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學歷史長河中,各種體裁和內(nèi)容的文學作品爭奇斗艷,“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本文以宋詩、宋詞以及元散曲為研究對象,還原文學的歷史現(xiàn)象,從風格與內(nèi)容兩方面分別考察其風格源流與美學變遷,認為其風格可分別用“骨峻神清”“工巧暢麗”與“自然酣暢”“蛤蜊風味”來概括。
關(guān)鍵詞:宋詩 宋詞 散曲 藝術(shù)風格 審美差異 抒情
一、宋詞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正如所有的文學都不是孤立發(fā)展的,宋詞作為宋代文學成就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抒情性文學形式,被冠以“宋詞”之名只表明其在宋代達到鼎盛。實際上,“詞”這一形式古已有之。早在唐代,“詞”就已經(jīng)作為一種抒情文學形式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間,到晚唐五代出現(xiàn)的一批“花間詞派”文人更是將原本就多現(xiàn)身于伎舞宴樂等場合的詞推上了艷冶靡麗的頂峰。這就造成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批評家們羞于談?wù)撈疯b詞的藝術(shù)價值,甚至將詞作為不入流的“艷歌淫曲”來批判。
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曾經(jīng)寫道:“鏤玉雕瓊,擬化工而迥巧;裁花剪葉,奪春艷以爭鮮。是以唱云謠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名高《白雪》,聲聲而自合鸞歌;響遏行云,字字而偏諧鳳律。楊柳大堤之句,樂府相傳;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瑁之簪;競富樽前,數(shù)十珊瑚之樹。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tài)?!盵1]這段話實際上是運用一系列比喻來描述當時花間詞派詞人的創(chuàng)作情態(tài)?!扮U玉雕瓊”和“裁花剪葉”,都是指文人在創(chuàng)作中取法自然、精心雕琢,以達到出自生活、材質(zhì)樸拙卻多見才趣,繁麗工巧又玲瓏婉艷的藝術(shù)效果。才子文人使盡渾身解數(shù),各出風采,大肆揮毫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之繁盛,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又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情境,高門貴胄乃至皇室宗親都支持與青睞詞的創(chuàng)作,造成作家之間互相攀比爭先的場面,如同:“莫不爭高門下,三千玳瑁之簪;競富樽前,數(shù)十珊瑚之樹?!蹦敲催@種創(chuàng)作的場所,則是:“則有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薄安粺o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tài)?!币簿褪窃诰葡?,珍饈玉盤之側(cè),在座皆同好高朋、風流騷客,更兼以歌伎倡優(yōu),往往是詞人新作寫就便由名伎演唱出來。
可以想見,在這樣一種搖籃中誕生的詞,不可避免地偏向奢靡輕浮、淺薄輕快的艷情之作。
及至宋初,盡管詞仍偶爾被看作難登大雅之堂的“詩余”,但越來越多的文人勇敢地撕開桎梏,大膽開創(chuàng)新詞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豪放派與婉約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人,其詞作慷慨悲壯、氣吞山河,一掃晚唐五代旖旎柔婉的矯揉之氣,堪稱別開生面。而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婉約派以清麗婉約、含蓄溫柔的情感也取得了難分伯仲的文學地位。
除詞作風格外,作品內(nèi)容也極大程度上跳出了晚唐時的狎昵輕佻、艷情浮靡。詞不再局限于憂郁傷神、兒女情思,而是轉(zhuǎn)向家國情懷、人民疾苦、懷古諷今等更加宏大的題材。應(yīng)當說,此時的詞已不僅僅是文學作品,也可稱為社會變遷的史料參考。這種變化可能與當時政局動蕩、強敵環(huán)伺的國家局勢相關(guān),個體的文學生命自然被歷史的洪流裹挾,譬如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少女時期和南渡之后的詞作,無論風格上還是題材上都不可謂不迥異。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詞由晚唐五代娛樂性質(zhì)為主的抒情文學漸漸演變?yōu)榉从成鐣F(xiàn)實、抒發(fā)心中抱負的嚴肅文學。詞也逐漸地被提高到可以與五七言詩相提并論的地位,基本擺脫了“詩莊詞媚”的刻板印象,終成文學苑壇里的一朵奇葩。
