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文麗
摘要:高一學生在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時,往往感覺難懂。我們嘗試采用提要鉤玄法,逐節(jié)分析其主要內容,再“合并同類項”。這樣,化難為易,使難題迎刃而解。
關鍵詞:提要鉤玄;逐節(jié)分析;合并同類項
高一學生在學習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總感覺先生的文章像是蒙著一層面紗,雖然也能看到些東西,感覺寫得極好,但先生究竟在表達什么,卻懵懵懂懂不甚了然。而一線的老師們,在帶著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常常以解釋幾個重點長句子的含義為主,而忽略其他。所以,學生即使聽了細致的講解,依舊心生疑惑: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什么呢?
筆者認為,學生在理解這篇文章內容上的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先生的語言表達。這篇文章寫于1926年,當時新文化運動剛剛興起不久,白話文寫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再加上魯迅先生曾經留學日本,在語言表達上自然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顯得深奧。二是文章夾敘夾議。雖然就整篇文章而言是以記敘為主的,但是夾敘夾議的寫法,高一學生因為接觸得少,還是不太適應。
筆者在課堂上嘗試采用提要鉤玄法,通過重點分析文中一些重要的記敘性文字來化難為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作一簡要介紹。
我們首先提取每個小節(jié)的關鍵語句,概括提煉出該小節(jié)的主要內容。抓住了每個小節(jié)的主要內容,我們再合并同類項,這樣整篇文章的脈絡就會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一、第一、二小節(jié)
在這兩個小節(jié)中,作者連用了五句話——“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先生還是寫一點罷”“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說自己要寫一點東西(來紀念劉和珍君),交代了本文的寫作緣起。另外,寫了三種人對待劉和珍君被害的不同態(tài)度:
1.國立女子師范大學的進步學生開追悼會——沉痛悼念;
2.幾個所謂的學者文人——論調陰險;
3.偷生的庸人——(隨著“時間的流駛”)淡漠、快要忘卻了。
這就交代了本文的寫作目的:
1. 對劉和珍,奉獻自己的“悲哀和尊敬”;
2. 對無恥文人,痛斥;
3. 對精神麻木的庸人,喚醒。
因此,我們將以、二小節(jié)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交代寫作緣由和目的”。
二、第三小節(jié)
本節(jié)第1自然段中,作者說“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第2自然段,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樣幾個關鍵詞:“第一次”“不認識”“這就是”“聽……講義”“見面……多了”“永訣”。不難看出,作者追述了他與劉和珍由不認識到認識,再到永訣的一些交往經歷。我們概括為“追述交往經歷”。
三、第四小節(jié)
在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自己,“早晨,才知道……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但段政府“說他們是‘暴徒’”,流言“說他們是受人利用的”。
這一節(jié)簡略敘述了劉和珍等被害的遭遇,并揭露了反動勢力對他們的污蔑。概括為“概括遭遇,揭露污蔑”。
四、第五小節(jié)
此小節(jié),作者詳細敘述了劉和珍君欣然前往請愿,和中彈后張靜淑、楊德群上前救助,也中彈的經過。概括為“敘述被害及救助經過”。
五、第六小節(jié)
作者以“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比喻說明:請愿,尤其是徒手請愿,對“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意義不大。這是愛國人士應該汲取的教訓,我們概括為“總結遇害教訓”。
六、第七小節(jié)
作者首先贊揚劉和珍的臨難從容,和張靜淑楊德群的勇敢救助、殞身不恤,以此作為“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的明證”。這是劉和珍君等人請愿被害事件的真正意義所在。我們概括為“指出紀念意義”。
至此,每個小節(jié)所寫主要內容提煉完畢,接下來我們“合并同類項”。
1. 第三、四、五小節(jié)內容關聯(lián)性強,記述劉和珍被害前后及被害經過,我們合并為“追述烈士事跡”。
2. 第六、七小節(jié),分別總結徒手請愿的教訓,和揭示紀念劉和珍君的意義。我們合并為“總結教訓和意義”。
這樣,《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從內容上,我們概括為“交代寫作緣由和目的”“追述烈士事跡”“總結教訓和意義”。
上述三方面的內容,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布局上,作者遵循了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對這篇文章所記述的人物、事件,我們應該采取)怎么樣(的態(tài)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