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平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一生致力于中國社會改造,筆耕不輟。若要回顧梁啟超從寒門學子到近代思想家的人生歷程,會發(fā)現(xiàn)三個格外重要的節(jié)點,即鄉(xiāng)試中舉、擔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參加戊戌變法,而作為廣東新會人的梁啟超,他的這三次經(jīng)歷,都與湖南這片土地有著深刻關聯(lián)。
做湖南女婿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僅17歲的梁啟超中第八名舉人,這位年輕的才俊引起了主考官李端棻的注意。等到發(fā)榜之后,他即請副主考官王可莊做媒,將堂妹李惠仙許配給梁啟超。孰料王可莊也有意將自己的女兒許給梁啟超,只是未料到李端棻竟搶先一步。
李惠仙是清順天府尹李朝儀唯一的女兒,李端棻是李朝儀的親侄子,自小由李朝儀培養(yǎng)長大。李端棻于同治元年(1862)參加了順天鄉(xiāng)試并中舉人,次年(1863)參加會試,又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李端棻以直言不諱著稱,擢內(nèi)閣學士,為大學士倭仁、尚書羅敦衍所器重。
鮮為人知的是,李朝儀叔侄原籍湖南清泉縣(今為衡南縣),在《清代貴州名賢像傳》和《國朝御史題名錄》上都有明確的記載,據(jù)梁啟超所言,李朝儀是隨父落籍貴州,因此,說他原籍(祖籍)湖南是沒有疑義的。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李朝儀以貴州舉人的身份中進士。發(fā)榜后,正任京官的湖南人曾國藩十分高興,他在家信中報告自己牽頭組織了長沙會館的慶祝活動,因為該科共有10個湖南士子金榜題名,其中既包括狀元蕭錦忠,也包括遠在貴州的李朝儀和黃輔相、黃彭年叔侄(原籍湖南醴陵縣)。長沙會館的頭門掛上了曾國藩專門撰寫的楹聯(lián):“同科十進士,慶榜三名元?!庇纱丝梢?,當時湖南人并沒有把李朝儀他們當作貴州人,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也比較密切。若干年后,李朝儀還成了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的屬官,因修復永定河的水利成效卓著,他辭世后,李鴻章、黃彭年分別奏請為之立祠。
清光緒十二年春(1886),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樹銘牽頭,國子監(jiān)祭酒龍湛霖、鴻臚寺卿陳錦、江蘇學政王先謙、日講起居注官李端棻等人一起聯(lián)名,以壽序的形式給時任湖南提督、湘軍宿將、湘鄉(xiāng)周寬世的61歲生日祝壽。這些人都是湖南籍職官,從年齡和資歷而言,均是周寬世的晚輩。李端棻也躋身其中,可見他仍認同自己的湖南人身份。
李端棻曾4次擔當鄉(xiāng)試考官和1次會試副總裁。他一眼相中了才華初露的寒士梁啟超,也是獨到的眼光、難得的緣分使然。梁啟超后來在《三十自述》中坦言,自己中舉次年第一次赴北京,途經(jīng)上海時,看到江南制造局翻譯的諸多科技書籍,然而無力購買??梢?,李端棻為梁啟超開啟了寶貴的機會之窗,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點。
光緒十七年(1891),梁啟超從康有為學。該年冬十月,梁啟超再次赴京,與李惠仙完婚。李惠仙大梁啟超4歲,在梁啟超的影響下,她也努力學習新學,參與創(chuàng)辦上海女子學堂,并親自擔任提調(diào)(校長)。梁啟超初上北京時,滿口廣東新會話,別人聽不懂,婚后在李惠仙的幫助下,學會了國語(普通話),因而去除了語言障礙,極大方便了他后來的演講與授課。二人共生育了3個子女:長女梁思順、長子梁思成、次女梁思莊。
