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柏拉圖的“詩之靈感”

2021-08-28 04:17:57趙彤彤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年30期
關鍵詞:靈感共鳴柏拉圖

【摘要】柏拉圖在《伊安篇》《斐德若篇》中提出“詩之靈感說”,是指詩人被神靈附體而獲得靈感,并處在一種迷狂的、不理智的狀態(tài)之中,但在這種狀態(tài)之中,詩人代“神靈”發(fā)聲,傳達那些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理念”,因此,柏拉圖推崇靈感的詩,而排斥“與真理隔著三層”的摹仿的詩。在這種“靈感說”中,柏拉圖也觸及了包括詩的發(fā)生學和感染力等相關文藝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開創(chuàng)了這些理論問題的先聲,對后世影響極大,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柏拉圖;靈感;迷狂;共鳴;理念

【中圖分類號】I54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0-0044-03

柏拉圖最為著名、流傳最廣的關于詩的觀點,莫過于他在《理想國》中貶低詩歌,要將詩人從理想國中驅逐出去的做法。但其實,柏拉圖還有另外一種對于詩的看法,那就是詩之靈感說,認為詩歌發(fā)生于靈感,并表現(xiàn)為一種迷狂的狀態(tài)。這種觀點集中表現(xiàn)在他的《伊安篇》《斐德若篇》等對話錄中。

一、詩的靈感與迷狂

(一)詩的靈感

在柏拉圖的《伊安篇》中,蘇格拉底遇到了頌詩人伊安,兩個人就詩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在開篇中,蘇格拉底認為作為一個頌詩人,必須要有相關詩人及詩歌的知識,才能做到了解詩歌,并傳達給聽眾?!耙屓思伊私?,自己就得先了解;所以一個人若是不了解詩人的意思,就不能做一個頌詩人?!盵1]2所以說蘇格拉底對頌詩這一職業(yè)的理解是知識先行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頌詩人。

接著蘇格拉底問伊安是只會朗誦河馬的詩,還是在朗誦其他詩人的詩時,可以做到同樣好。伊安回答他只會朗誦荷馬,于是蘇格拉底提出質疑:既然荷馬和其他詩人所寫的題材都相同,伊安為什么只能解說荷馬?伊安說他們雖然寫相同題材但方式不同。于是蘇格拉底舉了算學家和醫(yī)生的例子,意圖論證真正的技藝既然可以判斷相同題材的好壞,就能夠熟練解說整體的知識對象,而伊安只能解說荷馬,說明他頌詩并非憑技藝知識,因為“一個人把一種技藝看成一個有共同一致性的東西,就會對它同樣判別好壞?!盵1]5在這里,因為詩的題材都大致相同,所以蘇格拉底將所有詩人的詩假定為一個整體,是頌詩這項技藝的對象。如果像伊安這樣,只能解讀其中一部分,那么這項技藝作為整體就不成立,那么頌詩就不能稱為一項技藝。

蘇格拉底接著列舉繪畫、雕刻和音樂,發(fā)現(xiàn)這幾項技藝都是以一個整體的面目出現(xiàn)的,于是得出了這一部分的結論:“你這副長于解說荷馬的本領并不是一種技藝,而是一種靈感,像我已經(jīng)說過的。有一種神力在驅遣你,像歐利庇得斯所說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謂赫拉克勒斯石?!盵1]7

由上可知,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與伊安的對話,揭示出了自己的觀點:詩歌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依靠相關技術的,而是來源于神靈附體所得來的靈感。

這種“靈感說”并非是柏拉圖的原創(chuàng),靈感在古希臘文的原義為神的靈氣,指一種神靈憑附的著魔狀態(tài),藝術正是這種著魔狀態(tài)的產(chǎn)物,這是古希臘的一種流行看法[2],例如,荷馬在其史詩開篇之首就呼告詩神繆斯,請授以靈感。可以看出,柏拉圖是一個“靈感說”的繼承者,但是柏拉圖的靈感說也有其自身的獨特之處,在他的哲學系統(tǒng)中,柏拉圖對這種“靈感說”做出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主要集中在柏拉圖對于靈感來臨或者說是神靈附體時的狀態(tài)——迷狂上。

(二)詩的迷狂

在《伊安篇》中,對話中的蘇格拉底不僅提及了詩的靈感,還談到了詩人在獲得靈感或者說是神靈附體時的狀態(tài):“科里班特巫師們在舞蹈時,心理都受一種迷狂支配;抒情詩人們在作詩時也是如此。他們一旦受到音樂和韻節(jié)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歡,由于這種靈感的影響,他們正如酒神的女信徒們受酒神憑附,可以從河水中汲取乳蜜,這是她們在神志清醒時所不能做的事?!盵1]7-8

