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試圖為我所尊敬的劉醒龍先生寫一篇印象記——這頗讓我踟躕。已有過幾次的開始,然后又重新開始:寫作這樣一篇文字的難度在于,我和劉醒龍先生一起喝酒聊天開會的時候并不多,在我印象中似乎“只有一次”,當然,他在臺上我在臺下匆匆一面的時候也有,但那不能作數(shù)。我無法像那些真正熟悉他的朋友那樣如數(shù)家珍地枚舉他生活里的細節(jié),也無法知道一個別人不知道的劉醒龍……而印象記,最好的方式就是記錄那些鮮為人知、卻又生動廣闊的生活細節(jié),這,恰恰是我所做不到的。
不過我還是想寫,借這樣的機會說出一個作家對另一個作家的“印象”,一種心理上的獨特親近,一種對于他和他的文字的理解……這也是我不愿意“放棄機會”非要談一談的主要原因。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讀到劉醒龍小說時的情景,那時我還在寫詩,讀小說很少,所以讀到《鳳凰琴》完全是種偶然——我甚至忘了我是在哪本刊物上讀到它的,甚至忘了自己是在上午讀到的還是下午讀到的……我只記得我讀完最后一個字,天已經(jīng)快黑了,可那種讓我沉浸其中的情緒還在糾纏纏繞,讓我真的是難以自拔。我是在自家的院子里,已是黃昏,家里竟然還是空無一人——我懷著激動從院子里走出去,走在街上。我急于尋找一個可以說話的人,我要和他說我今天讀到了一篇小說《鳳凰琴》,里面的故事是這樣這樣,我怎么會有這樣強烈的感覺……河北滄州,海興縣,一個巴掌大的縣城當然能遇到的熟人很多,但他們不是我“可以說話”的那個,于是我一路走著直到縣文化館……后面的情況我已記不清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遇到了高向東還是楊雙發(fā),是不是敲開了路如恒老師的門他在不在,我記不清了,我只記得當時的天色和我內(nèi)心里涌動而起的激動。那時我還在寫詩,腦子里全是埃利蒂斯、里爾克、帕斯捷爾納克等等一大堆洋名字,閱讀也主要集中在現(xiàn)代詩上,可劉醒龍的《鳳凰琴》竟然在那個時間、那個階段中“闖入”,現(xiàn)在想想也頗有些意外。我甚至猜測,在最初閱讀時我應(yīng)是帶有某種輕微的也是先期的“敵意”進入的,那個年月我年少輕狂,這種輕狂甚至完全不需要理由和支撐,就是一味地不屑、鄙視,對小說這種俗文體,尤其中國小說抱有一種不可理喻的精神傲慢,可我,竟然“挫敗”地被《鳳凰琴》所征服。
當然,有一段時間,我還會固執(zhí)堅持自己的傲慢,堅決不提小說這種俗文體,更不會提劉醒龍和他的《鳳凰琴》,可我開始悄悄地閱讀,有意識地找劉醒龍的小說看。我讀到了《分享艱難》,讀到了《大樹還小》——這本書,我應(yīng)當是跟解放軍文藝的某位編輯“搶”的,是不是李亞我記不清了,反正是搶來的確定無疑。2004年,我去《北京文學》,然后參與了北京大學邵燕君主持的“北大評刊”。感謝那段生活。在評刊期間,劉醒龍先生的《圣天門口》發(fā)表——當時,這部長篇應(yīng)沒分到我需要閱讀的篇目中,因為時間關(guān)系也沒準備細讀,可是在討論時的熱烈、爭論時的激烈極大地感染了我,我從趙暉手上要來了書,然后連夜閱讀。我承認自己對劉醒龍先生的小說有期待,但這部《圣天門口》意外地超過了我的期待,我沒想過它會有這么豐富、厚重,沒想過有如此茂密的“神經(jīng)末梢感”,沒想過它是這樣的生動緊張,又充滿著悠長回味。