二、兩種文學命運:宋詩與宋詞
這里不得不提到四位極大地提高了宋詞藝術(shù)價值的文人——晏殊、歐陽修、范仲淹和張先。
晏殊和歐陽修的創(chuàng)作在根本上是踏著晚唐五代柔軟婉麗、小巧玲瓏的路子的,但他們?nèi)∑渚A、頻有新變。晏殊的詞雖然柔婉,但他一改五代詞的輕浮輕佻,反而以雍容和緩作為主要情感基調(diào),語言上也如青蓮出水,顯得清麗淡雅,洗去了晚唐五代宮詞的脂粉氣。他也在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表露對于生命苦短、人生無常的慨嘆:“細算浮生千萬緒,長于春夢幾多時?!薄翱赡喂怅幩扑暎鎏鋈ノ赐?。”
歐陽修雖然也沿著晚唐五代詞人的道路繼續(xù)發(fā)展,但其求新求變的自覺意識強于晏殊。第一,他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進一步將詞作為承載自我抱負和對于生命的思考、人生經(jīng)歷之中得到的體悟的工具,盡管他本人仍將詞放在詩以下的位置,認為詞是“薄伎,聊佐清歡”。第二,受宋詩通俗化、下沉化的影響,歐陽修促進了宋詞審美向著通俗化的方向發(fā)展,在這一點上,歐陽修與柳永的作品隱隱有著相互呼應(yīng)的態(tài)勢。
范仲淹既是文人,也是“武將”,四年的戎馬生涯在其詞風上烙下鮮明的印記??梢哉f,如果從軍前還能將范仲淹歸向婉約柔情的序列,從軍后其創(chuàng)作風格則急遽轉(zhuǎn)向,從前輕歌曼舞的調(diào)子轉(zhuǎn)變?yōu)槌劣羯n涼、蕭瑟慷慨的風格,并成為后來豪放詞派的濫觴。
與歐陽修不同,張先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仍以兒女相思、情歌曼舞為主,題材上并無明顯跨越,但他將詞大量地引入酬唱中去,用于交往贈答之中,增強了詞的實用性,極大地開拓了詞的應(yīng)用途徑。盡管此前詞也曾出現(xiàn)在酒宴之間,抒寫離別的情思,但它更多的是士人與伎子之間的交往,張先則身體力行,大膽打破了這一屏障。這一做法也在本質(zhì)上提升了詞的地位,從“不入流”成為“入流”了。
詞在宋朝發(fā)展到頂峰的又一力證是,越到后期,詞越能夠脫離曲而單獨存在。先前談到,詞本身是和歌而作,依曲填詞。但隨著藝術(shù)價值的提升、創(chuàng)作技藝的純熟與創(chuàng)作目的的轉(zhuǎn)變,越來越多的文人開始擺脫詞牌名所代表的曲的框架,而以韻律、平仄為規(guī)約。在詞的“過片”“句讀”“字聲”等方面,宋人都對宋詞進行了巨細靡遺的嚴格規(guī)定。
同樣作為抒情文學形式的,還有宋詩。然而宋詩在光芒萬丈的唐詩之后出現(xiàn)就顯得遜色許多了。歷史上不少文學批評家對宋詩都持有不看好的態(tài)度,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評價還算公允,“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且其作多務(wù)使事,不問興致,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备泻笫涝u論家大批特批宋詩,斥其少新意、少縱情而多著墨于說理,以至于顯得或晦澀難懂,或如食雞肋。當然,純粹批判的說法過于武斷了一些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承認,唐詩是一座偉岸屹立的高峰,讓后來者仰望,難以企及。對于宋代的文人而言,創(chuàng)作宋詩確實需要莫大的勇氣,以求走出兩種困境:其一,唐詩本身經(jīng)歷了長期的發(fā)展,擁有著歷史的積淀和自身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反思變法的優(yōu)越性,唐詩的發(fā)展由一位又一位耳熟能詳?shù)拇笤娙说膭?chuàng)作來添磚加瓦,已臻成熟,在藝術(shù)成就上很難超越;其二,唐詩本身涵蓋面極廣,多出別出心裁之作,各派各類各種風格的作家都可羅列,留給宋代詩人的發(fā)揮空間相對而言就更少了。因此,宋代詩人為了走出唐詩留下的“陰影”,另外開創(chuàng)出新天地可謂煞費苦心。從最初對于白居易、杜甫、李商隱、韓愈等人的模仿和學習,到提出創(chuàng)立一代新詩風,這種掙出唐詩藩籬的努力一直在持續(xù)。
