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平
摘 要:農村小學數學學困生占有一定比例,學困生的存在,給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帶來挑戰(zhàn)。分析學困生的成因,采取相應的策略,有助于學困生的轉化。
關鍵詞:數學學困生;成因;策略
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西北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形勢、家庭結構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對學校而言,生源狀況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留守兒童數量以及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數量隨之增加,這兩類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給學校教學和管理提出了新的難題。小學數學學困生中的一部分就源自這兩類學生。有的老師經常抱怨學困生不可救藥,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學困生;而有的老師能夠關愛學困生,給予幫助。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以農村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如何轉化學困生問題為重點,總結幾點體會。
一、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一個人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乃至家訓家風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在許許多多的農村家庭,家長對子女的教學重視不夠,遠遠比不上城鎮(zhèn)的家長。受學歷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約,許多農村家長在指導子女學習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功課輔導方面,子女從父母那兒得不到切實幫助。家長或監(jiān)護人認為教育子女或子孫是學校的事情,希望學校包辦一切。但受時空限制,屬于家庭層面教育管理的事情,學校無法一個一個去解決,去處理。這種現象和問題存在已久,令人擔憂。
2.學生個人方面的原因
在小學學困生當中,有一部分學生不僅學習存在困難,紀律表現和行為習慣也很一般。許多學困生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認為枯燥乏味,最典型的特征是上課不專心聽講,課堂上不積極回答問題,作業(yè)十分潦草,有的甚至課后抄襲作業(yè)或干脆不交作業(yè)。老師在課堂上反復強調的預習、復習、制作學習卡片或輔助學習工具,學困生很難完成。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千差萬別,但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行為習慣差,學習方法不夠合理科學,也給學困生長期存在或轉化率低提供了土壤。從個人情感意志和品質方面講,學困生自信心不足,學習缺乏耐力,怕吃苦怕鉆研,情感脆弱,對自己的未來缺乏充足的信心。
3.學校方面的原因
一所好學校,“三風”建設肯定抓得好。相反,“三風”建設存在一定問題的學校,管理質量與教學質量肯定提升緩慢。就小學數學學習而言,如果學困生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基礎得不到鞏固,能力得不到提升,將會嚴重制約學生的后期發(fā)展。因此,學困生轉化,不僅是學科老師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更是學校管理層面要高度關注和努力去解決的問題。單靠一方力量很難解決學困生轉化問題。學校要細化學困生轉化制度,及時評估轉化效果,面對教學現狀,切實服務于教師和學困生,切實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
4.教師方面的原因
從小學數學教師角度講,加強學習和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尤為關鍵。教者不能一味埋怨學生底子差,智力跟不上,也要從自身找原因,尋求突破口。觀察農村學校的一些數學課堂,不難發(fā)現,教師講得多,學生練習少;教學缺乏個性和創(chuàng)意,分層次教學幾乎看不到,學困生在課堂上得不到關懷和照顧,對課堂失去信心;一場考試,一次評價,情緒表現低落的首先是學困生。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對學困生采取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學措施,以學困生的現有基礎為依據,站在學困生的角度去幫助他們。冷眼旁觀,不利于學困生學業(yè)水平的整體提高。
5.家庭方面的原因
當下的農村偏遠地區(qū),留守兒童及單親家庭學生的監(jiān)護人在管理教育方面方式方法單一,對子女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yǎng)重視不夠,子女自覺自主學習習慣差,再加上監(jiān)護人在督促和輔導上的無力,學生在家庭時空范圍的學習效果很差。在家校聯系和配合方面,矛盾也比較多,家長埋怨學校管得不好,老師教得不好;教師埋怨家長不配合老師管理。這種現象長期存在,給學困生的轉化造成難度。
二、學困生轉化策略
1.教師要轉變觀念,改進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陣地。教師不僅要在備寫教案上下功夫,還要在施教過程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讓數學課堂形式靈活多樣,融精彩與高效為一體,讓各類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數學雖然具有抽象性,但教學過程中,還要善于挖掘彰顯數學的形象性,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數學實踐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能力。
2.要重視學困生的學習過程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礎課程。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一到三年級重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訓練基本運算能力,這也是讓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的關鍵階段。因此,數學老師要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不同個性和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讓全班學生的數學基礎得到鞏固,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課堂上多鍛煉那些接受能力較弱、反應比較慢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輔導幫助要有耐心。作業(yè)布置與批改過程中,作業(yè)量要適中,難易搭配要合理,發(fā)現不足要及時提醒。盡量讓學生及時消除學習障礙,不要把許多問題積累在一起去解決。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培養(yǎng)學困生數學學習的好習慣。許多學困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多觀察,多指導,有計劃地去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學習習慣,教給他們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3.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
學困生的轉化需要家庭的支持。學困生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自主學習及補差活動,需要家長監(jiān)管與配合。諸如拖欠作業(yè),書寫潦草等現象,要讓家長知情,家校配合,共同促進學困生轉化。教師利用微信、QQ等聯系方式,及時解決學困生數學疑難問題,日積月累,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定會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