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范怡婷
【摘要】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博物館承載著歷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使命與任務,展現(xiàn)著人類發(fā)展在各個時期留下的文化印記。因此,在新時代科技與創(chuàng)新理念發(fā)展趨勢下,博物館如何化發(fā)揮出最大作用,將成為博物館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闡述對象,提出該館在社會教育服務中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閩臺緣博物館;社會教育;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2-187-03
【本文著錄格式】黃毅,范怡婷.新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中的問題與對策簡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2):187-189.
引言
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既要向公眾展示中華璀璨的文化,也要擔負對社會的教育服務職責,并且具有傳承和發(fā)揚歷史文化精神的任務。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為例,它是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專題博物館,也是研究大陸與臺灣關系史特別是閩臺關系史的重要學術機構。新館于2006年開館,在短短的時間里,成為當?shù)匚幕瘶酥尽5窃诎l(fā)展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問題,由于建設時間較短,規(guī)劃較為倉促,在館內設施、展覽內容、社會教育功能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下文將具體闡述閩臺緣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改善對策。
一、淺析新時期博物館在社會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沒有立足于公眾需求,服務性和教育性不強
博物館發(fā)揮社會教育服務職能是面向廣大的人民群眾,需要立足于社會大眾對文化精神內容的需求。但是在文化內容管理中,欠缺對館內展示品內容的精細化考量,展示的文化內容和普遍大眾的精神需求背道而馳,大眾提不起參觀和學習的興趣,自然到博物館參觀的人數(shù)就逐漸遞減。雖然在實踐過程中,博物館管理者也從不同程度對文物征集、物品展覽、學術研究等方面,加強對博物館服務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總體效果還是沒有達到原有的本意。綜合來看,是因為博物館偏離了社會教育的理念,沒有根植于社會大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點,學術性和文化價值,單單從藏品的經濟價值衡量,從收藏和經濟的視角選擇博物館展品,忽視了對社會大眾對文化精神多樣化需求的探究,沒有對博物館展品內容和社會教育服務融為一體,片面性追求博物館的社會經濟效益,不僅會將文物歷史學術性價值抹殺掉,也無法將文化教育的社會意義有效傳播,無法深入揭示展品經過歷史的洪流所傳達的文化韻味和價值。在博物館管理進程中,沒有找到文化學術價值和文化傳播途徑的聯(lián)系,沒辦法深入淺出地向公眾展示文化內容,建設精神文明,傳播文化歷史意義。管理者精細化管理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對教育服務內容和傳播形式需要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如果沒有充分對歷史文化深入學術研究,就無法充實社會教育服務的內容,也就無法對社會公眾實現(xiàn)學術文化熏陶和社會教育的目的。
(二)服務內容缺少多樣化展示,差異化特征不明顯
博物館從社會公眾眼中應該在內容上呈現(xiàn)多種多樣的特點,但是目前來看,博物館展覽物品較少,社會服務類型趨同,沒有對科普內容做好詳細且分明的分類管理,例如歷史類、文學類、學術類等方面,沒有細致的區(qū)分,而且對閩臺關系有關文獻資料的欠缺,愛國主義建設層面存在不足,導致籠統(tǒng)混雜的區(qū)域管理難以對公眾體現(xiàn)良好的社會服務職能,沒有達到良好的分眾化需求。而且對社會教育的內容陳設和采取的管理方式也缺少創(chuàng)新性,出現(xiàn)了內容同質化現(xiàn)象,違背了社會教育服務的建設初心[1]。每個來到博物館參觀的人都抱著和歷史文化“對話”的心態(tài),深入學習和了解歷史文化在中華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的變化過程,以及明確文物流傳至今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內容的單一化影響了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質量的提升。博物館在內容展示上,也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一是經濟因素,由于博物館經費有限,在資金的壓力下難以實現(xiàn)展品內容的多樣化發(fā)展需求;其二是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單一化,沒有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加以融合,沒有在社會教育服務職能上為公眾體現(xiàn)出更便捷的方式,例如線上預約參觀、推送和瀏覽展品內容等,多樣化的形式才能吸引公眾對博物館藏品產生興趣,不然千篇一律的服務模式會加重公眾的審美疲勞,影響公眾在了解和參觀博物館過程中的服務感受。
(三)服務內容和科學技術聯(lián)系不足,服務方式單一化