而今看來,這種努力的成效可謂十分顯明。哪怕宋詩的價值曾被謬讀,近代研究者的努力終令沙礫中的明珠不至于蒙塵?!八卧娨砸鈩?,故精能,而貴深折透辟……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盵2]可以說,宋詩被詬病的地方同時也是它的閃光點。宋詩將以情入理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同時,宋詩重典的特性也側(cè)面反映出宋代文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極高的文化水平。唐詩涵蓋面雖廣,然而終有不能及或者不愿及的地方,這就給了許多宋代詩人一逞才學的絕好機會。許多極小的題材,如文房四寶,花鳥蟲魚等等,宋人往往一詠再詠,多有閑趣。這樣的“小詩”意境自然不會磅礴,但別有一種自然清新、工巧暢麗、樸素玲瓏之感。
三、元曲的創(chuàng)新與崛起
而到了元代,蒙古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不僅是國家社會階層的一次大換血,而且導致兩宋以來的文化環(huán)境迅速瓦解,首當其沖的就是作為寒門士子晉升階梯的科舉考試。元代國祚共九十八年,其中的四十年,近乎一半的時間科舉考試都是被廢除的,寒門有才之士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被斬斷。同時,因為元朝對于文學采取漠視甚至是輕視的態(tài)度,底層文人也基本失卻了從前贈詩攀交的途徑。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國家所辦的教授經(jīng)典的庠序?qū)W校自然不如宋朝,科舉廢除后民間的私塾書院等也漸趨衰微。
身處這種情境,元朝初期的漢族文人或是自愿采取了投向市井江湖的隱逸之舉,或是對求取一官半職的希冀被社會現(xiàn)實打破,被迫回到市民階層中去。而當這些文人真正來到市井之中時,才發(fā)現(xiàn)從前生長出詞的蓬勃土壤已然不存。宋金對峙期間,兩國人民仍有往來,在這種往來中,文化之間的交融,尤其是民間音樂的交融,使得從前的中原音樂、南方音樂被一種大受市民和群眾歡迎的新的音樂形式所取代。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qū)原有的音樂相結(jié)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在調(diào)式和音律上都較從前文人所接觸的音樂更為潑辣靈活。
在后世對于元代音樂曲調(diào)的變化研究中,明代徐渭對此持有的觀點是:“今之北曲,蓋遼金北鄙殺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宋詞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風靡。”[3]
元代的文人們意識到作品受眾有了本質(zhì)轉(zhuǎn)變,作品必須革新。如前所述,到了宋末,詞的藝術(shù)已然跳出音樂的窠臼,鍛造得爐火純青,不可能適應(yīng)新生的靈活多變的融合音樂了。在此背景下,元代獨特的抒情文學,作為詩歌形式和韻文家族新成員的散曲應(yīng)運而生。
散曲作為繼詞之后出現(xiàn)的新詩體,在它身上顯然流動著詞等韻文文體的血脈,繼承了它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元人將散曲稱為“樂府”“今樂府”,此處的樂府當為詞之又一異名,取王易《詞曲史》中言:“自漢迄唐,凡郊祀,燕射,鼓吹,清商,舞曲,琴曲等,悉屬樂府范圍,然不必盡施于樂。劉勰所謂‘無詔伶人,故事謝絲管是也。唐人樂府,初循漢魏小樂府五言……繼循齊梁樂府七言……故其體率為絕句……是即樂府,亦即詞也。”[4]然而,它更有著不同于傳統(tǒng)詩、詞的鮮明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和表現(xiàn)手法。
“曲主可歌,唐宋詞皆可歌,詞與曲一也。自有不能歌之詞,而能歌者又漸變?yōu)榍瑒t宋元間之所謂曲也?!笔紫龋捎谠娜怂幍奈幕h(huán)境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散曲在形式上更為靈活多變、多姿多彩,它依曲而生,根據(jù)曲調(diào)的循環(huán)往復可以任意增減。這也造就了它貼近市井、自然流露、潑辣活泛、生機勃勃的特點。在曲調(diào)靈活的同時,它的嬉笑怒罵多有情意,多數(shù)底層文人的作品都流露出大俗大雅的韻味。
