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偉,蔣永輝
(中交上航(福建)交通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廈門 361000)
工程所在地霞浦縣海島鄉(xiāng)西洋島,地處霞浦縣東南海域,距霞浦縣城約20 nm,面積約7.9 km2。本項目碼頭位于北澳港區(qū)東防波堤內側,與護岸通過棧橋連接。
碼頭總長度142.49 m,分4 個結構段,單個結構段長35.6 m,寬18 m,每個結構段均為4 跨,設5 榀排架,排架間距7.7 m,兩端懸臂長均為2.40 m,共計20 個排架。碼頭共有600 mm×600 mm 預應力方樁117 根(含備樁2 根),樁長為20~60 m;其中直樁47 根,斜樁68 根,斜樁包括1:4 及1:5 兩種比例,相對碼頭平面橫縱軸線的扭角包括15°、17°及20°三種。
圖1 碼頭平面布置示意圖
1)潮位
港池內泥面平均標高-0.5 m,設計最高潮位6.66 m,設計最低潮位0.66 m,水深在1.16~7.16 m;打樁船吃水深度為2.5 m,運樁船吃水深度為4 m,潮位2.0 m 以上時方可滿足打樁船作業(yè)要求。
2)地質條件
根據(jù)勘察孔揭露的地質資料,地基土主要可分為5 個巖土層,分別為淤泥、粉質粘土、全風化花崗巖、強風化花崗巖以及中風化花崗巖。每層巖土層呈較大坡度向下延伸,且施工過程中伴隨著夾層,地質情況較復雜。
本工程預應力方樁采用“合力樁3”船進行施打,由20 排架至1 排架呈梯形由F 軸至A 軸進行施工。在有效的作業(yè)時間內,為保障施工質量,加快施工進度,根據(jù)設計圖紙每根樁的參數(shù),立樁入龍口前應提前架設調整好陸上測量儀器,減少校核時間,提高每日施打方樁數(shù)量,以盡快形成排架進行上部橫梁混凝土澆筑。
圖2 沉樁施工工藝流程
本工程預應力方樁水上沉樁施工位于北澳80 HP 碼頭,施工中伴隨著趕潮水作業(yè)、地質條件復雜兩大施工難點,每日有效作業(yè)時間短、插樁后定位精度偏差大,為保障施工質量,加快施工進度,一方面要提前布設測量儀器并保證零失誤,另一方面根據(jù)陸上測量校核結果加強與船上人員溝通交流,不斷調整方樁的位置方向,在保證沉樁精度符合設計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每日施打方樁數(shù)量,為后續(xù)上部橫梁施工打下基礎。
為提高方樁沉樁精度,減少因偏位過大而影響后續(xù)施工進度,方樁沉樁控制采用船載GPS 定位及陸上測量校核的雙控保障機制。陸上測量采用一臺經(jīng)緯儀加一臺全站儀,由于每根方樁的施打位置不一樣,每次均需調整測量儀器至合適位置。綜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拋開測量儀器的架設時間,對于斜樁來講,在全站儀后方交會完成后,需要根據(jù)交會形成的坐標高程推算斜樁該高程的平面坐標。為減少測量人員現(xiàn)場工作計算時間,降低計算出錯率,有效提高現(xiàn)場沉樁的精準定位及施工速度,通過了解沉樁定位控制方法及解析計算過程,并最終形成一套簡易快速的條件判定公式變得尤為重要。
在確保平面扭角正確的前提下,任意兩條相交線可確定該樁的平面位置,即通過架設兩臺儀器觀看樁身任意一已知點A(Xa,Ya,Za)便可估算出樁的偏移方向及偏移量。
通過設計圖可知該樁設計標高處的平面坐標。將直樁沿垂直方向投影,該面不受高程影響,即可直接得出樁身任意高程處平面坐標;反之,斜樁隨著高程不斷變化,投影面也在隨著變化,需通過系列計算方可得出樁身任意高程處平面坐標。
已知該樁設計標高,選擇該面上已知點A(Xa,Ya,Za),沿樁身做兩條延長線,不難發(fā)現(xiàn),此延長線上的點均為已知點。
選擇該延長線上2個已知點輸入RTK進行直線放樣,在陸上合適位置處架設儀器并通過觀測已知點位置調整觀測方向,保持儀器及觀測方向在放樣直線上,此時觀測不受高程影響,任意上下旋轉目鏡均可作為樁身的偏位校核。
圖3 直樁定位控制
已知該樁設計標高,取樁身已知點A(Xa,Ya,Za),沿樁斜度方向做A 點延長線1,不難發(fā)現(xiàn),延長線1上任意兩點作為已知點輸入RTK進行直線放樣時,在陸上合適位置處架設儀器并通過觀測已知點位置調整觀測方向,保持儀器及觀測方向在放樣直線上,此時觀測不受高程影響,任意上下旋轉目鏡均可作為樁身的偏位校核。
在觀測另一個方向即延長線2(非斜度方向),該觀測點受高程影響。此時選擇合適位置處架設好全站儀,通過后方交會形成一個已知點坐標C(Xc,Yc,Zc),調整保持全站儀目鏡水平(即垂直角為0°)。此時C 點與B 點高程相等,即可通過該高程推算樁身任意一點B(Xb,Yb,Zb),為易于觀測偏移情況,可選擇角點進行觀測。將B 點坐標輸入已架設調整完畢的全站儀中進行放樣測量,此時只需水平轉動全站儀,待儀表盤dHA 即目標與待放樣點的水平角差值為0 時,全站儀十字絲中心對準點即為B 點。
