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中國美術輝煌的發(fā)展歷史,其中繼承創(chuàng)新者源源不斷。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新媒體傳播如此迅速的時代,網(wǎng)絡傳播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淺談中國傳統(tǒng)藝術——青綠畫法的內(nèi)在設計感、色彩美感、文化內(nèi)涵等,以此來分析青綠畫法在新媒體中運用的可行性,并結合自身實踐為讀者提供思路。
關鍵詞:青綠;設計;設色;平面
一、青綠山水歷史概述
綜合史料和出土文物來看,人們一般青綠山水認為萌芽于我國的魏晉時期,這時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立完整的畫種獨立于人物畫,設色絢麗,繪工細致工整,為青綠山水發(fā)展作了鋪墊,青綠山水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于隋唐時期。初唐時期青綠山水技法生硬,發(fā)展到兩宋時期青綠到達一個頂峰時期,造就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作品,如《千里江山圖》等,青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宋以后,青綠逐漸退出了主流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水墨畫,到了明清時期雖然有過一些青綠的優(yōu)秀作品,但如學者王博敏所說的“有所發(fā)展,但不發(fā)達”。
二、青綠山水內(nèi)涵
1.用色主觀
青綠山水用色大多不按照其本質的顏色所賦彩,而是使用青、石綠、花青等,按照作者的主觀思想去創(chuàng)作,這大大加強了繪畫的主觀色彩。
2.點線面的結合
青綠山水大多采用點線面的結合來構造畫面,這與當代的繪畫構成點、線、面不謀而合。在傳統(tǒng)的青綠山水中,樹木、云、山石來作面,山石上的點苔、樹木的樹葉點法、皴法作為一種構成點法,在畫面中與山體書法勾勒、樹木藤蔓的線構成點、線、面的畫面構成,突出平面設計美。
3.用調統(tǒng)一,突出意境
青綠山水采用恬靜典雅的設色,青、石綠等冷色與背景熟褐相調的暖色形成對比,互為襯托,畫面整體大多為祥和寧靜的韻味。
三、青綠山水概念設計進入新媒體運用的可行性
1.青綠山水文化韻味深厚,設色經(jīng)典,可延展性高;對于青綠山水其實沒有嚴格的定義,其外延的空間很大。現(xiàn)代新媒體設計多由長卷、橫幅、圓環(huán)等構成,青綠山水的散點透視對現(xiàn)代新媒體的平面化透視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2.青綠山水文化認同性強;青綠山水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代表之一,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度,對于其自身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性,同時在全球化的當下,青綠山水有著文化底蘊深厚的風格設計,有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性。
3.青綠山水有其內(nèi)在的文化獨特性、識別性;歷史上有眾多的青綠山水繪畫作品供我們參考,這意味著對于設計者來說,青綠山水相比于其他的傳統(tǒng)繪畫更容易識別其獨特的韻味。
四、青綠山水風格設計運用
1.青綠設色研究
青綠山水設色采用的是對比的顏色,在西方理論中屬于互補色,這種顏色的運用多出現(xiàn)于西方的光影畫法。西方的繪畫多追求寫實,而古畫青綠更注重畫面對其意境的表達,其使用的平面化的、互補的顏色在設計中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以仇英《桃源仙境圖》為例,畫面被熟褐色的背景顏色分為上、中、下三個大部分,為了更好地研究這張畫面的設色問題,筆者專門去臨摹了一幅調色后的《桃源仙境圖》,其中底色為熟褐,由花青、紅、石青、墨色、丹紅調制而成。在用色里筆者能清晰地認識到,在畫面的整體性中,熟褐不單單是艷麗的褐色,而是加入了畫面中出現(xiàn)的幾乎其他所有顏色。我們可以猜想,仇英在繪畫的時候如果不是胸有成竹地設計好所有顏色,又怎么會加入這些顏色?這幅《桃源仙境圖》在設色上非常講究,在山的底色上,筆者臨摹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其實是上過好多層底色而襯托出來的山石色,山石的顏色大體由熟褐、青藍色組成,兩者互為襯托又互不干擾,互相穿插又互相融合地巧妙聯(lián)系著。這種顏色設計在現(xiàn)代的作品中,被西方的理論定為色調,可見其設色理論的邏輯正確性。
2.美學中青綠設色的可行性
在美術學中,有著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來論述顏色搭配,不同的顏色在畫面中的占比、相同色系的顏色在畫面中的占比、互為補色的顏色在畫面整體的占比,都是有著系統(tǒng)的、邏輯的、美學上的研究的。萌芽于魏晉時期的青綠山水雖然沒有這樣的標準、系統(tǒng)的理論思想指導,卻與當今的設計用色理論不謀而合,是非常優(yōu)秀的用色案例。拿我臨摹的《桃源仙境圖》中上方的部位進行研究,在這張青綠山水作品中,大的熟褐背景色塊占畫面上方的一半,其中又加入了山石青色點綴,畫面右邊的山體高低不齊,山石下方點綴著房屋樓閣,為顏色較為深沉的墨色熟褐。在畫面上方每一處都恰到好處。在這樣以面設色的基礎上加入了點和線的襯托,讓畫面更加豐富,為平民化新媒體裝飾方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五、青綠山水設計實例
個人案例研究。如圖所示,這是一份個人以青綠山水為參考設計的晉商文化概念設計,其中采用與青綠相反的設色,云這次采用了白色,在《桃源仙境圖》中為人物身上的衣物顏色,占小比例。背景的顏色采用黑色和深青色,在《桃源仙境圖》中為山的中部頂部、陰影顏色,占中比例。圖中人物的臉、手、石板的顏色采用的是《桃源仙境圖》中背景云的設色,占畫面一半的大色塊。其中牌匾介紹文化的字樣采用的米黃色,參考《桃源仙境圖》中的樹木和底部河流的顏色。畫面整體采用大量的線條來替代青綠的皴法,并加以創(chuàng)新,筆者用紅色貫穿上面的人物和故事,但比例縮小,讓畫面和意境更加突出,使得這張參考青綠點線面和設色韻味的設計較為成功。
(作者簡介:閆成龍,單位: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繪畫專業(yè),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
參考文獻:
1.楊世倫.青綠山水的傳承與發(fā)展[J].書畫世界,2018(08):90-91.
2.張佩佩.北宋青綠山水畫審美風格研究[D].鄭州大學,2019.
3.馬靜.仇英青綠山水畫的文人式裝飾表現(xiàn)[D].西南大學,2018.
4.王以亭.桃源在何許——仇英《桃村草堂圖》及其蘊涵的美學特征[J].收藏家,2020(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