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向陽 陸友松
備課構(gòu)想
一、揭題導入
1.從姓氏入手,自然導入。
2.齊讀課題。我們這兒將“火燒云”叫什么呀?課文寫的是“朝霞”還是“晚霞”?你怎么知道的?
二、檢查預習
1.正音環(huán)節(jié):第一組“笑盈盈、紅彤彤”都是疊詞,第二、三組“似的、似乎”“模糊、一模一樣”都是多音字。討論多音字識記方法。
2.聽寫詞語:兇猛、威武。介紹“武”字演變,了解漢字文化。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
2.課文圍繞“火燒云”寫了哪幾個方面?
四、學習“霞光”
1.指名讀第1自然段。
2.這個自然段中哪個詞出現(xiàn)的最多?
3.將老爺爺?shù)暮幼兓哺某伞白兂伞边@樣的句式,好嗎?
五、學習“顏色”
1.齊讀第3自然段。
2.出示七種不同顏色的火燒云,是不是只有這七種顏色?
3.“半紫半黃”和“金燦燦”調(diào)換位置,行不行?
4.指名讀,指導朗讀,齊讀,練習背誦。
六、學習“形狀”
1.齊讀第4~6自然段。
2.為什么不把火燒云形狀的變化想象成植物,而要想象成動物呢?
3.師生合作讀第4~6自然段。你發(fā)現(xiàn)什么秘密了?
4.仿寫:發(fā)揮你的想象,火燒云還可能是什么形狀的動物呢?
5.學生讀自己的習作片段,交流、點評。
6.文中為什么只寫了火燒云形狀的三種變化?簡介中國文化中的“三”。
七、總結(jié)拓展
1.男女生比賽朗讀全文。
2.這篇課文是誰寫的?出示蕭紅資料,為什么稱蕭紅為才女?聯(lián)系課文談一談。
3.拓展閱讀蕭紅的《祖父的園子》。
精彩回放
(一)
師:我姓什么?(諸)
師:諸葛亮的“諸”,知道諸葛亮嗎?(知道)諸老師和諸葛亮是一個姓嗎?
生:不是,你們兩個名字不一樣。
生:諸葛亮姓的是諸葛,不是諸。
師:諸老師姓諸是單姓,諸葛是什么姓?(復姓)
師:除了諸葛是復姓,你們還知道哪些復姓?
生:孫馬。(生笑)
師:不叫孫馬,叫什么?(司馬)
師:對,叫司馬。你們上學期學的第一篇小古文叫什么?(《司馬光》)司馬光就是復姓司馬。剛才你急了是不是?不要著急,沒關系的。
師:今天諸老師要給你們上課了,諸老師最喜歡的同學,是發(fā)言積極的同學。發(fā)言對了,表揚;發(fā)言錯了,也表揚。(生笑)誰能保證自己發(fā)言都對呢,教師也不敢保證。明白吧?(生笑)
(二)
師:詞語會寫嗎?(會)好,拿筆,諸老師考考你們,誰愿意上來寫?
生:(上講臺聽寫)兇猛、威武。
師:你覺得你全寫對了嗎?(沒有)
師:(小聲地)諸老師允許你趕快到座位上偷看一下,馬上改掉。抓緊,趕快。
師:大家來看,這位同學寫的“威武”對嗎?(不對)
師:哦,這個“威武”的“武”上面有一橫。同學們請注意了,原來啊,“武”的這一橫確實不在上面。(出示“武”的甲骨文)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這個字是“戈”,表示兵器,下面這個字是腳趾的“趾”,表示行進。原來這個“武”是表示拿著武器行進。它的本義叫打仗,就是跟軍事有關。但這個“武”字后來發(fā)生變化了,這里有個小故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莊王提出了止戈為“武”,意思就是收起武器,平息戰(zhàn)爭,也就是說不能光靠打仗,要談判,要講和平,這才是真正的武功。所以,要把兵器收起來,這個刀要藏起來,藏到哪兒?
師:是的,這一橫藏到了上面,所以上面有一橫的,記住了吧?
(三)
師:火燒云有哪些顏色?
生:(讀、圈)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
師:變化快、變化多。這就是火燒云顏色的變化。諸老師也來變了,諸老師把這段文字的兩個詞(金燦燦、半紫半黃)換了一下位置。你們想想看,這樣換行不行?
生:不行,因為開頭是ABB式的,金燦燦也是ABB式的。不能來一個半什么半什么的。這樣不好。
師:給他掌聲,他發(fā)現(xiàn)了作者在寫火燒云顏色變化時的規(guī)律。
師: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三種顏色為什么放在一起,有什么規(guī)律嗎?
生:這三個詞語也是屬于一類。
(四)
師:現(xiàn)在,諸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讀。聽好諸老師的提示語哦!
師:一開始天空中出現(xiàn)了什么動物,這匹馬長什么樣子,后來這匹馬怎樣了呢?
生:(分三部分讀)“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一匹馬……那匹馬變模糊了?!?/p>
師:這時天空中又出現(xiàn)了什么動物,這條狗長得怎么樣,后來呢?
生:(分三部分讀)“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大狗也不見了?!?/p>
師:這時天空中出現(xiàn)了什么動物,這大獅子長什么樣,后來呢?