現(xiàn)如今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需要加強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融入到博物館的管理和文化傳播的服務中來,拓寬文化傳播渠道,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傳播的途徑,促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可以最大化發(fā)揮作用。例如:建立博物館官方網站,利用新媒體平臺,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宣傳博物館的文化管理內容和歷史精神傳承思想,促使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體系能夠保持與主流文化精神訴求相一致,使博物館的文化發(fā)展內容能夠更加清晰和明確。在新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下,博物館存在服務形式單一化,對科技的運用不足。當前,公眾的生活充滿著科技的影子,智能化的功能也讓大眾能夠隨時隨地了解世界不同行業(yè)不同類型的相關資訊,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在內容陳列和管理上的單一化問題,應該加強科技手段的應用。同時,還需要多樣化的思考,科技不是單一呈現(xiàn)的工具,不是將內容實物簡單地利用LED屏幕、視頻播放器等技術產品呈現(xiàn),就能夠達到社會教育的目的,如果沒有詳細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內容介紹,對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專人講解,融合實際例子加以說明,會容易造成公眾在參觀過程中加深理解的難度,從而錯失和歷史文化心靈交匯的機會。博物館在科技形式和內容呈現(xiàn)上還存在不協(xié)調的問題,比如觸屏內容單一,缺少多樣化內容,而且數(shù)據(jù)陳舊,內容更新速度遲緩。因此,到博物館參觀的人群日漸減少,從側面也能夠看出博物館對固定受眾和不穩(wěn)定受眾的內容偏好沒有詳細區(qū)分管理,在沒有增加新受眾群體的基礎上,又流失了已有的受眾群體??萍嫉臄?shù)據(jù)分析功能能夠改善這一情況,可以詳細了解不同受眾群體的內容偏好,針對性提出優(yōu)質服務,博物館只有充分認識到館內存在的問題,對服務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穩(wěn)定前來參觀的游客,提高社會教育服務效率和質量。
(四)文化建設質量不足,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
博物館的發(fā)展水平不是單單依靠占地面積,也不是數(shù)量建設,而是博物館高質量和完善的服務體驗。過度追求數(shù)量要多、占地面積要廣的建設層面,難以保障建設質量和服務的專業(yè)度,無法滿足受眾群體對文化內容多樣性的需求,觀眾的情感體驗跟不上預期,就會造成博物館一部分受眾流失。具體應該從三個層面來看:其一,是博物館和鄰近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不足,對文化活動的開展較少,尤其是閩臺關系的歷史文物展示滯后;其二,是創(chuàng)新觀念不足,僅僅依靠傳統(tǒng)文物展示的層面提供服務;其三,缺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的活態(tài)展示。
二、針對博物館管理社會教育功能,提出具體實施舉措
(一)以社會公眾為導向加強展覽內容和社會教育服務相統(tǒng)一
博物館始終要立足于社會公眾以此來提高社會教育服務質量,體現(xiàn)管理和服務的專業(yè)化能力和水平。雖然多數(shù)博物館都很好地呈現(xiàn)了專業(yè)化的陳列設施和展覽內容,但是對社會公眾群體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不是十分了解,沉悶的內容展示和單一的服務體驗感受無法留住固定參觀的游客,更加無法增加館內客流量,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教化、文以載道的社會意義。因此,博物館應該如何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拓寬公眾文化視野,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首先,要轉變以傳統(tǒng)思維展覽內容的觀念,由于過往館內展覽的內容都是管理者和學者、專家共同來決定的,站在專家、管理者的思維來設定陳列內容,顯然沒有結合具體情況,充分了解觀眾的心理和參觀感受。博物館展示的內容主題應該具有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內容喜好來合理、科學設定,滿足不同群體的內容需求[2]。雖然博物館內的內容和應用對象是既定的,但是人的思想意識是能動的,所以,對公眾的社會教育服務不能運用單一的管理形式,加強文化的交流和學習,實現(xiàn)社會教化,不是靠主觀判斷、獨斷專行,依靠幾個人的決斷就能夠管理和發(fā)展好博物館的,閉門造車式的決策館內展品內容,會使游客產生乏味無聊的觀感體驗。其次,要根據(jù)不同受眾群體來設定內容,進行區(qū)域化管理和提供服務。比如對教師、學者或者是各領域專業(yè)人士;對兒童、學生等。針對不同的參觀群體,科學設置參觀行走路線,精確為受眾提供感興趣的內容。
(二)系統(tǒng)管理博物館館藏資源,展示多樣化文化內容
博物館館藏資源種類眾多、數(shù)量繁雜,在對館內資源進行整理和展示過程中,需要立足于社會公眾視角,實現(xiàn)社會文化傳播與交流和加強社會教育的目的,進而有效利用好博物館資源,提升社會文化教育水平。博物館要從內外因素加強對文化積極向上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在這個社會教育服務體系管理中,加強受眾個體的精神意識和展覽物品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內涵的融合,彰顯歷史文物蘊藏的歷史圖景,對典型的人物和歷史事件加深學習和了解。首先,博物館需要做好館內資源整理工作,這是對公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服務的前提條件[3]。從文物歷史更迭、背后的文化內涵、發(fā)展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價值等做好詳細的整理。其次,加強和人民群眾的交流和溝通,博物館是面向大眾提供服務,在進行館內內容陳設和提供服務過程中,應該了解大眾對管理和服務體驗的信息反饋,對有效信息做好收集,比如可以通過線上信息調查問卷的形式、微博話題討論、微信公眾化話題留言等,加強與受眾群體的溝通,管理者可以及時了解在提供服務時與受眾需求不相適應的地方。這樣人性化的管理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強公眾對博物館的信任和好感,另一方面博物館可以在此基礎上了解不同受眾對內容的差異化需求,以此來按照不同內容類型做好館內陳列管理工作。
