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中山公園位于故宮旁邊,雖面積不大,但美麗幽靜。春天滿園的郁金香爭奇斗艷,秋天金色的銀杏映襯著金瓦紅墻,讓人流連忘返。這里曾是明清兩朝皇家的社稷壇,100多年前成為北京第一座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這里不但有很多精美古建、珍貴文物和奇花異草,還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跡。
社稷壇中“五色土”
從中山公園南大門進去,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保衛(wèi)和平”牌坊。走過牌坊,是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qū)孫中山先生的高大銅像,底座上鐫刻著鄧小平的題詞:“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
一直向北走,東側(cè)是中山音樂堂,西側(cè)是神廚神庫,正中間則是社稷祭壇,北京人習(xí)慣把它叫作“五色土”。時光回溯到600年前,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后,按照“左祖右社”的規(guī)制在這里興建社稷壇,與天安門東側(cè)的太廟遙相呼應(yīng)。從此以后,太廟祭祖、社稷壇祭神(土地神和五谷神),便成了明清兩代皇帝每年農(nóng)歷二月、八月上戊日的例行祭祀儀式。
如今,皇朝已遠,祭壇猶在。中間的五色土臺由三層石階圍成,當中鋪以五種顏色的細土,中為黃色、東為青色、南為紅色、西為白色、北為黑色。臺中立有一塊方石,謂之“社主石”或“江山石”。封建帝王取五色之土集于一處,不僅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xué)說,同時也表示皇帝一統(tǒng)天下,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辛亥革命以后,社稷壇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一度雜草叢生。1913年以后,北洋軍閥政府接管了社稷壇,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以中央公園的名義正式對外開放,這對于老百姓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因為在此之前,北京的許多“花園”,都只被皇帝或達官貴人們擁有,黎民百姓無緣問津。中央公園開放的那一天,好奇的老百姓摩肩接踵、蜂擁而至。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靈柩就停放在中山公園,供各界人士前去吊唁。1928年,中央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
來今雨軒“風雨故人來”
中山公園里有很多精美的亭臺建筑,如明清時禮部的習(xí)禮亭、圓明園中的蘭亭八柱及蘭亭碑、原東單的克林德石碑坊(即今天的保衛(wèi)和平坊),以及來自河北大名古剎的漢唐石獅等。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要數(shù)“來今雨軒”了。據(jù)中山公園管理處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來今雨”這個名字取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述》:“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今雨”代指新朋友,“舊雨”代指老朋友,意思就是新老朋友來此歡聚一堂。也因此,許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茶社、餐飲之所。
事實上,百年前的來今雨軒茶社,還承載著中國進步青年的光榮與夢想。正如大門旁掛著的楹聯(lián)“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所說,當年許多進步青年與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一道向著光明前行,在此傳播革命思想。以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常聚來今雨軒,參與少年中國學(xué)會、文學(xué)研究會活動,編輯刊物、研討交流,傳播馬克思主義。
經(jīng)過幾年的修繕,來今雨軒不久前正式對公眾開放,重現(xiàn)百年前場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感受來今雨軒茶社的紅色印記,這里修舊如舊,并設(shè)置了京味文化、紅色文化特色體驗區(qū)。點上一杯茉莉香茗,游客便可在此駐足品味,閱讀相關(guān)紅色文化名人書籍、傳記,沉浸式體驗中國早期進步人士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場景。
四季賞花唐花塢
唐花塢是中山公園西南隅一座精巧玲瓏的雁翅形狀建筑,它建于1915年,當時稱暖室,后來經(jīng)著名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設(shè)計,被改建成全玻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房。“唐花”,即是在暖房里培育的花,公園運用花期控制技術(shù),使牡丹、梅花、迎春花在臘月同時開放,成為京城花事一景。如今,唐花塢花房內(nèi)不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花卉爭芳吐艷,各種名貴花卉供人盡情欣賞。
春天滿園的郁金香也是中山公園的一大標志,每年4月,北京城區(qū)最大的郁金香花展會在這里開幕,這背后還有一段故事。1977年5月,荷蘭公主(后成為荷蘭女王)貝婭特麗絲偕同克勞斯親王對我國進行友好訪問,贈送我國39個優(yōu)良郁金香品種4000個種球,由我國外交部禮賓司轉(zhuǎn)交北京中山公園栽培。
自此,郁金香就成了中國、荷蘭兩國人民的友誼象征。從1996年北京中山公園開始舉辦國內(nèi)第一屆郁金香游園會以來,至今已經(jīng)辦了20多年。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