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新
《覺醒年代》劇照
2018年7月1日,我們帶著黨旗來到北京大學(xué)紅樓。這一天,《覺醒年代》正式建組。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李大釗先生的手跡,“鐵肩擔(dān)道義,妙手著文章”。
紅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劇組不能在里面實拍。我猶豫了好久,最后一咬牙,決定自己搭。我們租了一個大攝影棚,1萬多平方米,基本還原了紅樓的環(huán)境,包括樓梯的扶手、房間的開關(guān)、電燈的燈罩,甚至電線的走向都是實景復(fù)刻,雖然它們只是“背景板”,但只要在畫面里,就要做到真實。
美術(shù)、道具部門下了大功夫。服裝設(shè)計上,大釗先生的衣服,無論棉袍還是長衫,都是質(zhì)地最粗糙、針腳最疏大的。胡適的衣服則以西裝為主,非常得體精致。兩個人著裝上的區(qū)別,體現(xiàn)了二人性格的區(qū)別,乃至立場的區(qū)別。
聲音設(shè)計上,上海有“小熱昏”,北京有“數(shù)來寶”,我們讓一南一北兩個民間藝人在街頭講時政新聞。陳獨秀、李大釗走在街頭,剃頭的拿著響器“喚頭”,發(fā)出“鏜”的鳴響;辜鴻銘坐的洋車車鈴聲,我們也反復(fù)采錄,放入戲里。這是市井百姓的聲場。
魯迅先生登場,背景是小說《藥》的場景原型。青年被斬首,眾人爭搶人血饅頭。自始至終,先生沒有回頭,他在看什么?龍門石窟的拓片。那時先生精神苦悶,只得沉迷于金石,手里拿的是“龍門二十品”中的《鄭長猷造像記》。拍的時候我沒注意,剪片子時看到了,趕緊讓人核實。他們告訴我,導(dǎo)演你放心,這是精心準(zhǔn)備的。
心血就在這些點滴中,觀眾可能不會注意,但恰恰是這些地方,真正見功夫、見責(zé)任、見熱情。
我們用了幾百車的沙土,每車8噸,鋪在橫店的水泥路上。沙子是從張家口運來的,篩了好幾遍,才還原出100多年前北京城風(fēng)沙漫天的感覺。有不少街頭演講的戲,演員和我說,拍完第二天刷牙,還能刷出沙子來。陳獨秀住的箭桿胡同,家門口20多米長的路,用了38車的土,馬車來回軋了3天,才勉強軋出車轍。
為什么要拍車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2000多年幾乎沒有改變。20世紀(jì)初,西方已經(jīng)進入船堅炮利的時代,我們依然在古舊的車轍里踟躕不前。《覺醒年代》講述的6年,歐洲經(jīng)歷了“一戰(zhàn)”,民不聊生;中國是軍閥混戰(zhàn),列強環(huán)伺,你方唱罷我登場。
開篇第一個實景鏡頭拍的是駱駝。我們把機器埋在坑里,上面加一層強化玻璃,牽著駱駝來回遛。到第42遍,駱駝終于踩到了鏡頭,說“過”的時候,我的聲音都在發(fā)顫。
駱駝給人的印象總是忍辱負(fù)重,就像當(dāng)時我們這個國家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狀態(tài)。當(dāng)溫順的駱駝的大蹄子,在逆光的升格鏡頭下,踩在千年不變的車轍上,所引發(fā)的聯(lián)想,只有中國人能看懂。
我喜歡拍動物,劇組的道具庫就像一個動物園,雞、鴨、鵝、羊、貓、狗、兔子、螞蟻、螳螂,外面還拴著牛。拍的時候全組出動,引著它們往鏡頭前去。
螞蟻出現(xiàn)了好幾次。陳延年第一次將螞蟻放生,彈幕里有人說“生如螻蟻,心向光明”,有人說“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聯(lián)想。
就像陳獨秀在監(jiān)獄中看到的那只螳螂。放風(fēng)時,先生走到墻角,發(fā)現(xiàn)一只小螳螂,將它端在手中。這時的配樂是古琴曲,帶著殺伐之聲。掌心里的螳螂,螳臂像刀一樣,舉起又放下。在那一刻,先生心中翻江倒海想的是什么?它帶給觀眾無限的想象。
這是革命的浪漫主義。蔡元培風(fēng)雪三顧陳獨秀,請他擔(dān)任北大文科學(xué)長。第三次,陳獨秀“蓬門今始為君開”,音樂一起,倆人四目交接,一個起身行禮,一個哈哈大笑。很多觀眾說看哭了。兩個加起來快100歲的男人,長得又不是多好看,為什么看得人心潮澎湃?這里面有我們中國人高貴的精氣神。
黃沙、雨雪、大風(fēng),是我們常用的視覺手段。第三集毛澤東出場,劇本只有一行字,但我們下了大功夫。100多米長的街道,出現(xiàn)了橫行的馬隊、乞討的乞丐、魚缸中的金魚、污泥中的雞鴨鵝、插著草標(biāo)被賣的孩子、坐在車?yán)锍匀髦蔚纳倌?。這時候,瓢潑大雨中,這個一襲青衫的人,懷揣《新青年》,一腳蕩開了污水。
這種細(xì)節(jié)還有很多,魯迅出場時的人血饅頭,李大釗江南之行看到的裹著小腳、跟公雞成親的小新娘,法租界里蠻橫的外國人,長辛店的工人,海河邊餓死的同胞,義憤填膺的義和團老戰(zhàn)士,安源煤礦拿著破碗接雨水的小孩……這些視覺元素,一再點出民國的荒唐。如果它不慘痛,何會有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拯救這個國家?