(三)加強對科技的運用,運用信息化手段豐富展覽內容
由于博物館陳設方式比較單一化,沒有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幫助博物館館內內容和形式形成統(tǒng)一,激發(fā)觀眾對歷史文化和文物歷史價值內涵的積極性,實現(xiàn)受眾群體和信息化技術的雙向促進和推動,完成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文化流通。因此,博物館要改變陳舊的管理觀念,加強對信息化技術呈現(xiàn)數(shù)字化內容展示,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博物館內容展示不完全,服務體驗匱乏和內容形式單一的問題。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借助數(shù)字化設備和計算機技術,以虛擬化互動和溝通環(huán)境向公眾提供社會教育服務,通過直觀地影像和音頻內容抓住公眾的興趣和注意力[4]。運用“科技+內容”的模式有三點作用:其一,信息化設備可以更快速和精準把握受眾群體的興趣,增強觀眾參觀的情感體驗;其二,便于受眾群體操作,自由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其三,打破了參觀的空間限制,運用數(shù)字化設備自動查找和定位區(qū)域,進入虛擬空間進行瀏覽展品?;跀?shù)字化設備和技術的應用,博物館在資金和各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聯(lián)合專業(yè)技術企業(yè),研發(fā)博物館官方軟件,公眾可以手機、iPad移動設備上下載和安裝軟件,在進入到博物館參觀之前,可以提前做好相關內容的了解,并且可以隨時在手機上進行翻閱,對自身感興趣的內容、不明確的參觀路線,都可以依據(jù)智能化技術在手機上定位和查找,一鍵式實現(xiàn)博物館參觀體驗。更重要的是公眾在參觀之后,可以在休閑時光和朋友聊聊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進行文化的分享和宣傳。
(四)加強行業(yè)內文化合作與交流,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
閩臺緣博物館要想找到發(fā)展新出路,需要根植于自身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運用自身的品牌優(yōu)勢,聯(lián)合行業(yè)內其他區(qū)域的博物館、企業(yè)、學校等,開展多元合作和交流的模式,實現(xiàn)展品資源、文化交流、服務互補、資金支持等層面共同協(xié)作,踐行社會教育服務職能。不同博物館之間的合作可以以特定的主題活動進行宣傳和推廣活動,借助各大新媒體平臺進行主題營銷和知識共享,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流量優(yōu)勢,促使博物館從過去單一的管理和服務形式,向著新型發(fā)展方式轉變[5]。比如與臺灣地區(qū)學者聯(lián)合舉行以紀念臺灣光復65周年為主題的文化活動,與臺灣文物界聯(lián)合舉辦的《明清以來兩岸百人書畫扇面特展》、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jié)等活動。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通過學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兩岸的文化共享和發(fā)展,加深了海峽兩岸的歷史關聯(lián),為臺灣同胞和大陸人民根植于中國歷史文化,尋找民族的根、展現(xiàn)民族的精魂。有利于發(fā)揮愛國主義社會教育功能,促進兩岸青少年加強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同時,博物館管理者要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在和各界加強主題活動推廣的基礎上,可以針對不同文化內容,像書法、繪畫、典籍等內容類型,運用科技手段,衍生出文化展品,公眾在參觀博物館之后可以購買文化周邊產品,用來收藏、觀賞、學習,在傳統(tǒng)教育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新。
三、結論
綜合上述對博物館管理和服務體驗上的問題和對策分析,文化具有傳遞人類精神文明的作用,是生命力的展現(xiàn),能夠惠澤后代,凝聚社會精神力量,實現(xiàn)社會教化作用。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和人類精神層次的需求的增加,促使博物館個管理和服務功能需要與時俱進,體現(xiàn)時代發(fā)展的多樣性特點。在文化內容和傳播形式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提高受眾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田銀梅.新時代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中的問題與對策[J].文物世界,2020(6):76-78.
[2]周越.地市級博物館社會服務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思考——以渭南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12):121-122.
[3]田嘉欣.介休市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現(xiàn)狀評估及提升對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4]陳陽.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18.
[5]曹婕,劉姣姣.互動下的承揚——基于博物館特色文化資源服務社會的對策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31):146-147.
作者簡介:黃毅(1984-),男,福建泉州,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閩臺史;范怡婷(1985-),女,臺灣地區(qū)桃園,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閩臺史、博物館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