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渡
1
記不清和夕顏這是第幾次爬山。
2
后來的夕顏似乎得了社交恐懼癥,從密集的人群、煙火里不斷后撤,身上那層堅硬的金屬鎧甲,被打磨、縮小成一只手指蓋大小的甲蟲,游蕩于田園阡陌、叢林山水間;越來越怕見人,即使只與三五人相遇,驚恐得像只無助的小兔子,轉(zhuǎn)身、躲閃,然后遠遠遁逃。
這樣一來,城市就成了她的對立面。因為城市是人的海洋。每到節(jié)假日,就像一條決堤的河流,撕開了巨大的口子,黑壓壓的人群,大包小包,擠滿了城市的汽車站、火車站、地鐵等公共交通場所。而城市的大型商場、培訓(xùn)機構(gòu)、菜市場、疫苗接種中心、奧林匹克公園,還有醫(yī)院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物理空間,在高樓的擠壓下,像一個個透明、薄脆、封閉、不規(guī)則的玻璃容器,它們鼓脹著兩只眼睛,隨波游動。
我們從清早就開始收拾行李,帶好面包、水果、水杯、紙巾、手機充電器,還有那柄綠色遮陽傘,從密不透風(fēng)的工業(yè)園區(qū)出發(fā),穿過人頭攢動的容器,向花山逃離。
道路蜿蜒,像是某種撤退或潰敗的延伸。進城、出城,我或者我們都在不斷地嘗試著逃離,成為我們生活空隙里的焦慮。夕顏常說,要是有一個靜處,沒有喧囂車馬,沒有蔽日高樓,灌木綠植漫山遍野,此生也算是有了棲息之地。
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圖景下無意中與花山相遇。說是相遇,因為我們無法肯定是佛家所說的緣分,還是她有選擇性地與我們相見,也許兩者兼而有之。一見歡喜,再見傾心。相對于鬧市而言,她太遺世獨立了,側(cè)身在一處不易發(fā)覺的山坳里,等待遺忘或享受遺忘。
車子駛?cè)虢致?,再掠過幾座彎月般的石孔長橋,然后拐入白墻黛瓦、花木掩映的小徑,隨著一個不經(jīng)意的轉(zhuǎn)彎,一尊高大的灰色水泥牌坊矗立在眼前,那是進入花山的第一道門楣,在墨綠色天空的映襯下,清幽與神秘瞬間漫漶過來,猶如禪定之境,人不免恍惚。
☉ 花山風(fēng)景
山門就在不遠處。門額前掛著一塊橫匾,上有“花山”兩個紅底金字,自右向左,那是康熙皇帝的御筆,而古意的寫法,把花山引入幽深、古樸、久遠。
駐車后步行。濃陰匝地,密林伴隨,三五間蘇式建筑依山而建。這里人煙稀少,三兩人影在山石花木間偶爾晃動,半天沒聽言語。我和夕顏一下子就醉倒在花山的光景里。
3
對于花山,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解讀。有人稱之為世上最后的“桃花源”,有人說是江南地理的“終南山”,隱逸是它的靈魂。我對市隱持以懷疑的態(tài)度,整日在市井喧囂之中,想堅守三寸靈臺,也許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據(jù)說,花山最早的一位隱者,是東晉時期名叫支遁的和尚。支遁,也叫支道林,道林是他的字號,花山有洞叫支公洞。從字面看,這樣的名字,分明帶著宿隱的意味,事實亦是如此。支遁這個人,出身于佛教家庭,少年時期才華卓著,常往來于京城名流之中,后隱居江南花山,安心佛學(xué)著述。他和眾多隱士一樣,于山野之中養(yǎng)馬、放鶴。這也許是隱士們的標配。單說“放鶴”一事,除了歷史上記載北宋處士林逋的“梅妻鶴子”,還有同時期隱居于徐州石佛山(現(xiàn)名云龍山)的山人張?zhí)祗K。張?zhí)祗K一生與鶴為伴,終身不娶。這一性情,吸引了當時徐州知府、大文豪蘇軾的好奇。兩人時常杯觥交錯,不亦快哉!醉醺處,蘇軾飽蘸山野之氣,大筆一揮,寫下千古名篇《放鶴亭記》:“……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p>
