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_evo
1954年,生物學家F.A.布朗從康奈提格的海邊挖下來一批牡蠣,放進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個地下室里的水族箱。他是一個生物節(jié)律研究者,他知道牡蠣會隨著潮水的漲落而起居。
搬入新居的頭兩個星期,什么都沒有改變。牡蠣們依然按照它們正常的規(guī)律生活:它們時而縮回去,時而張開殼,捕捉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喂養(yǎng)自己,一切遵循著遙遠的康奈提格海岸的潮起潮落。
但是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發(fā)生了一件難以解釋的事情。它們依然像潮水一樣起伏,但是它們的高潮期行為不再和康奈提格的潮水吻合了。不是佛羅里達,不是加利福尼亞,不是多佛,不符合科學所知的任何一張潮汐表。
經(jīng)過反復計算,布朗意識到一點:這是芝加哥的漲潮時間。
但是芝加哥沒有海。
這些牡蠣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里,生活在玻璃箱的人造海水中。但它們知道海的存在,它們的祖先已經(jīng)在海邊生活了幾億年;它們可以離開海,海卻不會離開它們。布朗猜測,也許牡蠣是感知到了氣壓的變化,從中反推出了潮汐應來的時間、自己應有的節(jié)律。沒有任何一只牡蠣是有意識地在做這一切——但在某種深層的意義上,它們正想象著這樣的一片海,一片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海,在那里會有潮起潮落,而它們會隨著海的節(jié)律而開合。
芝加哥沒有海,但牡蠣帶來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