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
2021年以來,全球經濟乍暖還寒,宏觀政策陰晴互現(xiàn),金融市場跌宕起伏,中國經濟仍未真正走出疫情陰霾。我們認為,冰與火的經濟膠著,既是不確定性碰撞的結果,也預示著具有確定性的共振方向。
新冠疫情復雜影響之下,全球經濟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冷熱不均的趨勢現(xiàn)象比比皆是,各種矛盾沖突呈現(xiàn)出相生共隨、深度膠著的復雜狀態(tài)。這種復雜的膠著狀態(tài),體現(xiàn)在三個維度:其一,在實體經濟領域,通脹與通縮彼此膠著。一方面,全球通脹壓力普遍上行,2021年上半年,世界銀行能源商品價格指數(shù)和IMF初級產品價格指數(shù)分別上漲48%和29%,主要經濟體PPI增速均大幅高于警戒線,PPI向CPI的傳導在部分區(qū)域已經完成,美國核心CPI增幅創(chuàng)近30年最高水平;另一方面,通縮擔憂依舊廣泛存在,盡管全球經濟增速快速反彈,但近七成經濟體的實際基本面尚未恢復到疫情前常規(guī)水平,而疫情的反復則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不容忽視的下行壓力。
其二,在宏觀政策領域,緊縮與寬松彼此膠著。2021年6月和7月兩次FOMC會議,美聯(lián)儲展現(xiàn)出緊縮傾向,給出了從Taper到縮表再到加息的緊縮路線圖;202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在穩(wěn)健基調之下做出靈活趨松的微調,進行了超出市場預期的全面降準。
其三,在金融市場領域,冒險與避險彼此膠著。一方面,全球風險偏好持續(xù)亢奮,MSCI全球股指年內上漲12.91%;另一方面,全球避險情緒在緩釋之后又重新快速積聚,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年內先漲后跌,7月一度回落至1.2%以下,表明市場氛圍愈發(fā)趨向保守,中概股也呈現(xiàn)出劇烈震蕩。
事出反常必有因,盡管冰與火矛盾并存的表象復雜多變,但全球經濟運行的深層邏輯卻較為清晰,我們認為,造成經濟膠著的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新冠疫情導致的新供給沖擊帶來了全局性的長期滯脹壓力,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與通貨膨脹上行壓力將在未來2-3年內緩慢釋放,這為冰與火的經濟膠著奠定了基調;其次,新冠疫情造成了物理上的割裂,在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驅動下,主要國家政策勢必出現(xiàn)“以我為主”的普遍傾向和“和而不同”的選擇差異;另外,新冠疫情本身的演化存在巨大不確定性,進而決定了經濟復蘇的曲折性和差異性;最后,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經濟從線下模式向線上模式的進化,而不同經濟體數(shù)字經濟發(fā)展的進度差異甚至大于傳統(tǒng)經濟的存量差異,這使得經濟復蘇的差異性進一步放大。
更為關鍵的是,從新冠疫情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層邏輯看,新供給沖擊的影響還將持續(xù)釋放,在長期滯脹壓力之下,全球政策調控將從“凱恩斯主義”轉向“供給主義”,政策超預期發(fā)力勢在必然。
同時,全球經濟復蘇 “以鄰為壑”的經濟基礎有所強化,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內視性將普遍增強,類似中美貨幣政策短期背離的現(xiàn)象還會不斷出現(xiàn),全球政策博弈更趨復雜,受此影響,全球匯率、利差、資本流動的變化將更趨劇烈。
另外,新供給沖擊之下,全球經濟格局之變和自我進化持續(xù)加速,在經濟膠著的復雜狀態(tài)下,“硬核元素”的長期競爭力和市場吸引力將不斷凸顯。對于全球投資而言,冰與火的經濟膠著令人困擾,唯有聚焦“硬核元素”,方能在新供給沖擊的復雜局面下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