說起支遁養(yǎng)鶴,他與千百年后的張山人在山巔上放鶴不一樣。支遁養(yǎng)鶴,擔(dān)心鶴振翅高飛,一去不歸,于是乎就弄斷鶴的翅膀。
折翅,是因為懼怕孤獨。孤獨,是隱士最大的致命傷。
這也許正契中支遁隱居的調(diào)性。因為支遁潛研佛學(xué),卻好與世人講經(jīng)說法,晉朝皇帝派人請支遁到京城講經(jīng),他欣然前往。沒人請的時候,支遁自己也會主動出山,與當朝名士們談經(jīng)論道,打打嘴炮,一解寂寥隱逸之生活,所以有人把支遁和尚的隱居稱之為半隱。支遁圓寂,葬于花山北峰。
“道人有道山不孤”。自此,歷代名僧高士紛紛前來花山,諸如禪學(xué)宗師敏膺、曉青,文人隱士趙宧光、王芥庵,帝王卿相康熙、乾隆等人。明清易代之時,江南士子多歸隱山林或剃度為僧,以示明志。
夕顏也愛讀經(jīng)誦卷,這不只是職業(yè)的習(xí)慣,也是與她內(nèi)心物象相吻合的,比如鐘聲、粉筆、生詞、瑯瑯的讀書聲和早晨的露珠,這些事物不染纖塵又晶瑩剔透。夕顏自嘲道,士子隱居山林,是從“治國齊家平天下”退守為“獨善其身”,我們這算什么呢?萬人如海一身藏。
就隱居話題,我和夕顏從眼前的支遁和尚,到不遠處隱居?xùn)|山陸巷古村的明朝內(nèi)閣大學(xué)士王鏊,屢屢展開清談。王鏊在歷經(jīng)廟堂江山種種風(fēng)云之后,在太湖邊開啟歸來隱居故鄉(xiāng)的時光冊頁。他以“守溪”自居,拋卻建功立業(yè)之心、澤被天下之志,甘心像西晉姑蘇前輩張翰學(xué)習(xí),以“莼鱸之思”為名,返回故鄉(xiāng),日以釀桃、澆書度余生。
可貴的是,在人間隱居的王鏊,沒有消沉于酒,而是攜帶幾個文雅少年,即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等人,寄情山水紙墨廟堂案牘中,用東山下的湖水、溪水、澗水、墨水、酒水洗塵。想必是受到《易經(jīng)》的熏染:“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p>
退藏,洗心,守清流,好一個大隱王鏊!
4
自夕顏從鬼門關(guān)闖過來后,陪她登花山,成了我日常里一件十分緊要的事。姑蘇美景繁復(fù)豐富,如盛名的拙政園、獅子林,粉墻黛瓦融合的平江路、山塘街,還有夢幻、現(xiàn)代和潮流的月光碼頭等等,都是神往、詩意的地址,一種生活在別處的寄托。天南海北的游客到了姑蘇,必去打卡??上︻佄◥刍ㄉ剑ㄉ届o寂、隱逸和氤氳的自然之氣,是她一次次奔赴的理由。
夕顏和我,出身寒門,白手起家,無所依靠。我們從山溝溝披荊、斬棘,然后一路跌跌撞撞、輾轉(zhuǎn)顛沛。這一路上,豈是一個“累”字道盡?我和夕顏以為從此可以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于晨鐘暮鼓之中盡享城市的歌舞升平。然而,夕顏卻病倒了,坍塌的不只是身體,還包括身體內(nèi)部的、千淘萬漉堆砌起來的墻垣。
