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燦興
民歌在歷史上一直未被重視,屬于下里巴人的消遣。不想到了明代,民歌竟被稱為“有明一絕”,幾可與唐詩、宋詞、元曲相并肩了。
民歌在明代興盛,其受歡迎的內(nèi)容卻不是北方健兒豪意萬千、驅(qū)馳塞北之類,而是吳儂軟語,或濃情蜜意,或打情罵俏。
民歌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蘊(yùn)含的是民眾的真實情感,凡市井百態(tài),無不納入其中。它沒有過多的詞語矯飾,不受詩詞格律的限制,題材豐富大膽,突破了文人閨情、風(fēng)情的主題,敢言文人不敢言之情,敢說文人不敢說之愛。袁宏道認(rèn)為:“當(dāng)代無文字,閭巷有真詩。卻沽一壺酒,攜君聽《竹枝》?!?/p>
民歌的興起,吸引了一批當(dāng)時欲革去華而不實文風(fēng)的文人的注意,“真詩在民間”成為很多文人的共識。曾寫下《寶劍記》的明代文學(xué)家李開先,就對元、明兩代的民歌和散曲進(jìn)行整理,并對作家、作品一一加以評點。李開先去世后大約二十年,馮夢龍開始了對吳地民歌的搜集、整理、編撰工作。他整理民歌有著深層動機(jī):“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
馮夢龍早年時驚才絕艷,笑罵皆成文章。馮夢龍自恃年少英俊,狂放不羈,他狎妓青樓,與歌伎結(jié)交,“逍遙艷冶場,游戲煙花里”。他也為這些青樓女子作傳,他的筆下,有名有姓的妓女就有十余人,她們才情萬種,敢愛敢恨。
馮夢龍深戀名妓侯慧卿,二人曾有白頭偕老之約,不想馮夢龍卻被拋棄,侯慧卿選擇了一名商人。在從良改嫁之前,侯慧卿特意請馮夢龍過來話別。不是侯慧卿對馮夢龍無情無義,只是一名名妓從良所需要的贖金太過高昂,當(dāng)時只有富豪、高官才能負(fù)擔(dān)得起。二十余歲的馮夢龍,根本沒有經(jīng)濟(jì)能力幫助愛人贖身。
此段感情挫折,給馮夢龍極深的傷害。失戀后,他大罵自己何必對青樓女子認(rèn)真,之后大病一場,閉門謝客,專心創(chuàng)作情詞。他在諸多詩詞中,描繪了自己的愁腸百結(jié),“最是一生凄絕處,鴛鴦塚上欲招魂”。多年之后,馮夢龍再讀當(dāng)年失戀時寫下的詞曲,“猶可令人下淚”。
馮夢龍在《掛枝兒》中,記下了自己與名妓馮喜生的一段故事。在馮喜生即將嫁人從良的前夜,請馮夢龍過來話別。夜半,馮夢龍離去之前,詢問美人有無話要說。馮喜生淡然一笑,為他唱了民歌送別。后來馮夢龍編撰《掛枝兒》時,馮喜生紅顏不再,追念之情,涌上心間。馮夢龍狂呼:“嗚呼!人面桃花,已成夢境……佳人難再,千古同憐,傷哉!”
馮夢龍被民歌所吸引,為民歌癡迷。他生而就是風(fēng)流浪子,民歌于他就如游龍之于江河。馮夢龍從22歲時起,就開始從市井小巷中收集民歌,從被刊印的書籍中尋覓民歌。至于酒館青樓,更是他收集的民歌的主要來源地。馮夢龍向琵琶阿圓搜集民歌,被其歌聲傾倒。他深夜于名妓馮喜生處得贈民歌,多年后猶惆悵不已。他毫不忌諱,看到彈詞的盲女與行歌的丐婦都要過去探聽。如果偶爾能得到一首民歌,“何妨愛殺”。
在一些道學(xué)家看來,民歌乃是山野田夫信口所作,并無文學(xué)意義。馮夢龍則予民歌以高度評價,在天啟年后編輯了《掛枝兒》《山歌》兩本民歌集,收錄民歌八百余首。
馮夢龍與李開先的區(qū)別是,他將民歌與詩詞并列,將它稱為一種真正的文學(xué)體裁。先前的文學(xué)家雖然喜歡民歌之真,但對民歌的認(rèn)識,不過是“可資一時謔笑”。馮夢龍不但視民歌為一種文體,更將民歌的地位抬高,甚至認(rèn)為“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
民歌集《掛枝兒》起于北方小曲《打棗竿》?!洞驐椄汀穫鞯侥戏胶?,與南方民歌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掛枝兒》。作品分別以私、歡、想、別、隙、怨、感為名,描寫了初戀時的款款情深,熱戀中的狂熱癡迷,離別時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對情人的思念,偷情時的歡愉……
