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赤峰
20世紀60年代,是垌鎮(zhèn)知青到農(nóng)村插隊和干部下放農(nóng)村鍛煉、接受再教育的年代,全國上下掀起勢不可擋的滾滾洪流。我就是在這段洪流中,以“三門干部”(即從家門到學校再到機關門)的名義下放農(nóng)村鍛煉的,回憶起50多年前的往事,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那是1968年12月29日,上午機關召開干部動員大會,宣布了下放名單和地點,下午上班時常委會主任找我談話,他說我是“三門干部”,組織決定讓我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幾年,我向他表示,服從決定,接受鍛煉和考驗。時間非常緊迫,使我跟住在40多里外老家的親人打個招呼的時間都來不及了。
第二天上午,市郊的茅家?guī)X公社塔水大隊10多個社員,敲鑼打鼓就來接我,大隊干部用一根扁擔挑走了我的全部家當。我戴著一朵大紅花,跟隨著歡迎隊伍,步行20多里路來到居住的何塢村。這個村僅有3戶人家,10來個男女老少。住進一間百余年的土坯老瓦房,房間內(nèi)有一張用土磚塊和木門板擱起來的床鋪,床上墊了幾把硬邦邦的稻草,另配了一張三條腿的老式四方的舊飯桌,還有一盞沒玻璃燈罩的煤油燈……
我在農(nóng)歷正月十六來到塔水,和社員們下地干活。隊長見我握鋤柄除草的姿勢,就同社員說:“老鄧,不會是種田的外行!”讓我心里樂滋滋的,這是隊長的激勵和希翼。生產(chǎn)隊社員一般晚飯后還要坐在一起,先記工分,再談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的事情。記得有一天晚上開會時,隊長說要給我記工分。我說:“你們勞動要記工分,這是以勞報酬的依據(jù),也是你們的權利,而我是帶薪來勞動鍛煉的,不存在勞動報酬的問題,所以就可以不記工分了?!标犻L聽了我和社員發(fā)言之后,說:“給老鄧記工分,既是勞動考核的需要,也是對他勞動技能的評價和認定?!弊詈蟠蠹乙恢峦饨o我打“底分7分”。在繁忙的搶收搶種中,勞動強度大,我和社員一起干,不怕勞累,他們還給我的勞動工分打過10分呢!
塔水大隊是市郊一個最偏僻最落后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隊,“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狀況十分嚴重。當?shù)亓鱾鞯捻樋诹锸牵骸八?,塔上之水,易漲易退,水比油貴?!痹谠摯箨牻邮苠憻挼乃拿路鸥刹坑幸粋€共同的想法,要主動幫助大隊干部去改變靠天吃飯的落后面貌。于是,我們與大隊干部商定了治水改田促高產(chǎn)的規(guī)劃和措施。制定了方案,在兩年半時間內(nèi),分兩步走,生產(chǎn)隊先組織社員改造山田,修筑山塘小水庫,清理排洪灌溉水溝,達到“八字頭上一坵塘,排洪灌溉分兩旁,藤上結瓜,蓄水,保豐收”的目的。然后由生產(chǎn)大隊主持從茅家?guī)X大隊到塔水大隊的道路和溪水溝的修建工程,組織生產(chǎn)隊的強勞動力,采取分段包干,責任到隊,大干快上。從1969年10月到1973年1月,全大隊社員發(fā)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投入興修水利戰(zhàn)斗,取得顯著成績。新修筑溝谷小塘15座,增加旱澇保豐收面積900余畝,整理山坡梯田70余畝,以緩解山水沖刷,減少了水土流失。采取截彎取直、加寬3米修建山村達到2500米,修筑起寬3米順路而流暢的塔水溪溝,初步實現(xiàn)既防洪又灌溉、保豐收、路通車的新局面。
通過這三年時間的實干苦干,塔水大隊廣大干群付出了艱辛的汗水,收獲的是豐碩的勞動成果,并為隨后的通電、通電話、通公交車(三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鄉(xiāng)村振興開啟了新紀元。
下放鍛煉三年,在我的人生過程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我把塔水稱為“第二個故鄉(xiāng)”決不會過分,因為我這三年,與這里干群建立起難以離棄的情誼,不可磨滅。我這三年付出的比幼兒時在家鄉(xiāng)十多年時間還要多。我真誠地祝愿“第二個故鄉(xiāng)”越來越漂亮,越來越富裕,生活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