拾階而上,撲入眼簾的,是眾多的石刻,邁步即有“墜宿”“出塵關(guān)”“邀月”……這些大大小小、或隱或顯的石刻,多達三百多處,那些刻著磨盤大文字的石頭背后,一段段人文典故和名士風(fēng)流,應(yīng)和著詞語的生氣,在野草、樹木、山石、光影和蟲鳴的協(xié)奏里,漫漶著幽深古樸與原始混沌的氣息。我以為夕顏不會有興致的。畢竟我們來過好幾次,一切景致,均了然于心,再游花山,說是看山,不如說是享受看山看水的過程。
我們走走停停,或于山道上極目四望,或坐于涼亭內(nèi)小憩,無所事事的樣子。時間開始慢了下來,山里的花草樹木、鳥語溪水也都慢了下來了,只有慢下來的事物,才會扎根心上。
溪水潺潺,沿著水道獨自靜流,鳥聲在每一片綠葉間脆響,一棵樹在風(fēng)中呼喚另一棵樹?;秀遍g,我和夕顏都進入了植物的時空之境。
夕顏駐留在“隔凡”石刻前,靈魂出竅般的迷離和發(fā)呆。
這些字都長進石頭里了呢!夕顏叫道。我輕觸了下夕顏的前額,她拂去我的手,指著石刻“隔凡”二字說,她沒有說胡話呢!隱痛涌來。化療期間的一幕從我的大腦褶皺里跳出來。
我?guī)︻伻メt(yī)院負一層做腸胃鏡檢查。我們選擇的是無痛手術(shù)。夕顏不同意,痛就痛些,不然太費錢。我沒同意,堅持麻醉無痛手術(shù)。我知道夕顏疼痛感很強,再說這半生時光里吃的苦與痛還少嗎?麻醉一次,至少能給予她短暫的解脫和安寧。手術(shù)結(jié)束后,夕顏躺在手術(shù)車上,推進了喚醒室,麻醉手術(shù)后,為了安全起見,需要等待麻醉性能退了患者蘇醒。蘇醒的最快方法,就是親人在旁邊喚醒。
醫(yī)生告訴我,此時的夕顏,像個醉酒的人,一切紛擾、纏繞和困境都不復(fù)存在,只有酒精帶來的愉悅和興奮。可不久,我和醫(yī)生就被夕顏的陣陣夢囈嚇壞了。
夕顏在睡夢中不住地喊,上課了!哎呀開會遲到了!班里的課沒人上呢、上面來檢查了……夕顏閉著眼睛喋喋不休。我忙不迭地驚呼“夕顏”“夕顏”,夕顏不睬我,繼續(xù)她的瘋狂夢囈。
這是麻醉后的正常反應(yīng)。醫(yī)生告訴我,現(xiàn)在是病人最放松的狀態(tài),正常的人,是呼呼大睡,睡得香睡得沉;只有那些生活、工作壓力大的人,才會在麻醉中釋放內(nèi)心的緊張……夕顏屬于后者。醫(yī)生面色看上去有點憂郁。
花山,人影寂寥,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鳥語濃密。山道上,綠葉間到處是鳥影、鳥聲。我們踩著綠陰,在鳥聲鳥影里前行至大接引佛處。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著“向上大接引佛”幾個字。哦,接佛,向上,兩個詞語一下子擊中了我和夕顏。指引我們?nèi)ソ臃?,還是昭示教義:向上即佛?
一二游客從山上下來,至屢遭劫難、涅槃重生的佛像旁,雙手合十。我們倉促攀談了幾句,竟然得知是從魔都而來,假日清修,住于山腳下。惺惺相惜間,我們就此別過。
5
我小心翼翼地陪著夕顏,走在碎石鋪就的花山鳥道。道名為明代文學(xué)家趙宧光所題,巨大的石塊上,小篆“花山鳥道”幾個古樸之字,把花山推向幽遠。
劫后重生的夕顏,與以前截然不同,在碎石鋪就的花山鳥道上,學(xué)古人扶筇而行。
我為這根筇擔(dān)心。山中青竹遍是,作為手杖頗佳。夕顏拒絕我的好意,甚至喋喋不休地與我談?wù)撘砸还?jié)翠竹的犧牲,成全她鳥道行走的罪過。后來的筇,是一節(jié)枯枝,這也是夕顏的意思。
隱居寒山的高士趙宧光曾借著酒意,多次在夜深人靜時走在這花山鳥道上,與他同來的,除了妻兒與好友,還有徐徐清風(fēng)和朗朗明月。
別走啦!
不怕!夕顏在前面回答著。
看好腳下!小心摔跤!