對所輯錄的民歌作品,馮夢龍有三個標(biāo)準(zhǔn):要真,要俗,要有情。脫離了真、俗、情,泛著文人酸氣的民歌,哪怕寫得再典雅,他也不擇取。且看董遐周的作品《掛枝兒·噴嚏》:“對妝臺,忽然間打個噴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個信兒,難道他思量我剛剛一次?自從別了你,日日淚珠垂。似我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噴嚏兒常似雨。”
這完全是市井俚語,哪里還有半點書生氣。故而《掛枝兒》一出,道學(xué)先生們便拿起了道德大棒,紛紛追殺。馮夢龍被衛(wèi)道士群起攻擊,眼看著將有一場牢獄之災(zāi)。于是他倉皇趕赴湖北,去向熊廷弼求助。熊廷弼是明末著名將領(lǐng),一生三次任職遼東,坐鎮(zhèn)一方,威名赫赫。熊廷弼曾任江浙督學(xué),與馮夢龍有師生之誼,緊要關(guān)頭,馮夢龍只能找他幫忙。
至湖北相見之后,熊廷弼忽然問道:“海內(nèi)盛傳馮生《掛枝兒》,曾攜一二冊以惠老夫乎?”原來熊老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想一睹民歌為快。經(jīng)熊廷弼出面幫忙,馮夢龍才擺脫了官司。
與《掛枝兒》相比,《山歌》的內(nèi)容取自山野,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加奔放。馮夢龍謂山歌“最淺,最俚,亦最真”。在《山歌》的序言中,馮夢龍就坦白直言,書中所收錄“皆私情譜耳?!?/p>
《山歌》刊行之后,對衛(wèi)道士來說,根本無法接受,最終湮沒于歷史,幾近失傳。直到1934年,上海傳經(jīng)堂書店主人朱瑞軒君到徽州訪書,方重新顯于世。
因為《掛枝兒》《山歌》,馮夢龍招惹了一堆是非。雖然最終官司得以擺脫,但馮夢龍還是受到了沉重的壓力,他被指責(zé)為狂生、無賴,生活也陷入困境。馮夢龍一度家無余錢,不得不靠朋友幫忙才能維持生活。迫于生計,馮夢龍落魄奔走,先后在多處授課。
53歲時,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出版,此后又相繼出版了系列作品。寫作、設(shè)館授徒并未改變他的生活,他不時得靠朋友饋贈解決生計。
老友袁晉與富豪爭奪一名妓女,吃官司入了牢房,出獄后以此段經(jīng)歷寫了劇本《西樓記》。劇本寫好后,袁晉很不滿意,就帶了劇本去請馮夢龍指正。馮夢龍拿了劇本,翻了翻就扔在書桌上,一句評語也未發(fā)表,袁晉悵然而歸。
此時馮夢龍家中斷糧,家人過來相告,馮夢龍道:“無憂,今夜袁晉要送錢給我?!奔胰寺犃耍家詾樗f夢話。卻說袁晉回家之后,躊躇至夜,忽然拿了一百兩銀子去馮夢龍家。到馮家門口,門還開著,仆人云:“主人正等著你呢?!痹瑫x入內(nèi)后,馮夢龍已將他的劇本改好等他來取。
崇禎七年(1634年),61歲的馮夢龍擔(dān)任了福建壽寧知縣。在壽寧為官期間,他一反早年的荒誕不經(jīng),回歸到了正統(tǒng)。他在壽寧表彰了六名節(jié)婦,對寡婦守節(jié)贊譽(yù)有加,并以尋訪到節(jié)婦而自得。早年的馮夢龍可不是如此,他認(rèn)為女子之智不在男子之下,駁斥“女子無才便是德”。他整理民歌,贊美追求真愛的女子。他提倡婚姻自由,更稱贊卓文君私奔。此一時,彼一時,在其位,謀其政。
崇禎十一年(1639年),馮夢龍離職返鄉(xiāng),再未出仕。他返鄉(xiāng)之后,雖已七十,卻齒健力強(qiáng)。他在蘇州文壇上無比活躍,與友人們飲酒賦詩,放縱于山水之間。明亡后,72歲的馮夢龍遠(yuǎn)游東海,不知所終。有一說認(rèn)為,他漂洋過海,遠(yuǎn)渡重洋,抵達(dá)日本。
馮夢龍雖去,民歌卻在世俗生活中千百載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