和注重幽微情感的《鳳凰琴》不同,《圣天門口》是渾厚闊大,是波瀾的大褶皺,它提供給我的是另一個劉醒龍,一個出我意料之外的劉醒龍。邵燕君談到,“《圣天門口》堪稱近幾年來一部難得的現(xiàn)實主義力作,在一系列歷史‘重述作品中成就最為突出。這部作者耗時六年創(chuàng)作的長達100萬字的鴻篇巨制,以武漢附近的天門口小鎮(zhèn)為切入點,對中國20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行了顛覆性的‘重述。如果《秦腔》的特點在于其‘反史詩化的寫法,《圣天門口》特點恰在于其對‘史詩化寫法的全面繼承和發(fā)揚。劉醒龍是一個來自民間也扎根民間的作家,他堅信依據(jù)‘樸素的真理可以‘還原歷史的真實……”引用邵燕君老師的評價并非討巧,一是她所說的這些我極為認同,二是在我們的討論中,她所說的這些是經(jīng)過我們的反復爭辯之后的呈現(xiàn)結(jié)果,是我們的一種“共同感受”。我記得參與北大評刊的同學們個個傲慢而苛刻,但對劉醒龍的《圣天門口》,好評卻是一致的,大家可商榷的似乎只有語言感覺的問題,故事講述上的問題……不只是我,是邵燕君和我們大家,都能感覺到劉醒龍在寫作中的可貴堅持,一種扎實的、不討巧也不有意討好的韌勁兒,一種向著不可能再推進一步、向著小說的理想狀態(tài)再推進一步的韌勁兒。在這個浮躁的鬧哄哄的表象時代,他顯得有些笨,有些不同。在劉醒龍的《圣天門口》一書中,我也讀到了他對于精神向度的不竭追問。
印象記不應(yīng)是文本評論……是的,我當然要尊重“文體原則”,是故我也在言說對劉醒龍先生小說看法的時候克制了自己跳脫出來指手畫腳一番的沖動。我談的,只是“印象”,只是他的作品留給我的那種啟示性的“印象”。下面,我應(yīng)當談生活印象了,這一點可能更是“印象記”的題中之意。
我與劉醒龍先生的同行,是應(yīng)中青社《青年文學》之邀,他,當然是我們一行中“最大牌”的人物,因此,主辦方的一位朋友很是忐忑,生怕對劉醒龍先生構(gòu)成怠慢,和我?guī)状瓮ㄔ捴蟛恢獮楹挝揖谷灰灿辛诉@種忐忑感,我也有了“生怕”。事實證明主辦方的生怕完全多余,他其實挺愿意為別人著想,在接觸中我倒覺得他有“生怕”,“生怕”別人的照顧太多而給別人添了麻煩。幾日的行程我們很是開心,我說的是我們,這里包括劉醒龍、中青社的李師東、各位青年作家以及主辦方的朋友們。那次,我們?nèi)サ氖菛|阿。主辦方為了讓我們有更多了解,行程安排得比較滿,而且似乎是忘了一個重要的景點:“曹子建公園”,即坐落于東阿魚山的曹植墓。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提醒還是劉醒龍做足了功課,反正他看到行程之后,先是找到李師東,然后和李師東一起與主辦方的朋友商量——是的,商量,他使用著商量的口氣并一再說道,如果不方便就算了,我們不給你們添麻煩也不想打亂你們的計劃……我的那位朋友頗有些得意,她告訴劉醒龍,去曹子建公園早在計劃之內(nèi),都已經(jīng)協(xié)調(diào)好了,行程計劃書中沒列入是因為……“好好,那就好。”劉醒龍看上去很是高興,他生怕自己的“要求”給別人造成麻煩。
我印象頗深的有一個題字的環(huán)節(jié)。題字,是主辦方的那個朋友的臨時提議,她也頗為有心地準備了宣紙和筆墨——興致勃勃的劉醒龍竟然毫不猶豫,好。說著,他就在朋友的引領(lǐng)下站到了桌前,拿起了筆?!奥犝f,他的字……是賣錢的,還挺貴?!蔽仪那膶φ驹谝粋?cè)的那個朋友說。“我知道”,她也悄悄地說,“我也沒想到劉老師會這樣爽快答應(yīng)”。
