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鳳 李秀彬 遲明園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1-5640-1029
摘? 要:通過本文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一流會計學專業(yè)的教學理念;從“教”與“學”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本科生學習停留在“淺層學習”的階段缺陷,為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及會計學特色專業(yè)的建設奠定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并運用問卷進行量化以及現(xiàn)象描述分析結合的方式分析學生“如何學”、探討教師“如何教”教學策略實施的效果。對會計學本科生深度學習效果的調查結果,反映一流專業(yè)建設的效果。
關鍵詞:會計學? 深度學習? 教學?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5(a)-0219-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Deep Lear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Accounting Major
SHI Yufeng? LI Xiubin? CHI Mingy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2? China)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deep learning process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ep learning process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and first understands the "how to learn" of students, and uses learning science to research and design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esign, this paper designs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eaching strategy, and carries out action research as a teacher. It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phenomenon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case tracking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y, and discusses the "how to teach" of teacher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undergraduates' deep learning,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effect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ccounting; Deep learning; Teaching; Research
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yè)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系列要求。《意見》指出,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建設智慧課堂和虛擬工廠,廣泛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促進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是解決地方高校會計學一流專業(yè)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1? 一流專業(yè)建設如何引入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
1.1 一流專業(yè)建設離不開深度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教育在知識的生產(chǎn)、傳播和應用上已難以滿足現(xiàn)代大學生的需求。網(wǎng)絡和數(shù)字化學習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然而,他們對學習本質的認識有限,缺乏學校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導致他們的學習方式仍以記憶為主,學習水平處于淺層學習狀態(tài)。相比之下,深度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的高層次思維、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知識轉移和真實的問題解決能力,對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深度學習必將成為創(chuàng)新背景下高校重要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因此,高校師生應改變以往的學習價值觀和淺層次的學習方式,形成深層次學習的教學理念[1]。
1.2 一流專業(yè)建設一定要讓學生獲取課程的信息
在會計專業(yè)的一流專業(yè)的建設中,教師運用“大、智、移、云”時代各種開放的“線上+線下”教學信息,讓學生深層探索會計學專業(yè)的不同課程內容,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例如會計教學過程中,會計準則在2014年、2017年、2018年都有非常大的變化,所以在學生在獲取各種信息時,就要根據(jù)不同年份的會計準則變化,重新進行選擇。在教學設計時,還要將新變化的教學內容與舊的內容進行銜接,體現(xiàn)會計準則變化的真正目的和意義,解釋會計準則變化的真正原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政治、經(jīng)濟、法律形勢的變化與發(fā)展,會引起會計準則的變化深度內涵。
1.3 一流專業(yè)建設中學生是關鍵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師不僅要利用網(wǎng)絡提供各種學習資源,還要利用視覺認知工具將新知識放到概念網(wǎng)絡中,給出知識的結構和關系。學生應學會利用概念圖與課程知識進行對話和信息處理,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和聯(lián)想,建構復雜的概念,深刻理解課程內容[2]。
會計學本科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其教學內容要根據(jù)政治、經(jīng)濟、法律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所以在會計學本科深度次教學設計時,要考慮時間上的階段性、發(fā)展性、變化性等要素進行教學設計,就一門課程來說,不同學期的內容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每個教師在深度次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根據(jù)教授內容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設計。
2? 《高級財務會計》理論教學實施深度學習結果分析
本文以會計專業(yè)2019屆66名學生和以2020屆70名學生為對象,通過對會計學專業(yè)共計136人進行對會計學專業(yè)的認識及對“高級財務會計”學習情況的調查,以《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深度學習為教學目標,對學生就《高級財務會計》深度學習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再根據(jù)《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每章節(jié)進行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其結果如下。
2.1 對會計學專業(yè)的認識
2.1.1 學生對會計專業(yè)的喜好及了解的調查
(1)為何選擇會計專業(yè)調查:喜歡會計專業(yè)的占17%;父母幫助選擇占46%;認為會計專業(yè)就業(yè)形勢好占35%;朋友推薦占3%。
(2)現(xiàn)在對會計專業(yè)的喜好程度調查:喜歡占34%;一般占63%;不喜歡占4%;討厭占3%。
(3)對將來從事的會計工作的了解程度:了解占24%;一般占67%;不了解占9%。
(4)畢業(yè)后是否希望從事會計工作:希望占51%;不希望占7%;不確定占41%。
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當初選擇會計專業(yè)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其中有46%的學生是由父母幫助選擇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會計專業(yè)的喜好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上升到了34%,這說明現(xiàn)在的整體會計教學還是比較成功的,是得到學生認可的[3]。雖然有51%的學生表示希望畢業(yè)后從事會計工作,但是有67%的學生表示對將來從事的會計工作的了解程度一般。
2.1.2 學生對勝任會計工作的預期情況的調查
通過《高級財務會計》等課程學習,認為畢業(yè)后是否能勝任會計工作進行了調查,認為能勝任會計工作的占34%;不能勝任會計工作的占10%;不清楚是否能勝任會計工作的占54%.