這是詩人被神靈附體時的一種不清醒的、非理智的狀態(tài),也就是“迷狂”。對于這種“迷狂”的狀態(tài),在《伊安篇》中只是簡單地提及,而在柏拉圖的另一篇對話錄《斐德若篇》中,得到了詳細而系統(tǒng)地闡釋。

在《斐德若篇》中討論愛情時,柏拉圖提出了迷狂的范疇。迷狂有兩種,非神靈憑附的和神靈憑附的迷狂,柏拉圖所稱贊及重點討論的是后者,而“前者是絕對壞的”。接下來柏拉圖列舉了四種迷狂,第一類是預言的迷狂,第二類是宗教的迷狂,第三類便是詩的迷狂:“若是沒有這種詩神的迷狂,無論誰去敲詩歌的門,他和他的作品都永遠站在詩歌的門外,盡管他自己妄想單憑詩的藝術就可以成為一個詩人。他的神志清醒的詩遇到迷狂的詩就黯然無光了。”[1]112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柏拉圖認為這種“迷狂”狀態(tài)對于詩歌是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只有神靈附體時,詩人才可以創(chuàng)作出高明的詩,這種狀態(tài)下所創(chuàng)作的詩,是那種依靠技巧得來的詩所不能比的。那么,柏拉圖所說的靈感以及神靈究竟是什么東西,竟會對詩有如此大的影響。在第四種迷狂中,就可以看到答案。

第四種迷狂便是愛情的迷狂。柏拉圖首先論及了靈魂的性質是不朽的,因其不朽,所以必須是自動的,這也是柏拉圖靈魂輪回說的立論基礎。如果是神那樣的完善靈魂,就是羽翼豐滿,不斷向上飛行的,看到天外的永恒景象,看到了真、善、美這樣的永恒理念,使靈魂的羽翼得到滋養(yǎng),這樣靈魂就可以保持這種狀態(tài)不受傷害;而如果是不完善的靈魂,由于沒有順隨神的靈魂,見不到事物的本體(永恒理念),或是由于一些丑惡東西的影響,只見到了部分的理念,就會折翼跌落,附著在凡俗的肉身上。

現(xiàn)在可以知道,柏拉圖并非只是簡單沿襲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靈感說”,而是將其作為構建哲學體系的一部分。他所說的神靈世界就是所謂的“理念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存在的是那些現(xiàn)實事物所摹仿的理念,也就是事物的原型。因而柏拉圖在給墜入凡間的不同靈魂所依附的人歸類時,就有“詩神的頂禮者”,這也就是獲得靈感,得到神靈附體而進入迷狂狀態(tài)創(chuàng)作詩歌的詩人。

二、詩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靈感的詩與摹仿的詩

柏拉圖依據(jù)靈魂對人分為九類,其中第一種是“愛智慧者,愛美者,或是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第六種是“詩人或是其他摹仿的藝術家”??梢?,在柏拉圖的心中,存在著兩種詩人,一種是因神靈附體而寫詩的詩人,另一種是通過摹仿技術寫詩的詩人。這兩種詩人也對應兩種詩,即靈感的詩和摹仿的詩。

“靈感的詩”在上文中已經(jīng)論述,關于“摹仿的詩”的論述主要集中在《理想國》中。依柏拉圖來看,現(xiàn)實世界并非真實的世界,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實的、永恒的,而現(xiàn)實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他以“床的比喻”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床有三種:第一種是理念的床;第二種是木匠依據(jù)那個床的理念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個別的床;第三種是畫家根據(jù)木匠制造的床所畫出來的。在這三種床中,只有作為理念的床是真實的、永恒的,因為它是其本質或規(guī)律。而木匠制作的床是理念的床的摹本,是個別的、不完善的。至于畫家所畫的床是摹仿自個別的床,所以是更不真實的,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著三層”。

另外,柏拉圖特別注重文藝對現(xiàn)實生活的功用和效果,強調詩和藝術應該為政治服務。從此角度出發(fā),他認為詩人們在詩中不推崇理智,專寫出丑惡的一面,來挑動人的激情和欲望,使得“哀傷癖”和“可憐癖”滋生,不利于社會和國家。