交湖南益友
通常認為,譚嗣同與梁啟超相識于清光緒乙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他因仰慕康有為之名,在北京參加強學會的活動,但恰巧康有為不在北京,遂先與他的弟子梁啟超結(jié)識并訂交。梁啟超向他介紹了康有為的講學宗旨、經(jīng)世思想,譚嗣同十分高興,自許為康有為的私淑弟子。
但細究之后可知,兩人應是相識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譚嗣同曾特別強調(diào),在結(jié)識康有為之前,他沒有與任何廣東人有過交往,僅在邸抄中偶知其名。光緒二十一年冬,譚嗣同的好友劉淞芙歸自上海,把康有為的贈書轉(zhuǎn)交給譚嗣同,譚嗣同受寵若驚,于次年春道經(jīng)上海時拜訪未遇,遂在北京邂逅了康門大弟子梁啟超。
戊戌變法失敗后,兩廣總督譚鐘麟在康有為家抄獲一封梁啟超書信(不全),此信寫于光緒丙申二十二年四月以后,其關鍵內(nèi)容是:“(敬)甫之子譚復生才識明達,魄力絕倫,所見未有其比,惜佞西學太甚,伯里璽之選也。因鐵樵相稱來拜,公子之中,此為最矣?!?/p>
“伯里璽”是President一詞的音譯,在晚清時期,始譯為“伯里璽天德”,意為總統(tǒng)。梁啟超在這封信中向老師康有為暗示,譚嗣同這個湖南官二代是個很有潛質(zhì)的培養(yǎng)對象。
自此,譚嗣同以極大的熱誠與梁啟超訂交,視為知音與同志,這是因為雙方在政見上“十同八九”。旋即,在撰寫《仁學》時,譚嗣同往來于南京與上海之間,與梁啟超頻繁榷商文稿,并以詩作贈康、梁。戊戌變法后,梁啟超將其中一部分內(nèi)容發(fā)表于1899年的《清議報》,后來正式刊印成書,梁啟超為之作序。
《仁學》是康派學人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哲學著作。甲午戰(zhàn)爭后,國家民族陷于危亡的境地,通過撰寫《仁學》,譚嗣同試圖找出一條挽救國家民族的道路。他主張用科學來反對追求利祿、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俗學,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學和民主開了先聲。于譚嗣同而言,在這個過程中,梁啟超是一個亦師亦友的人物,這場邂逅,從根本上改變了兩人的命運軌跡。
在長沙任教
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應湖南巡撫陳寶箴、學政江標之請,梁啟超放棄上海《時務報》主筆之職,出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于下旬抵達長沙。這也是梁啟超第一次踏足岳父李朝儀的故里。
此時的梁啟超因為在上海辦報傳播西學和新思想,已經(jīng)名動一時?!稌r務報》風行一時,梁啟超形容為“舉國趨之,如飲狂泉”。而湖南則是一個著名的保守省份,曾經(jīng)擔任過廣東巡撫的郭嵩燾在出使英國歸來后,因其開明的思想與遠見而飽受保守派人士的攻擊。
這不免觸動了梁啟超。他之所以放棄在上海的一切條件毅然前往,首先是因為他有湖南應建都、“作為留種之地”的主張。這無疑是受列強正不斷瓜分中國的現(xiàn)狀刺激而產(chǎn)生的帶有幾分狂妄的想法,畢竟他當時才24歲。其次,他新結(jié)交了譚嗣同、黃遵憲等朋友也是一個因素,他們讓梁啟超認識到,雖然湖南守舊的人很多,但真正想要維新的也不在少數(shù),因而形成了一種施展抱負的氛圍。
首先向陳寶箴舉薦梁啟超的是湖南著名開明紳士蔣德鈞。蔣德鈞是湘鄉(xiāng)人,湘軍宿將、陜西布政使蔣凝學之孫,曾任四川龍安知府11年。光緒二十一年因守制歸鄉(xiāng),深受湖南巡撫陳寶箴的信任,應邀“襄辦新政”,因而積極為湖南各項新政出謀劃策,并親自投身創(chuàng)辦多種實業(yè)。