調查表明,有34%的學生表示認為自己畢業(yè)后能夠勝任會計工作,這表明會計教學整體上是成功的;但仍有64%的學生表示不能勝任會計工作或不清楚是否能勝任,這說明仍很大部分學生對具體會計工作不夠了解,缺乏勝任會計工作的信心。為了解其具體原因,做了下面的進一步調查:有88%的學生說明了不能勝任會計工作的最重要的原因:不夠細心,沒有考下初級證書,會計理論不扎實,缺乏實踐能力;另有7%的學生對不能勝任會計工作的原因說明不恰當;5%的學生沒有說明對不能勝任會計工作的原因。
2.2 會計學專業(yè)《高級財務會計》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
2.2.1 學生對開設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滿意度調查
通過學生對《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對該課程滿意占74%;比較滿意占24%;不滿意占2%。調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感到滿意,這說明會計教育的軌跡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然而,仍有2%的學生對這種情況感到不滿意。針對這種情況,對“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不滿意的原因”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了解到其主要的原因是對開設《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感覺到“聽不懂,太難,不會”[4]。
2.2.2 學生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的選擇調查。
(1)學生對教學方法選擇“講授+案例教學法”占41%;“講授法”占7%;“講授+案例教學法+討論”占53%。
(2)學生對教學手段的選擇“粉筆+黑板”占5%;“多媒體”占1%;“粉筆+黑板為主多媒體為輔”占35%;“多媒體為主粉筆+黑板為輔”占60%。
(3)教學方式的選擇“老師講解要點+學生自學”占30%;“面面俱到灌輸式”占18%;“啟發(fā)對以前的知識回顧聯(lián)系新知識+學生自學”占60%。
2.2.3 學生對《高級財務會計》的認識的調查
(1)認為會計專業(yè)開設《高級財務會計》課程“非常必要”占75%;“可開可不開”占10%;“一般”占11%;“沒有必要”占 2%。
(2)什么是深度學習:“知道”占24%;“不知道”占9%;“有點了解”占67%。
(3)在學習“企業(yè)合并”這章內容時,聯(lián)想到以前學過的較多知識點“長期股權投資”占50% ;“所有者權益”占 21%;“公允價值”占39%;“收入準則”占4%。
(4)在學習“企業(yè)合并報表”這章內容時,最難理解的地方是“投資的抵消業(yè)務”占25%;“內部存貨業(yè)務的抵消”占25%;“內部資產(chǎn)減值的抵消”占37%;“合并工作底稿的計算”占32%。
(5)“企業(yè)合并報表”的編制是對哪個“會計假設”的松動“持續(xù)經(jīng)營”占26%;“會計主體”占57%;“會計分期”占10%;“貨幣計量”占6%。
(6)“企業(yè)清算會計”這一章,應該運用的哪個會計核算基礎“權責發(fā)生制”占34%;“收付實現(xiàn)制”占10%;“收付實現(xiàn)制與權責發(fā)生制”占54%。
(7)學生對“所得稅會計”這章內容的思維導圖理解情況,有69%的學生能夠較好理解思維導圖的內容;有18%的學生能夠基本理解思維導圖的內容;有13%的學生不能夠理解思維導圖的內容。
(8)學生對2018年《企業(yè)會計準則——租賃》的新變化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71%的學生能夠清楚該準則的新變化;18%的學生能夠對該準則的新變化一般理解;11%學生對該準則的新變化認識模糊。
3? 深度學習結果的評價
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應體現(xiàn)出財經(jīng)類學生思維的具體結構層次,因為這樣可以讓會計學專業(yè)教師把握學生的前概念,理解學生在從非正式到正式思維的“發(fā)展性通道”中所處的位置并相應設計教學[5]。
會計學專業(yè)在一流專業(yè)建設中,培養(yǎng)的人才應與市場實際需求密切結合,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應該建立在培養(yǎng)未來會計人才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高度吻合,不但具有一定的會計專業(yè)理論知識,還要有極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高層次會計專門人才[6]。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網(wǎng)絡視頻公開課、網(wǎng)絡課程資源或者MOOC進行“知識傳授式”學習后,其學習結果結構仍處于淺層學習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在課堂、學習論壇中幫助學生進入“深度理解階段”,這往往要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來實現(xiàn)。如在《高級財務會計》教學設計時,讓學生由淺入深懂得高級財務會計是在原財務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進行修正的基礎上,對企業(yè)出現(xiàn)的特殊交易和事項進行會計處理的理論與方法,讓學生理清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在高級財務會計這門課程中深度次學習的規(guī)律。在“學”的方面,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將所學到的知識從記憶開始,逐漸上升到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和“學”統(tǒng)一起來,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深度學習:網(wǎng)絡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18,39(5):111-115.
[2] 鄭葳,劉月霞.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改進[J].教育研究,2018,39(11):56-60.
[3] 姚巧紅,修譽晏,李玉斌,等.整合網(wǎng)絡學習空間和學習支架的翻轉課堂研究——面向深度學習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遠程教育,2018(11):25-33.
[4]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蒙古國大學本科會計專業(yè)課程編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 李彤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培養(yǎng)計劃歷史演進與現(xiàn)狀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19.
[6] 秦嘉龍,慕麗.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會計本科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