生:(分三部分讀)“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再也找不著了。”
師: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三段文字有什么規(guī)律?
生:都是關于動物的。
師:這是一個淺顯的發(fā)現(xiàn),可以的。還有更深刻的嗎?
生:它們都是先說出現(xiàn)什么動物,然后介紹它的外形,最后寫那個動物又干什么了。
師:給她掌聲,這是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
(學生仿寫火燒云形狀變化的片段,交流、點評。)
師:諸老師有個建議,想向編者叔叔提個建議,把他們?nèi)齻€寫的片段排在作者寫的這三個自然段后面,再增加三段。你們說好不好?
生:好。
生:不好,這樣要背的課文內(nèi)容就太多啦?。ū娦Γ?/p>
師:本來就要背的,你還要加三段,太多了,背起來太麻煩了。你是不是這樣想的?(是)
師:給她掌聲,真實的聲音。諸老師就要聽這種真心話。
師:作者寫火燒云的形狀變化為什么只寫三種?而不寫兩種或者四種?
生:作者懶。(眾笑)
師:懶,我不會寫兩個變化嗎?
師:同學們,這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看過西游記,《西游記》里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國演義》中有三顧——(茅廬),三氣——(周瑜);《水滸傳》里有什么?(三打祝家莊)《紅樓夢》里有什么?(劉姥姥三進大觀園)
師:為什么這些古典名著里很多都是三?
生:吉祥。(眾笑)
師:同學們,“三”在古代表示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就是多。寫二少了,寫四多了,寫三正好。事不過三。明白了吧?以后你們寫文章就寫三。
課堂解碼
1.兒童立場——只揀兒童多處行
什么是兒童立場,兒童立場的內(nèi)核是什么?我們很有必要梳理一下自己的語文課堂,有多少人真正能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用他們的眼睛發(fā)現(xiàn)草長鶯飛,用他們的耳朵傾聽花開花落,用他們的心靈品悟泉水叮咚……很多時候,我們把“兒童立場”作為一句口號,當作一張標簽,肆意揮霍,卻渾然不知。
我們現(xiàn)在再回頭來看諸老師的《火燒云》教學片段,當學生回答“孫馬”復姓時,教師替學生打了圓場,“你急了是不是?不要著急,沒關系的”;當學生聽寫錯誤時,教師小聲地告知學生趕快到座位上偷看一下,馬上改掉;當教師宣布“發(fā)言對了表揚,發(fā)言錯了也表揚”時,學生們完全放松,開懷大笑;當教師建議把同學們寫的三段話也放在教材上時,學生脫口而出,“這樣要背的課文就太多啦,背起來太麻煩了”……就是這樣,諸老師輕輕巧巧走進了學生的心里。
面對兒童,我們不妨把身段變得柔軟一些,把語調(diào)變得輕盈一些,像諸老師一樣,順著兒童的意愿,帶著他們一起讀書習字、品詞析句,帶著他們一起飽讀詩書,縱古觀今。要記住“只揀兒童多處行”,有兒童的地方才有“春天”。久而久之,你的心里會一直裝著兒童,你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會源自兒童,你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呵護他們,毫不吝嗇地發(fā)現(xiàn)、贊美他們,情真意切,歷久彌新。
2.讀寫共生——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形成與發(fā)展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怎么來,說白了,就是多讀多寫?!皶x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不應以零碎的分析、講解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打開思維,豐富體驗,享受樂趣。書會讀了,課文讀好了,寫也就順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火燒云》的教學中,有幾處讀值得我們關注:第一,關于顏色的讀,諸老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在寫火燒云顏色變化的時候是有規(guī)律的,一開始是疊詞(紅彤彤),接著是半什么半什么(半黃半紫),最后是像什么一樣的顏色(葡萄灰)。其次,關于形狀的讀,在通讀、指名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提醒大家關注教師的提示語(一開始,天空出現(xiàn)了什么動物,這匹馬是什么樣子的,后來這匹馬怎么樣了……),領著學生邊讀邊悟,邊悟邊讀。第三,教學結(jié)束前,教師出示了蕭紅《祖父的園子》中的另一段文字,“我家有個大花園……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激發(fā)興趣,適度拓展。
這幾處讀,獨具匠心。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情趣的同時,更關注的是文本中的理趣。有了方法,何嘗寫不出生動的文字。從讀到寫,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構(gòu)一條讀寫共生的有效途徑。葉圣陶先生說的“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大抵也是這個道理。
3.文化情懷——腹有詩書氣自華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承載著文化,傳承著文化,能夠使學生或者陶醉于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或者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或者享受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情懷,努力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給學生的幸福人生打好底色,在他們心靈深處播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
縱觀諸老師的課堂,文化味十足。從“諸”與“諸葛”的姓氏區(qū)分,到單姓復姓的姓氏文化;從甲骨文的“武”字演變,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莊王的止戈為“武”;從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三”的學問,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法自然,俯拾皆是。
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好語文,教會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更要飽讀詩書,與經(jīng)典相約,同大師對話——從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感受歸隱的心志高遠,在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品悟邊塞的千古壯觀,從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經(jīng)歷曾經(jīng)的梧桐細雨,海棠依舊……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南長街小學/江蘇寶應縣安宜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