而為了使市民階層、販夫走卒都能讀懂聽懂,以底層文人為首的許多元散曲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務(wù)求平實,通俗易懂,在宋詩中頻繁出現(xiàn)的引經(jīng)據(jù)典和長篇大論被大膽地舍去,語言向口語化、散文化靠攏,改變了從前詩詞創(chuàng)作中可以直接連詞成句,語義跳躍的情況,向著以鋪陳敘述為主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發(fā)展??梢哉f,許多優(yōu)秀的元散曲本身既可以說是成功的詩歌,也可以說是精妙的微小說,人物的心理、肢體活動,以及事件發(fā)生的脈絡(luò)、前因后果都可以憑借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濃縮在短短幾篇散曲中。如:
仙呂·寄生草·閑評
有幾句知心話,本待要訴與他。對神前剪下青絲發(fā),背爺娘暗約在湖山下,冷清清濕透凌波襪,恰相逢和我意兒差。不剌!你不來時還我香羅帕。
急催玉歌
青山在綠水在,冤家不在。風常來雨常來,情書不來……災(zāi)不害病不害,相思常害……
春去愁不去,花開悶未開。倚足著門兒,手托著腮兒。我想我的人兒淚珠兒汪汪滴滿了東洋海,滿了東洋海。
馬頭調(diào)·露水珠
露水珠兒在荷葉轉(zhuǎn),顆顆滾圓。姐兒一見,忙用線穿,喜上眉尖。恨不能一顆顆穿成串,排成連環(huán)。
要成串,誰知水珠也會變,不似從前。這邊散了,那邊去團圓,改變心田。閃殺奴,偏偏又被風吹散,落在河中間。
后悔遲,當初錯把寶貝看,叫人心寒。[5]
元朝統(tǒng)治者雖然對文學興趣不大,但對以程朱理學為首的傳統(tǒng)儒學仍采取提倡和奉行的政策。但后者提倡的所謂綱常倫理已是強弩之末,這種“奉行”反而更進一步地激化了元代文人階層的反叛心理。鐘嗣成《錄鬼簿自序》有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以為得罪于圣門者,吾黨且啖蛤蜊,別與知味者道?!盵6]
這種蛤蜊風味,或一說蒜酪風味,或說蛤湯風味,是元明曲家對于元曲、元散曲的獨特評價。由于年代久遠,這種表述又屬于方言俗語,故最本真的意義無法確證,此處引黃卉《元曲獨特的審美情致——蛤蜊風味》中解,即鐘嗣成所說的啖蛤蜊,是從與“性理之學”相對立的角度來表現(xiàn)元曲的思想內(nèi)涵,那么這就是一種反叛的、與傳統(tǒng)倫理背道而馳,尤其是與宋時頗負盛名的“理學”思想相悖的創(chuàng)作觀念。同時,提到“蛤蜊風味”的文人并不只有鐘一人,如王舉之《雙調(diào)·折桂令·贈胡存善》中有“問蛤蜊風致何如?秀出乾坤,功在詩書”一句,和“采燕趙天然麗語,拾姚盧肘后明珠”一句。[7]此處所說的蛤蜊風致,則是指元散曲“鮮活率真,雅俗共賞”的特色。
與唐詩、宋詞相比,由于元曲本身形制的改變,以及深入民眾、著身市井、深受民俗文化浸染和生活氣息熏陶的文化語境,它顯得尖酸潑辣、俗語頻出,自然曉暢、靈活善變,而且更加敢寫敢說,元散曲中的豪放幾乎算得上“無拘無束”了,與豪放派詞人的“戴著鐐銬跳舞”不可同日而語。
《錄鬼簿》中多以“俊麗”“新奇”等詞評價散曲,而后世對于散曲的評價又多出現(xiàn)“自然酣暢”“豪爽潑辣”等詞,求新、求奇這一點可謂是元代文人在散曲創(chuàng)作中對于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不斷求索創(chuàng)新的寫照,以至于很多時候散曲作品成為作者一逞文采的載體。在這種趨勢影響下,理想抱負、經(jīng)學理解等一類宋詩中的主旋律就逐漸退出了散曲的舞臺。又由于當時社會條件,元代士子對于仕途的信心和追求也大大消減了,因此,傳統(tǒng)追名逐利的語句和題材也不受青睞,于是相比于宋朝抒情文學,元朝的散曲中充滿了一種輕松感。這種“輕松感”正是俗文學的重要特征?!霸⑶唵沃苯拥木€性思維模式更符合接受者聽曲的欣賞習慣。它降低了理解欣賞的難度,這種欣賞難度的降低本身又增強了散曲淺顯易懂的‘俗的特質(zhì)?!盵8]因此,如果說宋詞宋詩是珍饈美味與清茶淡飯并有,那么說元曲就是市井小食,醪糟白肉,也是十分懇切的了。
參考文獻:
[1]李冰若.花間集評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繆鉞.詩詞散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9.
[3]李復波,熊澄宇.南詞敘錄注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4]王易.詞曲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6.
[5]譚帆,邵明珍.元散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5.
[6]馬顯慈.錄鬼簿[M].北京:中華書局,2004:1.
[7]黃卉.元曲獨特的審美情致——蛤蜊風味[J].中國文學研究,1997(04):50.
[8]張筱南.元散曲風格特質(zhì)及其成因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11.
(作者簡介:曹欣然,女,本科,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