圖4 斜樁定位控制
直樁2 個方向觀測均不受高程影響,斜樁只沿斜度方向觀測不受高程影響,另一個方向需通過計算得出未知點B 坐標后方可進行觀測,以本工程為例,相關計算過程為:由設計圖紙可知,該樁設計標高任一點A(Xa,Ya,Za),隨著高度變化,求樁身任意高程一點B(Xb,Yb,Zb)。
由于本工程擬建高樁碼頭平行和垂直碼頭方向(即XY 坐標系)與設計測量控制網(wǎng)(即NE 坐標系)并非完全重合,存在一定夾角,由于斜樁有相對于碼頭的平面扭角,為確保計算精準,先將其轉換于設計測量控制網(wǎng)中,相關參數(shù)為:β=2°3′32″=2.059°,γ=α-Z·90°,δ=γ-β。α 為以碼頭X軸為起點逆時針旋轉的平面扭角;β 為碼頭XY 坐標系與NE 坐標系的夾角;γ 為不影響后續(xù)計算而設定的一個角度,大于0°且小于90°;Z 為整數(shù),-1,0,1,2,....;δ 為以E 軸為起點逆時針旋轉的平面扭角。
圖5 平面扭角轉換
1)以樁中心點為0 點,當α 位于第一、三象限時,對應于圖 6 中編號③,|△X|=S·cosδ,|△Y|=S·sinδ,即|△X|=|Zb-Za|/i·cos(α-β-Z·90°),|△Y|=|Zb-Za|/i·sin(α-β-Z·90°)。
圖6 計算方法
2)以樁中心點為0 點,當α 位于第二、四象限時,對應于圖 6 中編號④,|△X|=S·sinδ,|△Y|=S·cosδ,即|△X|=|Zb-Za|/i·sin(α-β-Z·90°),|△Y|=|Zb-Za|/i·cos(α-β-Z·90°)。
其中:S=|Zb-Za|/i;Za 為已知點A 點高程;Zb 為通過全站儀后方交會形成的未知點B 點高程;S 為投影長度;i 為樁身斜度;可得Xb=Xa+△X,Yb=Ya+△Y,即可求出未知點B(Xb,Yb,Zb)。
通過上述計算公式,可知△X 與△Y 可正可負,為提高測量控制進展效率,在計算完成△X 與△Y的絕對值后,根據(jù)平面扭角,可確定該扭角位于第幾象限,比較設計已知點A 高程Za 與全站儀交會形成的已知點C 高程Zc 的差值,即可快速得到△X與△Y 的正負情況,代入推導公式可得到未知點B點的坐標,將該點輸入全站儀,旋轉到位后觀測該方向的偏移情況。
表1 正負判定表
為方便記憶正負情況,設定設計標高中心處0點至樁尖方向為正方向,至樁頂方向為負方向,如圖7,不難發(fā)現(xiàn),當未知點高程大于已知點高程時,未知點位于負方向上,以α 位于第1 象限為例,此時未知點位于第3 象限內,即△X 為負、△Y 為負;當未知點高程小于已知點高程時,此時未知點位于第1 象限內,即△X 為正、△Y 為正。
圖7 正負判定
1)成果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直樁、斜樁定位控制方法的了解并解析計算過程,最終形成一套簡易快速的條件判定公式(見表2),將成果表運用于現(xiàn)場實際沉樁定位控制,減少測量人員現(xiàn)場工作及計算時間,降低計算出錯率,并有效提高現(xiàn)場沉樁精準定位及施工速度。
表2 成果表
2)現(xiàn)場實例計算
取斜樁7-C 為計算實例,已知相對于碼頭的平面扭角α=253°,
樁身斜度i=4:1,樁設計標高1.5 m,取樁身一已知點A(505357.3137,2934711.2688,1.5),假設全站儀后方交會后形成的坐標C 的高程Zc=7.5 m,即待求點B 點高程Zb=7.5 m。已知以上參數(shù),求樁身B 點坐標(Xb,Yb,Zb)。
圖8 斜樁7-C 計算
以樁中心點為0 點,此時α 位于三象限,又Zc>Za,根據(jù)表2,可得△X>0,△Y>0;此時
即求得樁身待觀測點 B(505357.8035,2934712.6866,7.5)。
在受潮水、地質等因素影響下,每日有效作業(yè)時間短、插樁后定位精度偏差大,為保證沉樁施工質量進度,提高每日施打方樁數(shù)量,在對每根樁的陸上測量校核時,我們需要做到快速準確無失誤,由于設計提供的坐標是在設計標高條件下的樁中心點坐標,而中心點儀器無法觀測到,由此需將設計坐標轉換為角點坐標方便觀測,因此需要使用文中提出的方法來實現(xiàn)。
在后方交會完成后可通過調整儀高擬定統(tǒng)一的2~3 個觀測標高,將本文成果表運用于現(xiàn)場實際,提前計算每根斜樁的角點坐標,并形成坐標一覽表,方便放樣時隨時調出使用。通過運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及成果,有效降低無規(guī)律計算導致的出錯率和對沉樁施工質量進度的影響,極大地保障施工的流暢性,提高測量控制工作及現(xiàn)場沉樁施工質量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