在長沙寶善成公司的基礎上設立時務學堂,就是蔣德鈞和王先謙、熊希齡、張祖同四人共同倡議的。蔣德鈞和熊希齡親自到南京游說兩江總督劉坤一,把督銷局應收未繳之鹽厘的一半撥作時務學堂的辦學經(jīng)費。湖南本不是兩江總督的管轄范圍,但兩江總督有掌管淮鹽督銷之權,而湖南正是淮鹽的6個銷售省區(qū)之一。
隨后,蔣德鈞又北上京津,考察時務學堂西文教習人選。本來,他們屬意《時務報》的西文總編李維格,但被《時務報》的老板汪康年拒絕,因此,梁啟超推薦了同鄉(xiāng)陳錦濤,此人當時在天津?qū)W堂。
不過,蔣德鈞在面談數(shù)人后意識到,陳錦濤的粵語腔將是一個很大的教學障礙,于是,他便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即以陳錦濤替代李維格在《時務報》的職務,讓李維格去時務學堂任西文總教習,同時,請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蔣德鈞贊譽梁啟超是“天下通儒”,雖然“局面稍闊”,“必能開風氣,造人才,有益于湘”。他還聽聞梁啟超正好有讀書西湖的想法,加之黃遵憲也要在湖南任職,他們彼此同氣相求,因此才有了這個大膽的想法。
隨即,湖南熊希齡、鄒代鈞及江標等多人致函汪康年,相勸放李維格、梁啟超入湘,又由陳寶箴親自發(fā)出聘書,梁啟超顯然得到了湖南官紳的一致歡迎。由此,湖南時務學堂成為梁啟超由“保國保種”向興民權、開民智轉(zhuǎn)變的地方,也成了他傳播變革思想的重要抓手。盡管時務學堂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影響了包括唐才常、蔡鍔等在內(nèi)的一大批學子,所謂“士氣大昌”,全省各地的私立學校紛紛成立,變革、愛國思想開始深入人心,湖南在思想上的近代化趨勢從此無法逆轉(zhuǎn)。
“回到了故鄉(xiāng)”
1922年8月底,梁啟超在時隔25年后,應湖南教育學會的邀請重返湖南,為湖南第一中學、湖南省議會、長沙尊道會等處作了4場演講。在《奮斗的湖南人》演講中,他從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一路關聯(lián)到譚嗣同、蔡鍔和黃興,不僅談到了湖湘的歷史,更重在激發(fā)湖南人的犧牲精神。他認為,湖南人的倔強是一種積極的國民性,應當繼續(xù)發(fā)揚下去。他后來回憶這次為期兩天的舊地重游時,說自己恍惚回到了故鄉(xiāng)一樣。他此行也有考察湖南的自治運動之意——這是他在時務學堂里提出的主張,此時已成現(xiàn)實。
在此之前的2月,值梁啟超50歲生日之際,好友熊希齡將《湖南時務學堂遺編》作為賀禮相送,并請他作序。早在1913年熊希齡內(nèi)閣成立時,梁啟超就曾被任命為司法總長,他們的私交顯然來自早先湖南時務學堂之時,而蔣德鈞正是熊希齡的至交。
梁啟超曾坦陳,維新運動是“起于湘而波動于京師”,也就是說,時務學堂是戊戌變法的先聲,他因此感嘆《湖南時務學堂遺編》是一份珍貴的教育界史料,讓他不勝有“山陽聞笛”之感。顯然,這件特殊的禮物讓他心情復雜,既勾起了他對時務學堂已經(jīng)故去的師友譚嗣同、唐才常、蔡鍔等人的回憶,也引發(fā)了他對人生歷程的緬懷,岳父李朝儀、座師李端棻等對他有重要知遇之恩的舊時代人都已不在人世。
在離開時務學堂后,梁啟超總是以辦學、演講等形式不遺余力地傳播新學說、新思想來啟蒙民眾。因時務學堂在一片反對聲中停辦,使他對湖南的封閉與保守有著深刻的了解,但他仍一直以一種正面的態(tài)度來解釋湖南的文化和民性。
梁啟超出生在曾國藩去世的第二年,他早年就對曾國藩推崇備至,認為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經(jīng)世致用人物,他還于1916年編撰了《曾文正公嘉言鈔》。作為最初物色的“試驗田”,梁啟超試圖在湖南培養(yǎng)出新的國民和國民性,進而推廣全國,他對湖南始終抱著希望,他的文章和思想通過《清議報》《新民叢報》在湖南大地廣為傳播,又影響了包括毛澤東在內(nèi)的廣大湖南青年。這一切因緣際會都表明,梁啟超與湖南這片土地有著太多的不解之緣。
(作者系文史學者)