柏拉圖從詩的本質以及詩的效用進行分析,輕視其價值和意義,將詩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但是在論及靈感的詩時,可以看出來柏拉圖對其贊賞有加,稱其為“高明的詩人”,在上述的兩種分類中也可以看出兩種詩人和詩的等級差別,明顯是靈感的詩居其上,而摹仿的詩只是作為一種技術,摹仿詩人被柏拉圖置于預言者和宗教典禮者之下,工人和農(nóng)民之上。

(二)非理性的“理性”

從上述的分析中,確實可以看出柏拉圖對靈感之詩與摹仿之詩的明顯褒貶態(tài)度,相比摹仿的詩來說,靈感的詩是更為高級的。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柏拉圖肯定靈感之詩,但是并不認可靈感之詩的詩人。

柏拉圖認為靈感對詩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這種詩之靈感來源于神靈,需要神靈附在人身上,這樣,詩人就會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一種迷狂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詩人為神靈代言而創(chuàng)作出詩歌。這樣來看,人就相當于是一個中介物,在獲得靈感的迷狂狀態(tài)中,失去自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而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v使寫出了精彩絕倫的詩篇也不屬于人的創(chuàng)造,而是神靈的賦予。

這就相當于把詩人的主體性和價值架空了,詩人是處于被神靈所憑附的迷狂狀態(tài)之中的,沒有所謂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話,這種“靈感詩人”甚至不如“摹仿詩人”,因為摹仿作為一種技巧,對于詩人來說,在創(chuàng)作時是有理智的,也是具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而詩人在迷狂狀態(tài)之中,可以說是非理性的,柏拉圖強調的這種詩的特點正是其非理智性:“因為詩人是一種輕飄的長著羽翼的神明的東西,不得到靈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沒有能力創(chuàng)造,就不能作詩或代神說話?!盵1]8這就是陷入迷狂狀態(tài)而非理性的詩人。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柏拉圖的“理念論”哲學所倡導的正是崇尚理性,他所說的附身于詩人身上的“詩神”,實際上正是指向理念的,他肯定“迷狂”的詩,實質上指“代神立言”的詩,即所謂頌神之詩,也就是要能體現(xiàn)理念的詩,正是這樣他極力反對摹仿詩人的作品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情欲。因此,從這個視角看,可以說柏拉圖的“靈感說”是一種提倡以理念為根基的詩之靈感。

綜上所述,可知柏拉圖所謂的“靈感之詩”,是指詩人在靈感狀態(tài)下(或者說是被“神靈”附體之后),陷入迷狂狀態(tài)后所創(chuàng)作的詩。在這種詩中沒有詩人的技巧甚至主觀情感,所以并非是詩人通過靈感來表達自己,而是靈感在通過詩人來表達自身,而這種靈感所指向的,正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這種“理念”也恰恰就是“詩之靈感”所表現(xiàn)的內容。

三、靈感與共鳴

柏拉圖在對話集中談到詩之靈感時,其中的內容也觸及了部分的文藝理論知識,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所觸及的主要是兩部分內容:詩的發(fā)生學問題和詩的感染力問題。

(一)詩的發(fā)生學問題

在西方,詩的發(fā)生學主要有兩派,一派主張技藝,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古羅馬賀拉斯的《詩藝》,另一派強調靈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

在上一部分內容中,已經(jīng)重點論述了關于詩的靈感問題,可以看出,柏拉圖認為詩的創(chuàng)作,最為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靈感,沒有靈感,無論技巧怎樣熟練,都不會成為大詩人。盡管這種觀點帶有神秘主義的傾向,且把靈感指向了“理念”。但是這種理論同時也或明或暗地揭示出了,詩人或者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需要從概念思維中抽離出來,進入到一種獨特的、非理智的、迷狂的心理狀態(tài)。

東西方的詩人或者理論者都注意到了這種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從陸機《文賦》“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3]到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是以執(zhí)術馭篇,似善奕之窮數(shù);棄術任心,如博塞之邀遇”[4],都講到靈感的重要性;再如雪萊在《為詩辯護》也提道:“人如一個工具,一連串外在和內來的印象掠過它,有如一陣不斷變化的風,越過伊和林的豎琴,吹動琴弦,奏出不斷變化的曲調?!盵5]

這種強調靈感的藝術創(chuàng)作論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很多的作家和理論家都從非理性的和反理性的角度去繼承柏拉圖的“靈感說”,例如西方的表現(xiàn)派和浪漫派作家。但正如朱光潛先生指出的那樣:“柏拉圖也看到單憑理智不能創(chuàng)造文藝,文藝創(chuàng)造活動和抽象的邏輯思考有所不同,他的錯誤在于把理智和靈感完全對立起來。既形而上學地否定理智的作用,又對靈感加以不科學的解釋?!?[6]68

