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黑龍江這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文明歷史與文化歷史,這其中包括音樂文化。在這片黑土地上,音樂文化的悠久歷史以及本土百年音樂家的音樂活動給這片土地帶來了藝術上的生機。文章以“紅色之路”上的音樂為切入點,探討哈爾濱的吹奏樂隊和管弦樂隊的組建,對“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輝煌進行論述。
關鍵詞:黑龍江;百年音樂家;音樂活動形式
注:本文系2018年度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究蒲袠I(yè)務費科研項目“黑龍江百年音樂家史料挖掘與傳承”(2018-KYYWF-0988)研究成果。
一、“紅色之路”上的音樂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連接歐亞大陸的貿(mào)易之路,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對外交流的橋梁。20世紀初,德國人在哈爾濱開設孔氏洋行,推銷德國和萊口琴廠在我國生產(chǎn)的“真善美”牌口琴,招聘口琴教員。中共地下黨員姜椿芳、金劍嘯、侯小古、任震英,正是利用招聘口琴教員之際,積極支持被口琴廠招聘的教員袁亞成創(chuàng)辦口琴社這一民間組織。偽滿時期,哈爾濱有禁令,不允許社團組織存在,而利用口琴廠招教員、教學生學口琴創(chuàng)辦口琴社,有了合法身份。哈爾濱口琴社在辦學過程中,采取了擇優(yōu)培養(yǎng)的辦法,組成了口琴隊。社長兼指揮是袁亞成,隊長侯小古,副隊長王家文(王湘),隊員是任震英、侯竹友、張君悌、陳涓、盛捷、崔昌林、金真淑、陳笑巖等。口琴隊還聘請葉長春、任白鷗、劉性誠為顧問,他們3人在哈爾濱是小有名氣的音樂家。任白鷗創(chuàng)辦了弦樂隊,專門演奏吉他、曼陀林。
1935年末,在袁亞成的指揮下,口琴隊在北滿鐵路原生會館(今哈鐵文化宮)演奏了斯特勞斯《圓舞曲》、舒伯特《小夜曲》《卡門》等曲目,以獨奏、二重奏、四重奏的形式,展示了口琴藝術的魅力。最后的合奏曲是由張季讓、王沛?zhèn)愖髑摹渡蜿栐隆罚ㄔ稇?zhàn)場月》)。
二、哈爾濱的管弦樂隊組建
1951年4月,哈爾濱的東北文學藝術家聯(lián)合會樂隊與哈爾濱市工人文工團、哈爾濱市教師文工團合并,成為一支較完備、實力較強、單管編制的管弦樂隊。1953年5月,這支樂隊被調往沈陽,成為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前身)的組成部分。此期間音樂教育家靳延平在哈爾濱創(chuàng)作了小提琴曲《賀新曲》。
抗美援朝之初,哈爾濱的松江魯藝文工團組成赴朝戰(zhàn)地慰問團,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雙簧管演奏家孟兆言、單簧管演奏家楊化斌、打擊樂演奏家隋長富等10名慰問團團員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留守哈爾濱的松江魯藝文工團團員們不但要完成演出任務,而且要下基層,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1952年10月,為迎接蘇聯(lián)紅旗歌舞團到哈爾濱演出,松江魯藝文工團與哈爾濱市文工團及部分業(yè)余合唱團,組成一個達200人的合唱隊,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1952年10月,松江魯藝文工團與哈爾濱市文工團合作,演出歌劇《王貴與李香香》《星星之火》。松江魯藝文工團還演出歌劇《紀念碑》《鋼筋鐵骨》《打擊侵略者》。演出的小舞劇有《好軍屬》《全家光榮》,聲樂作品有大合唱《淮海戰(zhàn)役》,器樂作品有《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莫扎特的《四重奏》等。
1954年8月1日,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并,成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駐哈爾濱。于是松江魯藝文工團與東北文工團一團、黑龍江人民文藝工作團合并,成為黑龍江省歌舞團。到此,松江魯藝文工團完成了4年間既當宣傳隊又當演出隊更當播種機的任務,為繁榮黑龍江的文藝事業(y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聲樂學生中,有姜玉華、趙桂榮、陳旭、周俊臣、呂聶、王德勝(王德)、劉恒祥、楊大倫、滕清泉等人。在上述這些歌唱家中,呂聶先生不僅是獨唱演員,還是多才多藝的聲樂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之一《大頂子山高又高》被灌制成唱片發(fā)行。
自1957年,為了提高聲樂演員的整體水平,哈爾濱歌舞劇院聘請阿恰伊爾等多名俄僑聲樂家到劇院任教。郭頌、王雙印、呂聶、滕清泉等獨唱演員,都分別在不同的時期內師從這些俄僑聲樂教育家學習聲樂。這些獨唱演員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以自己真實的情感,放聲謳歌欣欣向榮的新生活。
三、哈爾濱的吹奏樂隊組建
1959年10月1日,哈爾濱各界群眾隆重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在群眾游行隊伍的前面,有一支作為前導隊的吹奏樂隊格外引人注目,這支隊伍就是哈爾濱吹奏樂隊。每當舉行重大節(jié)日慶典,歷屆省市代表大會、政協(xié)會議之際,它都要進行音樂演奏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到訪時,這支樂隊都將出現(xiàn)于重要的儀式活動之中,奏響著哈爾濱各界的心聲。
