廣、浙江部分地區(qū),金堡并不甘心隆武帝龜縮福建被動迎敵,多次疏言隆武帝如今處境是“一身托于閩、粵,勢危而時迫”[1]3、“設(清軍)令遂返天興,此由泉州港自謝女峽遷于硐州,至崖山舊路也”[5]10。隆武帝生于河南南陽,而何騰蛟曾任南陽知縣,兩人曾為舊交,明亡以后,何騰蛟鎮(zhèn)守于湖廣地區(qū),湖廣地區(qū)更加靠近明清交鋒的前線,同時也更利于把控天下大勢,金堡曾參與過浙江義軍,深知行宮對士氣的重要性,于是進言希望隆武帝“湖南有騰蛟新?lián)嶂T營,皇上親入其軍,效光武擊銅馬故事,此皆戰(zhàn)兵可用”[11]21;除此之外,他還為隆武帝做出了戰(zhàn)略規(guī)劃,認為“獎率銳師竟搗荊、襄,招來兗、豫,中原豪杰群起相應”[1]34,從而恢復明代故地才是上策,而憑借水上優(yōu)勢保有江南地區(qū)不過是下策。隆武帝未及走出福建即遭遇“汀州之變”,楚閩入蜀宣告失敗。
永歷時期,金堡來到肇慶行在時,永歷政權(quán)實際控制的區(qū)域僅為兩廣,在福建、江西、四川等地與清軍進行對峙,金堡直言“今乘輿越在端水,尾不可以起脊”[1]35,端水即端州,代指肇慶。金堡在《中興四議疏》做出規(guī)劃,希望永歷帝整合鄭成功在福建沿海的兵力以鞏固永歷政權(quán)在廣東地區(qū)的防守,同時團結(jié)浙江義軍,同時派湖廣勛鎮(zhèn)赴四川而進陜西,與大同的姜瓖起義互為照應,從而“然后開府維揚,合山東而恢河北”[1]35“以結(jié)三川、秦、豫之局”[1]35,同時他還強調(diào)“陛下整肅禁旅,朝夕組練,親御甲胄,由楚以規(guī)西北。此大圣人之所為,一統(tǒng)之全局也”[1]36,局勢艱難依舊不忘恢復。然而此疏呈上不久,何騰蛟、李成棟等人的死訊旋即傳來,明軍節(jié)節(jié)敗退,金堡的畫策宣告失敗。
其次,金堡注重地區(qū)、各勢力之間的關聯(lián)性。金堡是浙人,又曾參與浙江抗清軍事活動,故而對江南各地區(qū)的關聯(lián)性最為了解,他在上給隆武帝的《中興大計疏》中曾提到“不復徽州,不可以保江東;不復浙西,不可以絕杭州;不復上江,不可以制金陵”[1]2,極言江南各地之唇亡齒寒,并提出了“(浙江)三將合勢,出沒嘉、湖、蘇、松之間,絕其糧道、斷其聲援,不過二旬,四郡義兵伏而未發(fā)者收之可得十萬;即杭州之虜,直游魂耳。按臣黃澍愿以身任上流,誠能破群疑以責后效,使左(良玉)帥部曲一呼而應,亦足連衡江、楚,與諸將會于南京,然后徐圖冀北”[1]2的宏大戰(zhàn)略。黃澍隨即投清,浙地將領又受監(jiān)國魯王轄制,該計劃未能施行。金堡在入仕肇慶之前曾經(jīng)避禍于湘西,與當?shù)亓x軍有所交涉,從而更加了解天下局勢;永歷政權(quán)的中興之相使金堡重燃軍事熱情,為永歷帝作《中興四議疏》,做出了以福建鄭成功軍作為廣東、江西偏師、以浙江義軍北上入河南、湖北勛鎮(zhèn)坐鎮(zhèn)、湖南勛鎮(zhèn)西進四川而后北上山陜的計策,不但注意到了各地形勢發(fā)生的變化、做出了總體布局,更是注意到了一些細微之處,如針對吳三桂與李赤心關系微妙,進言“夫吳三桂之據(jù)長安也,必得一當,以報我矣;起而與李赤心為仇,則勢不可以速下”[1]34;針對浙地義軍忠于魯王、鄭成功忠于隆武的情況,金堡還提出了用鄭成功以“使得合將士之渙散、戢宗藩之覬覦,陸以通入浙之關,水以斷窺粵之路;即自溫、寧以抵東萊,悉有奇兵并搗之用”[1]35,抗清的同時制衡唐、魯兩股勢力。可惜這份更加周密的戰(zhàn)略計劃同樣以形勢的變化而告終。
金堡所處的時代,戰(zhàn)亂四起,信息閉塞,收獲信息延遲是人之常情。金堡能夠注意到天下大勢,并做出宏偉而細致的戰(zhàn)略布局,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其超乎常人的膽識與見地;然而正是因為其身為文官,不能身處前線,在瞬息萬變的明清對峙中不能時時觀察局勢并進行準確預估,才使得屢獻計策旋即失效。
三、重視抗清義軍