(二)詩的感染力問題

在《伊安篇》中,柏拉圖論述詩的靈感時,將其比喻為“赫剌克勒斯石”。柏拉圖認為詩神就是這塊磁石,將磁力傳到一連串的鐵環(huán)上,詩人就是第一環(huán),中間是頌詩人和表演者,最后一環(huán)是聽眾。因而靈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赫剌克勒斯石”下的每一環(huán)上的人都會處于一種迷狂的狀態(tài)。

在這里,以如今的文藝理論視角來看,其實就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狀態(tài);二是欣賞者在欣賞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共鳴狀態(tài)。詩人是最初的環(huán)節(jié),靈感來臨之后陷入一種迷狂狀態(tài),而頌詩者在頌詩或者聽眾在聽詩時,被詩歌所感染,與外界暫時隔絕,共情于詩歌中的內容,也陷入一種獨特的狀態(tài)中,這就是共鳴。這種共鳴從現(xiàn)在的文藝理論角度來看,主要是指鑒賞者在欣賞文學藝術作品時,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運遭際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tài),這是文藝接受活動中進入到高潮階段的重要標志。[7]

這說明柏拉圖除了注意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殊狀態(tài)外,還認識到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所獲得的獨特狀態(tài)。遺憾的是柏拉圖并沒有將“共鳴”單獨提出來,而是將其歸結為“靈感”的作用,忽略了靈感與共鳴的根本區(qū)別。

四、結語

在柏拉圖的詩學中,有“靈感說”和“摹仿說”兩種不同的觀點,其區(qū)別看似大相徑庭,但是這兩種說法,基本上是以詩是否能見出真理性來劃分,并給予褒貶的。[8]“靈感的詩”強調詩人陷入迷狂的非理智狀態(tài),而由“神靈”來發(fā)聲,其內容是指向理念世界的;而“摹仿的詩”則是強調技藝,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摹仿,是“摹仿的摹仿”,所以柏拉圖給了這兩種詩以完全不同的評價。

“詩之靈感”是柏拉圖詩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其理念論的哲學基礎之上的,“詩之靈感”也就是附身到詩人身上的神靈,也是那些具有永恒性和真理性的理念的表現(xiàn)。當然,柏拉圖的這種理論,也帶有著強烈的非理性性質,強調詩人的迷狂狀態(tài),這種非理性的“靈感說”在后世影響甚廣,朱光潛先生認為:“德國狂飆突進時代的天才說,尼采的‘酒神精神’說,柏格森的直覺說和藝術的催眠狀態(tài)說,佛洛依特的藝術起源于下意識說,克羅齊的直覺表現(xiàn)說以及薩特的存在主義,雖然出發(fā)點不同,推理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在反理性一點上,都和柏拉圖是一鼻孔出氣的?!盵6]68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

[2]朱志榮.柏拉圖靈感論述評[J].遼寧大學學報,1994,(04):47.

[3]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資料選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69.

[4]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388.

[5]汪培基.英國作家論文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95.

[6]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7]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65.

[8]陳增福.摹仿的詩·迷狂的詩·理想國的詩[J].通化師院學報,1996,(03):21.

作者簡介:

趙彤彤,女,山西長治人,研究生在讀,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

猜你喜歡
靈感共鳴柏拉圖
柏拉圖之靈魂觀
如何提升學生的服裝設計靈感
未來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16:18:41
游走在音樂創(chuàng)作間的頓悟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09:42
體驗與共鳴:大數(shù)據(jù)時代場景營銷模式研究
今傳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3:08:52
讓課堂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
為什么柏拉圖強調“幾何”
情感味道:閩南話對臺灣廣播的獨特功能
中國廣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31:27
“民族唱法”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美
夢想斑駁照進現(xiàn)實
國內近二十年來柏拉圖研究綜述
凤山县| 军事| 太谷县| 盐城市| 璧山县| 奈曼旗| 健康| 双桥区| 德清县| 宁夏| 铅山县| 蒙城县| 沁源县| 绥宁县| 康保县| 汤阴县| 宜都市| 高要市| 天柱县| 肃宁县| 灯塔市| 五台县| 酉阳| 望都县| 阿克苏市| SHOW| 思茅市| 大渡口区| 壶关县| 南雄市| 乌拉特后旗| 黑龙江省| 伊通| 邓州市| 麦盖提县| 凤台县| 永德县| 临洮县| 邮箱| 安多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