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對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提出了明確定義,即在幼兒園中通過營造家庭氛圍,家長與教師、幼兒之間借助肢體或語言展開良好互動的過程?;谏鲜鰞热菸覀兛梢钥闯?,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在家長、教師以及幼兒這三者之間構建了一座友好互動的橋梁。在幼兒階段,對幼兒影響最深的是家長,其次是教師,最后是同伴。親子互動游戲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將他們串聯在一起,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班級凝聚力,還能幫助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積極、有效的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可以為幼兒的健康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氛圍,進一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親子互動則是游戲的一種形式,有利于幼兒個性的釋放。親子互動游戲不僅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而且能夠促進其智力發(fā)育,這是由游戲活動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涵蓋了不同層次的多個領域,大多數幼兒園都是寓學習于游戲之中。因此幼兒在參加相關活動時,不僅能夠獲得愉快的游戲體驗,而且能夠提升各方面能力。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提高幼兒對活動課程的接納度。親子互動游戲的開展是幼兒園實行家園共育的一種基本組織形式,能夠實現雙贏。家長借助親子互動游戲了解整個游戲的活動流程,以及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教師也可以從親子互動游戲活動中獲得相應的反饋,對幼兒的家庭氛圍以及個性特點有更深入的了解。
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潛能,推動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幼兒在親子互動游戲活動中與家長共同面對問題,積極思考分析。幼兒在家長面前總是存在一種“表現心理”,這種心理會驅使幼兒不斷思考、不斷嘗試,直至找到正確答案。而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思維水平以及動手實踐操作能力都獲得了提高。親子互動游戲是在幼兒園以及家庭之間搭建溝通協作橋梁的最主要途徑。幼兒的全面成長與發(fā)展不僅需要依靠幼兒園教師的引導與教育,也需要依靠家長以及同伴的力量。因此在學前教育領域中,怎樣更有效地利用家校之間的資源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是一直備受熱議的話題。親子互動游戲為上述問題構建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格局,在這個過程中,家校之間的資源實現最優(yōu)化利用,幼兒也在這種雙向引導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一)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活動拘泥于形式
當前大多數幼兒園已認識到親子互動游戲活動的重要性,但仍然過分拘泥于形式。教師在組織親子互動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游戲的氛圍以及開展的效果,不會過多考慮游戲互動的實際意義,以及不能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親子互動游戲活動的開展往往沒有實際意義。
(二)家長參與過程中父親角色的缺失
據調查,當前幼兒園在組織親子互動游戲時,一個家庭中來參加的往往是母親,很難見到父親的身影。這對游戲活動的設計與開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部分活動受到局限。
(三)家長、幼兒在親子互動游戲中交流不足
筆者在觀察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過程中發(fā)現,盡管大多數幼兒園在開展活動時氣氛熱烈,家長、幼兒積極參與,但實際上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溝通仍然不足。例如,在進行親子互動游戲時,家長和幼兒往往只是一味地按照游戲流程操作,不會過多地交流與討論這一游戲怎樣更快或者更好地取得成功。除此之外,部分家庭在參與親子互動游戲活動時,往往只是家長作出決定,由幼兒來執(zhí)行。這樣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的自主性發(fā)展,對其后續(xù)的學習和生活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幼兒長大之后,可能會出現缺乏創(chuàng)造性、沉默寡言、被動性學習等問題,不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一)豐富和擴充親子互動游戲活動的形式
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活動雖拘泥于形式,但也不能完全摒棄,應根據幼兒與家長的特點豐富活動形式,做到針對性教學。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對班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以及個性特點加以留意,以在設計和實踐親子互動游戲時做好充分準備。豐富且具有針對性的形式是吸引家長與幼兒參與游戲的最直接因素。
(二)增強親子互動游戲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影響家長和幼兒能否全身心投入親子互動游戲活動的關鍵因素,教師在設計親子互動游戲活動時應選取趣味性與互動性兼具的游戲形式。在設計時,教師應考慮到多方面、多層次的因素,如幼兒的興趣、家長的興趣、游戲的安全性以及游戲涵蓋的教育性等。游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也應當做到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這是由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的。幼兒的注意力以及思維力都缺乏穩(wěn)定性,如果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之間缺乏高低起伏的變化過程,幼兒就難以集中注意力,對游戲的興趣也會大大下降。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應當做到游戲環(huán)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也要充分考慮家長在其中的引導與約束作用,引導幼兒樹立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質。
(三)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注重親子互動游戲的設計
幼兒園在設計教學課程時,應當將親子互動游戲融入到課程內容中,使該課程形式成為教學常態(tài)化。當前部分幼兒園在組織親子互動游戲活動時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支撐,導致互動游戲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總是浮于表面。因此在教研時,教師應當主動將親子互動游戲加入其中,并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每隔一段時間設計一兩個親子互動游戲課程,并與家長做好溝通,使親子互動游戲逐漸在幼兒園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
(四)積極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組織親子活動
節(jié)假日是幼兒園的重要游戲日,同樣也是幼兒園的開放日,家長一般都會在這一天來到幼兒園與幼兒共同參與游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促進家校合作。例如,在世界環(huán)保日,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廢舊材料開發(fā)以及利用”游戲活動,由教師講解整個游戲過程,在游戲開展過程中負責每一游戲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在設計節(jié)假日游戲活動時,一是根據節(jié)假日的特點組織設計,二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設計親子活動的類型,三是基于幼兒園的文化特點組織親子互動游戲活動,如組織幼兒園文化親子閱讀研討會等。
(五)注重互動中的游戲性
游戲是開展一切幼兒活動的基礎,親子互動游戲本質上對幼兒有較大的吸引力。親子互動游戲應該注重游戲性的設定,這里所提到的游戲性主要指幼兒可以在活動中獲得游戲的愉快體驗,并能始終保持對親子活動的熱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親子互動游戲時,根據幼兒的年齡以及個性特點制訂游戲環(huán)節(jié),確保其適應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以及興趣特點。例如,可以設計一個“追趕豬豬”的互動小游戲,游戲道具為一個球桿和一個畫著豬豬圖案的小球。家長和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可以分別追趕小球或者一同追趕小球,哪一隊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內更快速地通過終點就能夠獲得積分獎勵。這一過程不僅考驗家長與幼兒之間的默契以及配合程度,還考驗幼兒的肢體協調以及對精細力量的把控能力。由此可見,良好的親子互動游戲是在充滿趣味性的前提下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的項目,教師應當注重互動中的游戲性。
(六)重視親子互動游戲的評價與反饋
任何教學活動都需要教師給予反饋。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正確認識到親子互動游戲在幼兒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對幼兒每一項游戲的反饋都較為匱乏。游戲評價與反饋的作用是更好地完善教學內容,促進幼兒發(fā)展。在親子互動游戲中,教師需要評價的主體不僅有幼兒,還應該包含家長。教師可以組織感悟和體驗交流會,鼓勵家長對游戲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然后對此加以整合,便于在下一次親子活動中達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基于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家長的建議設計親子互動游戲,確保游戲開展的適應性以及趣味性。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協作關系,使家長理解幼兒園親子互動游戲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與幼兒園積極配合,提升游戲質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