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孩子在2歲半左右進入第一逆反期,自主意識萌芽,視野變得開闊,行動力越來越強。在構建自己的世界的過程中,孩子有了特立獨行的想法,經常會與大人作對,變得脾氣倔強、叛逆、不聽話、以自我為中心。
“倔”孩子,
需要一只溫柔的手來引導
(王女士,36歲,律師)
我女兒兩歲多時脾氣越來越倔,經常在我們的指令前加個“不”字來回應我們。比如,讓她洗手,她“不洗”;讓她把娃娃收起來,她“不收”。反之,讓她不要做什么,她總是說“我偏要”。
她喜歡搞破壞,我們跟在她后面收拾,累得筋疲力盡。女兒認為一切東西都可以直接去拿,如果我們制止她,她就會哭鬧一通。女兒哭起來像唱戲一樣,就地打滾,引人注目。
后來經過一番研究,我找到了解決辦法??偨Y起來包括以下幾點:
溫柔地立界限。我們給女兒立界限,告訴她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一旦越界就要受罰。比如:對于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我的處罰是三天不許看電視。無論她如何號啕大哭要求買東西,我們都不妥協(xié)。如果她就地打滾撒潑,那么原本可以買的東西我們也不給她買了。明晰的界限,讓女兒意識到,撒潑不但不能得到她想要的,反而有可能讓她失去她本來能夠得到的。
立界限的另一種方式是讓她感同身受。比如:女兒覺得最疼愛自己的奶奶是“軟柿子”,因此她只敢打奶奶,不敢打別人。我與婆婆溝通,要求她被孫女打的時候適當反擊。受到反擊的女兒體會到被打的疼痛感,懂得了一個界限——任何人都不能打。
發(fā)現孩子深層次的訴求。行為背后都是有訴求的,比如女兒要時刻拿著iPod,我發(fā)現原因是iPod的美顏相機讓她產生了對于美的向往。于是我允許她抱著不開機的iPod,然后帶她剪紙、畫畫、給娃娃設計發(fā)型。她的訴求得到滿足,就不再倔了。再比如,“亂扔東西”背后的訴求是她對于物體下落的狀態(tài)很感興趣。我想了一招,教她把廢棄物品當“火箭”往垃圾桶里“發(fā)射”。這個游戲讓女兒上癮,時刻關注地上有沒有需要“發(fā)射”的垃圾。
凡事好好跟孩子解釋,對禁令能說出個所以然。倔強的孩子都很敏感、愛思考,如果家長強迫孩子改變,會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相反,如果家長跟孩子一起思考,凡事耐心跟孩子說清楚道理,就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一天,我們在小區(qū)水潭邊玩水。一個孩子往水潭里扔石頭,遭到家長制止??杉议L一扭頭,孩子又扔。家長氣得罵了孩子足足兩分鐘,把孩子罵哭了。我女兒一邊扔一邊問我:“為什么不可以扔?水里又沒有人。而且,石頭本來就是在水里的呀,這又不會破壞環(huán)境?!?/p>
我正要說:“不許就是不許?!笨赊D念一想,這個回答太沒說服力了。我反思自己,下各種禁令時根本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跟孩子說明白為何禁止。于是我盡量溫柔地對女兒說:“小朋友扔東西可能會瞄不準,砸到人。再說,水里的魚也會被嚇壞?!迸畠河X得有道理,也就不扔了。
其實,孩子堅持做某件事且不聽勸阻,表現得倔強、不講理,只是表象,背后原因是她對家長的禁止不理解。只要家長耐心說明禁止的理由,孩子一旦接受了就會聽從。
“可以”是一個有魔力的詞
(方女士,31歲,全職媽媽)
兒子邁入了令人頭疼的“兩歲叛逆期”,不接受任何限制。早上起床他不穿衣服就要跑到客廳里玩,我們不讓他就大哭;他要自己做飯,踩著小板凳把醬油、醋倒得滿灶臺都是,我們制止,他就哭鬧。
不行、不要、不可以,這類禁止性詞匯我每天要說上百遍。兒子身上似乎有個開關,能自動過濾這些“不”。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一件小事給了我啟發(fā)。
那天,我?guī)鹤尤ニ眉彝?。他拿著杯子走到飲水機前準備接水。在我們家,裝了防燙裝置的熱水龍頭是按不動的。但他姑家的飲水機沒防燙裝置。兒子不明所以,正準備伸手去按熱水龍頭,被他姑看見了。他姑一個箭步沖過去摁住了他的手:“你可以從這邊接水,這邊是冷水,那邊是熱水,燙?!眱鹤酉肓艘幌?,從冷水處接了水,默默走開了。
要知道,如果是我,肯定會說:“危險!不要動!”依我兒子的脾氣,準會把杯子一扔,往地上一坐哇哇大哭。
我小姑子是心理咨詢師,她跟我講了心理學上的“粉紅大象”實驗:閉上眼睛默念3遍“不要想象一只粉紅色的大象”,然后睜開眼睛,絕大多數人發(fā)現眼前就是一只粉紅色大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會對“不”的內容有著更深的印象,并保持抵觸心理。因為“不可以”是一種固定型思維模式,讓孩子感覺到的是世界的封閉和危險。“不可以”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不讓干他越要干。相反,“可以”這個詞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世界是接納他的,是安全、美好的。
于是,我跟小姑子學到一招:以溫和的姿態(tài)跟孩子表達“你可以”。孩子愛打人,我抓住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說:“打人很疼,你可以摸?!焙⒆訍廴油婢?,我撿起他的玩具展示一些炫酷玩法:“這個不是扔的,可以這樣玩?!?/p>
