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清
詩教在我國歷來有著光榮的傳統。因為很多詩讀來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有特殊的教育效果。
南宋教育家朱熹從政同時,還特別熱心教育,每到一處,總是提倡辦學校,興書院。他在講學同時,以詩作與人答對,探討學問,勉勵后學,尤以《觀書有感》兩則著稱。
(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提高認識、大有收益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但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質清澈是因為源頭有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要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才能達到新境界。
(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在這第二首詩中,同樣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告訴我們在學習中開始看來非常難解的疑問障礙,會隨著你學識不斷增長而化難為易。作者這里用“水”來比喻知識,把“疑難問題”比成大船。水淺,大船就要擱淺;水深了大船就顯得輕了, 自然順利通過。學習就是這樣,當你學到了一定深度,再回過頭來看昔日遇到過的“難題”,會顯得很簡單。這首觀書詩極富哲理性,它啟發(fā)和鼓舞我們不斷去探索研究,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干,攻克學習中的一個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