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宇寒
史鐵生的《一個人的記憶》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書,整整一個月,我都在反復咀嚼書中的內容。我特別喜歡書的封面上的那句宣傳語:上帝為了錘煉生命,將布設下一個殘酷的謎語。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作者的彷徨,也感受到了他的蛻變。但或許是經歷尚淺,也或許是年紀尚輕,總感覺自己還未讀透……
陽光煦暖,我再次打開這本書,想要在作者構造的世界里,找尋勇敢和堅韌。午后的陽光灑在桌角,我試圖用手去抓住這些光,可是卻始終抓不住,于是,我決定成為這種光。
一、跌跌撞撞,重拾生活的勇氣
史鐵生的文字平實但有力量,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非常到位,文字的畫面感極強。
《我與地壇》是我在學生時期印象最深的課文之一。但當時學的只是選段,《我與地壇》的完整版中有作者在地壇遇見的多個人物:恩愛的夫妻、長跑運動員、有智力障礙的女孩和她的守護神哥哥……每個人物都在和自己的命運抗爭著。
只有經歷過傷痛,才能透過縫隙看見光亮。史鐵生非常善于從這些人物的身上,找到不一樣的光芒。
這么多年,在地壇,他遇見很多人,也經歷了很多事,在這里他度過了漫長的時光。在與命運和解的過程中,他也逐漸接受了命運對他的不公。
走不了路又怎樣,他還有手,可以通過寫作鑄就不一樣的人生。他認定了寫作這條要堅持到底的路。在之后的人生中,他逐漸在寫作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特殊的身體狀況給了史鐵生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他所經歷的苦難造就了他筆下人物的堅強與寧靜。
《命若琴弦》這篇文章經常會出現(xiàn)在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選集里。這篇作品寫了一對盲人師徒的故事,他們帶著能治好眼睛的希望彈著琴,他們堅信琴弦彈斷一千根就可以找到治好眼睛的藥引子。帶著這種希望,他們自力更生,樂觀生活。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他們一次次重燃希望。兩顆心積蓄著力量,正如黃河之水一樣,想找個決堤的出口沖出去。
人總要帶著希望生活,我們喜歡給自己制訂計劃和目標,并在完成目標后給予自己獎勵,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的希望。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辛苦,只是有人不屑于喊累。想想實現(xiàn)理想后的快樂,那些苦與累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好的文字是有味道的,好的故事能刻進人的心里?!段业倪b遠的清平灣》講的是史鐵生插隊時的事情,文章中描寫了陜北的風土人情。其中,著筆最多的人物是破老漢,他干凈樸實的精神值得后輩學習。文中還有很多養(yǎng)牛的趣事,以及同齡人的友情,讓人看到了真善美。
我從史鐵生的文字中聞到了時間的味道,也感受到了無奈中的堅強。我們無法改變時代,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書的前半部分以寫實為主,主要是史鐵生的真實經歷,更能打動讀者。
二、半真半夢,找回最初的自己
書的后半部分屬于史鐵生中后期作品,以虛構作品為主,但是在虛構中又夾雜著真實,讓人半真半夢,又醍醐灌頂。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死國幻記》,在史鐵生構造的這個國度里,我看到了沒有欲望后的世界,感受到了褪去物質的生活,找回了最初的勇敢。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欲望,這些欲望似夢魘,擾亂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只有學會放下,才會和溫暖美好一次又一次地相遇。
書的最后一篇是《關于一部以電影作舞臺背景的戲劇之設想》,史鐵生在自己構想的世界里回望過去,看見了各種不甘,變得更加勇敢;展望未來,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堅定了內心的夢想。行文零散卻不凌亂,每一段設想合在一起仿佛一部高級的舞臺劇。而我們好像也搭上了作者駕駛的文字列車馳騁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原來,早在20世紀90年代,史鐵生就已經玩轉了“和從前或未來的自己對話”的這種穿越梗。
從前的自己總是看不進去嚴肅類文學,但是這些經過時間沉淀后的文字確實飽含深情與力量,值得我們去閱讀。史鐵生說過:“一個作家應該貢獻出自己的迷途。”沒錯,他做到了。
而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受傷和失望之后,也要迅速舔舐傷口,治愈自己,然后用力擁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