他略有沉吟。然后自己折紙,蘸墨。他寫起字來頗為安靜,仿佛在瞬間即進入到“另一空間”,周圍的喧嘩、熱鬧于他再無侵擾。他的書法有強烈的個人面目,并不嚴守固有的結(jié)體章法,但又嚴整莊重,交待清晰,如錐劃沙,飽有碑意。書寫的文字也是他構(gòu)思的,他向主辦方解釋了自己的書寫用意。在拍過照之后,主辦方一位朋友懷著明顯的忐忑向劉醒龍先生提出,“能不能給我也寫一幅……我想掛在自己的書房里,您這樣的大作家……”“好,我給你寫。”劉醒龍晃了晃肩膀,“我寫”。一天的參觀、奔波,劉醒龍先生應(yīng)當已經(jīng)頗為疲累,可似乎并不忍心對“得寸進尺”進行拒絕。
是的,他似乎并不忍心對“得寸進尺”進行拒絕——我們晚上又請劉醒龍為我們書寫,他只得答應(yīng),于是我們幾乎每個在場的人都得到了他的墨寶。我利用他的這個弱點,“得寸進尺”地為我的弟弟李博也求了一幅,并進一步“得寸進尺”地提出請他在上款中題上我弟弟的名字,他真的沒有拒絕。那時刻,我真覺得,我們是那樣地親近,在他那里我感覺著一種更為內(nèi)在的溫暖。
就是那天,我們相互加了微信。
有一次,我轉(zhuǎn)發(fā)河北著名畫家李明久老師的幾幅繪畫,劉醒龍先生竟然秒贊,然后給我發(fā)來微信:“畫得好。第三幅尤其。留給我?!蔽毅读藘煞昼?,意識到他應(yīng)當以為這些畫是我畫的了。我只好回給他:“這些畫,是李明久老師畫的。如果你喜歡……”我的潛臺詞是,如果你喜歡,我也試試能不能將它給你要下來寄去。他沒有回。我知道他不希望我為難。
有一次,我轉(zhuǎn)一篇談俄語文學的文章,只注意了內(nèi)容但沒注意名字——它的觀點是我所欣賞的,甚至有出我意外的點,我在轉(zhuǎn)到朋友圈的同時也轉(zhuǎn)給了我的學生們。晚上的時候,我忽然接到了劉醒龍先生的信息,他問我,你知道你轉(zhuǎn)的那篇文章是誰的嗎?你看了,感覺如何?我和他說了我的看法、意見,隨后他的信息里突然地透露出得意:“他,是我的兒子!哈,現(xiàn)在剛剛……你們倆也加一下微信吧,希望你能多指導指導他……”說實話,那一刻我竟然被他突然表露的得意打動,深深打動。我也有個兒子,我的兒子……劉醒龍先生的得意讓我羨慕,感動,妒忌,也羞愧。
寫這篇小文的時候正值2020年春。一場彌漫至世界的瘟疫尚未終止。其間,我經(jīng)歷淚水,痛苦,憤怒,感動,強大的無力和悲涼,以及……反復的百感交集,我相信在疫情中心的劉醒龍先生會感觸更多。在這篇印象記的最后,我還有兩個小小的微點作為補記:一是,武漢“封城”不久后的某日,作家宋小詞在朋友圈里發(fā)出呼救,為一個大概她也不認識的求救者??吹胶?,我聯(lián)系自己的朋友們試圖尋找通道,但……這時,我看到了劉醒龍的留言。他說我來試試。接著不久,宋小詞在求救的微信下面再次留言,她說劉醒龍老師已經(jīng)幫助聯(lián)系到了醫(yī)院,現(xiàn)在已經(jīng)……我不想做出評價,但我感動。另一是,捐贈和聯(lián)系捐贈。這里面當然有名人的便捷,包括職務(wù)行為,是他的盡職和盡責,但據(jù)我所知還有更多的個人的,屬于個人的……我從另外的側(cè)面得到消息,向他求證,他在微信里要求我不必多談。同樣,對于此我也不想做出評價,但我感動。在這篇不太像樣的印象記中我克制了自己“做出歸納”“做出評價”的類似沖動,盡可能多地呈現(xiàn)那些點點滴滴。我敬重他,從文學到個人,這是我特別想說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