如此,才知道先生們的偉大。陳獨秀、李大釗撒傳單的時候,戲臺上演的是京劇名段《挑滑車》——金兵圍困牛頭山,岳飛麾下名將高寵連挑11輛滑車,終因馬匹力竭,英勇戰(zhàn)死。戲臺上演的是精忠報國,樓上撒傳單的陳、李二人,也是壯懷激烈。他們這樣的教授,一個月幾百塊大洋的工資,本可以過錦帽貂裘的生活,是什么驅(qū)使他們“肉身投餒虎”,寧可被抓進監(jiān)獄、斷送生命也要振臂一呼?我以為,就是“愛國”兩個字。
《覺醒年代》拍的是偉人。但偉人也是平常人。有些劇我們不愛看,因為演的不是“活人”,總采用僵化的處理手法。今天的“90后”“00后”,對影像的審美水平很高,眼光獨到。觀眾不可欺,年輕觀眾更不可欺。
革命歷史題材劇更要把人塑造得鮮活。劇里,編輯部開會,陳獨秀邊嗑瓜子,邊把瓜子皮推到蔡元培那里,蔡先生推過來,他再弄過去。反復(fù)三次,蔡先生說,好,都給我了??吹竭@里,觀眾一定會心一笑,因為我們兄弟姐妹間,也常開這種玩笑。它是生活中的情趣,歷史立馬有了煙火氣。
一場崇高的戲過去,我們會馬上接一個有煙火氣的場次。出獄時,陳獨秀放飛了女兒帶給他的鴿子英英,白鴿在陽光下像一只小精靈,鏡頭反打向監(jiān)獄里的先生,透過鐵欄桿看著外面的自由世界。這么美妙絕倫的畫面,下一場切過來,是兩個孩子坐在院里哭:“爸爸是壞蛋,把我們的鴿子放走了?!?/p>
大釗先生,我們要拍他作為革命先驅(qū)的偉大,也要拍他作為父親、丈夫的平凡。偉大孕育在平凡之中。李大釗和趙紉蘭在雨中的最后一場戲,他向妻子承諾,等到學(xué)??梢詳[上一張安靜課桌的時候,兩個人坐在教室里,他會一筆一畫地教她認(rèn)字。這是多么簡單的承諾,但大釗先生終生沒有實現(xiàn)。
大家喜歡的父子惜別那場戲,我們用了“閃后”的技法。陳延年、陳喬年在1927年、1928年先后犧牲于上海龍華監(jiān)獄。我們快進時間,看到他們滿臉血污、腳戴鐐銬,血海中飄落朵朵鮮花,他們回頭微笑;另一邊,父親陳獨秀眼含熱淚看著他們,仿佛看到了兒子們的未來。這場戲播出時,滿屏的彈幕淹沒了畫面。我拍的時候也很動情,第一次做現(xiàn)場闡述時,所有人都眼中含淚,大家能感受到,這是我們想要表達的壯美。
《覺醒年代》劇照
這部戲拍了幾個月,令人動容的場景至少七八十個。有一場戲,大釗先生站在火車頭上,給長辛店的工人講五四運動的意義。我跟張桐商量,加一句臺詞:“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不愛,誰愛?”張桐說的時候,眼中是含淚的。那天用了近400名群眾演員,有老有少。在監(jiān)視器里,我發(fā)現(xiàn)所有人的眼睛都是晶瑩剔透的;拍完了,我扭頭看后面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沉默著,眼睛都泛著淚光。
好多年輕朋友喜歡《覺醒年代》,他們把主席叫“教員”,叫蔡公“慢羊羊”,說辜老爺子(辜鴻銘)可愛,這些說法透著年輕人的率性與尊敬——他們心中有大格局,只不過以前很少有投射的地方。我不認(rèn)為這部戲拍得多好,只是因為它激活了我們對歷史的想象。李大釗、陳獨秀也好,陳延年、陳喬年也好,趙世炎、鄧中夏也好,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永遠不缺為民請命的人、埋頭苦干的人、獻身求法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
今年清明節(jié),上海龍華的延年、喬年烈士墓前,鮮花比平時多了幾十倍。有人把炒煳的南瓜子擺在了延年烈士的墓前。那是我們劇中設(shè)計的橋段,但觀眾當(dāng)了真。
有網(wǎng)友寫了一段虛擬的對話。大釗先生和延年烈士,看著今天的年輕人把鮮花擺在墓碑前。大釗先生拿起一束聞了聞,說“花很香”,把它遞給了延年。延年說:“先生,他們愛我?!贝筢撓壬牧伺难幽?,說:“因為你愛他們。”
我還看到網(wǎng)友說,今天的合肥,有一條延喬路,旁邊還有一條集賢路,而陳獨秀安葬的地方就叫“集賢關(guān)”。這兩條路始終沒有交會,但有同一個終點,叫繁華大道。
(昆 華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