首先,金堡重視義軍的作用。早在順治二年(1645)十一月,金堡就曾上《為鄭遵謙訟功疏疏》極言所部義軍在弘光政權(quán)初破時的作用:“遵謙獨保江東,功在社稷。其一時奮發(fā);五月勤勞,小則宜推重于一時,大則宜垂信于后世……萬人踴躍,列陣江干”[1]3,并指出當時明廷所轄的正規(guī)軍也不過“紹興通郡狂狂汲汲,籍吏民、封府庫、赍降表,牽牛擔酒而朝貝酋者如市。髡發(fā)之令,風行旦夕;惠藩甘赴會城,士民挽之不聽;魯藩遠居臺郡,狡虜索之甚嚴”[1]3。士紳組織的抗清義軍具有強大的地緣號召力,能在當?shù)刈龀鲎钛杆俚姆磻@是正規(guī)軍不具備的素質(zhì),金堡出身義軍,對義軍的作用具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其次,金堡鼓勵士紳參與義軍。自明亡以來,大順軍及清廷統(tǒng)治地區(qū)不斷涌現(xiàn)士紳所組織的義軍。隆武政權(quán)時期,金堡身在義軍,認為杭州一帶抗清義軍領袖鄭遵謙“列營江上,固守紹興之外,猶可出偏師以相掎角”[1]2,金有鎰“殺妻子而興師,戰(zhàn)虜三捷,威名頗著” [1]2,姚志卓“勇而知義,有眾七千,見屯臨安,全營可拔”[1]2,故上疏為其請求封賜任命,并將其視為恢復南京陪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然而由于魯監(jiān)國政權(quán)距離杭州一帶更近,義軍多受其轄制,金堡提出的種種鼓勵策略未能奏效。清順治六年、南明永歷三年,金堡來到永歷政權(quán),此時肇慶行在主要受李成棟集團轄制,而李成棟集團與廣東地方抗清勢力間存在著較大的嫌隙,志在抑制義軍,故而內(nèi)外盛傳“破家起義,全發(fā)隱山”八字,金堡直言“見之欲嘔”,反對當時對義軍的打壓;此后,金堡在《獎恤義將疏》為湘西地區(qū)的義軍將領章宗友、姚啟唐等請求哀榮,愿為義軍領袖姚啟唐“以罪坐舉主之例,保此虎臣” [1]3;在《中興四議疏》中,金堡更是提出了“陛下慎選大臣勛德才望足以服人心而操大柄者,命之督師”[1]37。
明亡以來,民間一直沒有放棄恢復明廷的志向,這支力量若能得到南明政權(quán)的妥善利用,必將對抗清活動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金堡所提議對義軍領袖的封賞、任命多數(shù)得以實現(xiàn),但南明政權(quán)一直處于政權(quán)之間與政權(quán)內(nèi)部各勢力的猜忌與內(nèi)耗中,義軍也掣肘于各方面勢力之間,沒有發(fā)揮更加充分的作用。
金堡富有軍事經(jīng)驗,忠君愛國,積極兵事,眼光高遠,且能言敢諫、具有切中時弊的能力,在“所為兩榜者無幾,亦且盡列高班矣” [5]357的南明政權(quán)本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隨著李成棟集團的瓦解,永歷政權(quán)宣告短暫勝利的文臣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了和光同塵、能夠圓滑周旋于各勢力之間實用主義者[7]117-129。金堡的軍事主張過于理想,他針砭時弊的同時也得罪了整個南明政權(quán)的當權(quán)者,這正是他后來遭遇非人待遇的重要原因。金堡的遭遇不僅是他個人與當權(quán)者博弈的失敗,也宣告著明廷原有秩序不可恢復,文人心目中的太平國度難以為繼,南明政權(quán)“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jīng)到來。
參考文獻:
[1]金堡.臺灣文獻史料叢刊:嶺海焚余[M].臺灣: 大通書局,1987.
[2]徐鼐.小腆紀年附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徐芳烈.臺灣文獻史料叢刊:浙東紀略[M].臺灣:大通書局,1987.
[4]王夫之.船山全書第十一冊·永歷實錄[M].長沙:岳麓書舍,2011.
[5]錢澄之.臺灣文獻史料叢刊:所知錄[M].臺灣: 大通書局,1987.
[6]Chan Sze Chun.南明永歷時期文武官員關系與士人心態(tài)[D].香港中文大學,2015.
[7]司徒琳.海外漢學叢書:南明史(1644-166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
何林,女,漢族,黑龍江訥河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