再舉一個例子,兒子兩歲后變成公共場所的“狗也嫌”,比如去餐廳吃飯,他在旁邊空椅子上跳來跳去。我批評,他回嘴:“我就要跳!”他橫沖直撞,撞到了別人就跟沒事人一樣,更別提道歉了。他喜歡騷擾鄰桌,人家看到我兒子直搖頭,說他“沒家教”。
我把小姑子教我的招數用在公共場合。一到餐廳,我就跟兒子說:“你可以看看菜單,看里面有沒有奧特曼蛋糕。”兒子饒有興致地看起來,這比勒令他不要上躥下跳更有效。沒多久,兒子又去騷擾鄰桌顧客。出門前我給他說好的懲罰是站在餐廳門口面壁思過。我們走到餐廳外面,他乖乖站著,我說:“等你想明白了,不再騷擾別人了,就可以回來找我?!?分鐘后兒子回來了,手里拿著一顆糖,對我說:“服務員阿姨給我的,我只拿了一顆。因為你說我只能吃一顆?!比缓笏怨猿燥?,屁股實在坐不住的時候就一站一坐地表示抗議。我說:“吧臺那里有個電視機,正播放動畫片,你可以去看?!彼牭健翱梢浴边@個詞,就高高興興地去看電視了。他如果撞了人,我就說:“你可以給阿姨說對不起,你也可以鞠躬表示歉意?!彼蜁x一,或是自創(chuàng)一種道歉方式。
自此,我再帶他去公共場所,他雖然仍很折騰,但不再令我崩潰了。每當想要對他說“不”時,我腦海里就冒出一個念頭:能不能讓他有所選擇?能不能告訴他可以做什么?只要不斷找新玩意兒,告訴他可以這樣,可以那樣,他就會努力配合。因為“可以”的背后隱藏著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意味著這個世界是鼓勵孩子不斷挑戰(zhàn)、不斷學習的。孩子是主動方,而不是被限制者。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想讓他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以自己的身心去感受、體驗,形成他獨有的經歷,讓他更好地成長。
孩子小叛逆,教你三個妙招
(陳教授,兒童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fā)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里,情感發(fā)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眱扇龤q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也是人生第一個飛速跨越期。孩子從全然依附大人,進步到可以表達自我意愿、不斷進行探索的個體,這個變化帶來的喜悅、迷茫和痛苦,全都由那小小的身體來承載。在這第一個叛逆期內,孩子最突出的表現是倔強。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妙招一:表示接納,讓孩子做選擇題
接納不等于忽視不管,也不是全盤肯定。要將孩子叛逆期好的東西保留下來,比如孩子展示出來的獨立意識、思考習慣、內在的秩序感等。但那些不好的行為,比如打罵人、損壞物品、擾亂公共秩序、不尊重他人等,就需要父母積極引導。
我們可以借鑒第二個案例中家長的辦法,盡量讓孩子做選擇題——用可以做的代替不可以做的。比如孩子不肯離開滑滑梯,家長可以問:“你可以再玩一會兒,3分鐘還是5分鐘?”比如孩子想吃糖,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飯后才可以吃,吃一顆紅色的還是綠色的?”
妙招二:在游戲中讓孩子合作
孩子幾乎是活在游戲的世界里。孩子不配合大人,理由只有兩個:不好玩、沒玩夠。所以,我們不如換個思路:能不能把你要求孩子做的事,變成一件好玩的事?在樂趣和正面肯定中,孩子會更愿意合作。
孩子吵嚷著不穿衣服、不刷牙、不洗澡、不睡覺,家長最有用的一句話是“那我們來玩?zhèn)€游戲吧”。聽到這句話,孩子會好奇地問:“玩什么?”穿衣服就可以變成一個游戲:“來,我們一起玩穿山洞游戲吧,手先來還是頭先來?”刷牙可以變成一個打敗細菌的游戲:“細菌正在你的牙齒里挖戰(zhàn)壕,我們一起來打敗它吧!”當然,洗澡、睡覺同樣也都可以變成好玩的游戲。
比游戲更簡單的辦法,是舉行一次比賽,然后把“孩子必須完成的任務”變成“得勝后的獎勵”。不管是賽車、跑步、跳繩,哪怕就比“誰用嘴巴放屁更大聲”,只要你肯用,都會有奇效。
妙招三:少說多做,多用音樂
當孩子倔強不聽話時,他最想得到什么呢?是家長對他需求的重視,是陪他玩,陪他唱,讓他感到愉悅。
孩子對音樂特別敏感。大人做的事情、唱的歌曲,特別是邊唱邊做的事情,都會引起孩子的模仿,根本不需要大人發(fā)出指令。孩子抗拒洗臉,家長可以邊洗自己的臉邊以童謠《找朋友》的調子唱:“洗呀洗呀洗臉臉,洗到一個好臉臉……”洗好后,再問孩子:“媽媽洗了臉,哪里變漂亮了呢?”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可以編一首《吃飯真快樂》的歌,邊唱邊吃,展示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匆姾⒆拥姆块g臟了,家長可以唱一首《收拾房間歌》,邊唱邊收拾玩具,并一項一項地做給孩子看。
音樂療法的奇妙在于避免硬碰硬,先撫慰孩子焦躁叛逆的情緒。當你用音樂的方式解決問題時,才不會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是能一點一點地滋養(yǎng)你們的親子關系。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