知道啦!夕顏拎著裙裾,蜻蜓般的舞步,騰挪、跌宕在碎石上,看上去比一只鳥還要輕盈,嘴里碎碎念。
夕顏說,她走完了所有厄運,剩下的就是平平安安了。
鳥道盡。我們來到花山翠巖寺前。夕顏略有疲憊。我指著寺廟前的石凳,示意坐下歇歇。夕顏頭搖搖,目光指向大雄寶殿,說身體弱的人,是不能進寺廟朝拜的。夕顏就在門外,身不能至。
信?還沒等我說出幾個字,夕顏的手堵住了我嘴唇,不可胡亂妄語。
☉ 花山風(fēng)景
高大森嚴的廟宇,一種神秘玄幻的物質(zhì)繚繞而來。我把目光轉(zhuǎn)向身后的一口古井,名字叫怡泉。井是石井,水位低,這與江南地域有關(guān)。據(jù)說“怡泉”二字出自晉人王羲之的手筆,作為行書大家,筆意酣暢、衣袖婉轉(zhuǎn)間,兩個字也就有了水的神諭。碑文記載,“怡泉”開鑿于1700年前,系東晉高僧支遁和尚所鑿,水清見底,久旱仍有泉流,千年不枯,是供佛、沏茶之上水。
山深有泉。我對夕顏說,來拜拜泉水吧。本是隨口一說,誰知夕顏真的跑過來,凝視怡泉,眼睛里是滿滿的敬畏。
這還是我認識、朝夕相伴的夕顏?一個焚膏繼晷、通宵達旦、工作狂的夕顏?
6
黃昏沿著太湖漫卷過來,翠巖寺里的鐘聲撥動了幾下,該下山了。一個人在山里待得太久,會不會像山上的樹根一樣,伸出遒勁逶迤的根系,環(huán)抱著山石,樹石合一,山有了樹的生命,樹有了山的骨骼。
我拉著夕顏的手,執(zhí)意向山腳下走。主治醫(yī)生對我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讓她累著。步入中年的夕顏竟然耍起孩子氣,執(zhí)著得很。來都來了,這次我們一定要把五十三參走完,爬到山頂。從翠巖寺登上山頂蓮花峰,中間要經(jīng)過一條天梯般的石路,有五十三級石梯,俗稱五十三參。
夕顏嬰兒般的目光可憐巴巴地看著我。
五十三參,其典出自《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指的是菩薩、佛母、比丘等五十三位善知之尊,在花山化身為五十三個臺階?!拔迨齾ⅲ瑓⒁姺稹薄,F(xiàn)實與經(jīng)書上有出入,我在五十三參的銘牌上,赫然看到它的另一種說法。說康熙二十八年,欲駕幸花山登蓮花峰,可是山路陡峭,無法登頂。于是方丈發(fā)動僧眾數(shù)百人,連夜在這里鑿出五十三個臺階。
姑且不去論證傳說真?zhèn)?,眼前的景象確實令人稱奇。整個“五十三參”,完全是由一整塊聳立的巨石雕鑿而成,在懸崖深谷的映襯下,越發(fā)凸顯出這五十三參的超凡脫俗。走在石階上,你稍微跺一下腳,石頭內(nèi)部就會清晰地傳出“咚咚”之聲,就像寺廟佛堂里小僧敲打木魚的聲響。
真爬?我對賞風(fēng)亭里休憩的夕顏明知故問。現(xiàn)在的夕顏,不怕吃苦,不怕山野里的各種小動物。她把肉身的每一次出汗或疼痛,當作是一種自我的修行,把與每一只小昆蟲的遇見,視為是一種善念的閃現(xiàn)。
病好了之后,夕顏在陽臺上種了幾棵西紅柿秧子。夏季的西紅柿長熟了,像掛著的紅燈籠。不幸的是,全被陽臺外的不速之客小鳥們偷吃精光。夕顏竟然無動于衷,人吃,鳥吃,對西紅柿來說,還不是都一樣?
我們爬過五十三參后,一塊巨大的蓮花狀山石屹立在山巔,上面刻有三個大字,“蓮花峰”。這真叫造化,一塊巨石,以蓮花般的模樣立于天地間。
夕顏不解,不是叫花山嗎?怎么名為蓮花峰?
我告訴她,蓮花峰即蓮花山,名取其后兩個字:花山。蓮花在佛教里視為圣潔之花,象征神圣與不滅,以蓮喻佛,蓮性亦佛性。
那我們也是修成正果、腳下生蓮?坐在蓮花峰旁,夕顏靠著我,一臉夢幻。
7
我對花山銘刻在心的,還是那句“吳西界有華山,可以度難”,語自春秋時代老子的《枕中記》。這琥珀般的文字,像隱秘的太湖石,有風(fēng)八面,膨脹、空寂、玲瓏,凝結(jié)于心,又洞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