該樂隊成員來自四方,有哈爾濱偽滿洲國第四軍管區(qū)樂隊的成員,如劉毅等一批老吹奏隊員,還有中華民國時期哈爾濱孤兒院樂隊的成員,也有以崔克謙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yè)軍人。它成為哈爾濱音樂力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輝煌
1957年著名歌唱家張權、李書年、嚴仁明,音樂理論家卓明理、廖叔同等人調入哈爾濱歌舞劇院工作。在演奏的音樂作品中,哈爾濱音樂家的作品所占的比例較大,一改以“舶來品”為主的局面。當時,哈爾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主要是兩條線、一個中心點。所謂的兩條線,一條是以榮乃林為代表的哈爾濱自學成才的作曲家,另一條是以魏作凡、暴俠、宮威為代表的畢業(yè)于北京、沈陽、上海音樂學院的作曲家,這兩條線的作曲家匯合于繁榮音樂創(chuàng)作、百花齊放的中心點。他們以自己的音樂作品,凝聚成謳歌社會主義祖國的主旋律,譜寫出時代的華章。
在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上,參加獨唱、獨奏的音樂家有王雙印、郭頌、岳道璉、嚴仁明、金浪、李高柔、張治生、張季讓、郝淑芹、周琪華等人。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期間,在省、市報刊上發(fā)表了32篇評論文章及照片,省、市電臺報道了音樂會的盛況,轉播了音樂會的節(jié)目。
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落下帷幕不久,1961年8月1日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首次來哈爾濱,演出《天鵝湖》《海俠》兩部芭蕾舞劇,其中舞劇《海俠》的部分音樂由哈爾濱歌舞劇院管弦樂隊伴奏。此時哈爾濱歌舞劇院組成了獨唱獨奏小組,由張權、李書年、郭頌、王雙印、胡中之、李大毅、尚存寶等人組成,赴津、遼、吉、黑等省市,進行巡回演出。同年8月22日,哈爾濱歌舞劇院在青年宮劇場公演6場大型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1962年2月10日,哈爾濱歌舞劇院舉辦了第12次革命歌曲專場音樂會,主要演出者有張權、王雙印、郭頌、郝淑琴等。同年4月,哈爾濱歌舞劇院將一個劇院分成兩家。一家以管弦樂隊與歌劇為主,成立了哈爾濱歌劇院。同年7月13日,由東北三省聯(lián)合舉辦、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承辦的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哈爾濱青年宮舉行。
1962年7月20日,哈爾濱歌劇院演奏了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獨奏者是當年“哈響”樂團學子之一的哈爾濱歌劇院管弦樂隊首席小提琴胡中之,大提琴首席是劉興華先生。同年12月18日,哈爾濱歌劇院管弦樂隊演奏了貝多芬《第六交響曲》。此時,哈爾濱音樂家們已業(yè)有所成,他們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哈響”樂團音樂家的專業(yè)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為弘揚哈爾濱的音樂文化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20世紀70年代初,根據(jù)國家文藝政策的需求,全國文藝界,尤其是軍隊中各大軍區(qū)文工團、各軍兵種文工團及宣傳隊,都到哈爾濱市招生,選拔學習過西洋音樂的人才,一時間哈爾濱成了培養(yǎng)輸送學習西洋音樂人才的集散地。原黑龍江省歌舞團(今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管弦樂隊低音提琴首席王新民先生曾是哈爾濱蘇聯(lián)高等音樂學校低音提琴演奏家斯文齊茨基的學生。斯文齊茨基離開中國后,20世紀50年代末,王新民先生又投奔北京中央樂團,拜低音提琴演奏家趙良民先生為師。王新民先生不僅在演奏上非常出色,回哈爾濱后還將精湛的琴技傳授給了眾多學習低音提琴演奏的學生。
我們可以預見,在中國黑龍江百年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哈爾濱音樂家是中國音樂事業(yè)的繼承人,是哈爾濱、黑龍江,乃至國家音樂事業(yè)的根基和棟梁。
參考文獻:
[1]王琦.20世紀俄羅斯古典音樂對黑龍江音樂發(fā)展的影響[J].當代音樂,2017(2):87-88,91.
[2]劉桂華.探索旋律上的黑土星空:苗笛《黑龍江百年故鄉(xiāng)音樂家》賞評[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6):163-164.
[3]苗笛.黑龍江百年故鄉(xiāng)音樂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42.
作者簡介:
王春雨,博士,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理論部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學理論研究、音樂作品分析、交響樂指揮等多類理論與實踐研究。
通訊作者:
李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